浅析SAO第一部中的人物内在精神世界!(1 / 1)

动漫日记 圣银瞳梦 3949 字 2013-09-25

川原笔下的SAO正是正统日本文学(也可认为轻小说不属于文学范畴)的表现。因为SAO同样是物哀元素的聚集体。不论是艾因格朗特,还是ALO,亦或是GGO,川原都着重将笔墨用于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剖析。这是日本文学最常见也是最有特点的一点,即对人物本身的自我剖析。大规模地透彻地发掘人的内心种种,将美好和罪恶一同晾晒出来(这一点在SAO中最典型的一处是死枪篇),这也是由于日本人对于自身心理的认识程度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所以也更容易走向偏执的极端)。------------多明戈的枪械

川原砾的小说严肃富有内涵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其小说SAO和加速世界均被改变成动漫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的小说直击人性深处的丑恶与美好赤裸裸血淋林地让我们直面人性的凶残丑恶对死亡的畏惧对生的索求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纵观其小说有一个巨大的背景那就是虚拟世界在那虚幻的世界中人们似乎都去掉了日常生活中的面具将本性完完全全的表露出来并因这个死亡游戏而发生了改变或好或坏本文就川原砾的SAO第一部对其作品中人物所表达的精神世界做出分析研究以进一步透视川原砾的小说

一虚拟世界与人性表露的关联

首先我们来定义下什么是虚拟世界狭义的虚拟世界是运用电脑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技术和人类的意识潜能开发、或形成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与现实世界有联系、人们通过虚拟头盔和营养舱以意识的形式进入、类似于地球或宇宙的世界。而将自己在网上的虚拟生活(包括游戏、社区、个人主页等)称为广义的虚拟世界而基于虚拟世界的分类我们可以将SAO定义为虚拟的幻想世界即虽然在虚拟世界中的死亡会导致现实世界中的死亡但本质上与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并无关联(到这吧--在写下去不一定扯到哪去了。。其实还可以分类可以去百度看看lol)

正是因为与现实世界的分离在虚拟世界中有很多人生达不到的特殊性人们透过网络可以完成许多梦想好比文学戏剧中塑造的虚拟角色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在虚拟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是主角而戏码更可以由自己来写如此特性吸引大批民众投入这个国度然而问题是这是一个没有统一制度和总管的虚拟空间当人们被释放到这个空间中时原本安分守法的人民是否能和真实人生一样循规蹈矩,还是如压抑释放后的反弹展开骇人的面貌?网络出现的许多现象与及基本人格有着不可分的联系人性除了会在人前表现出来独处时更是能够检测内心的好时机大学不就指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如君子必慎其独也网络的隐匿性如同提供了每位网友可以独处的机会虽说是独处却又可以同时架起四通八达的互动桥梁因而虚拟世界可以说是一个人性的试炼场当人们真实身份隐去时是否人人都可以自发的做到不欺暗室?(写到这卡了很久--)

也许从刚出生我们的人性都是纯洁的但正如死神中斩月大叔所说的人性终会受到沾染曾经的美好早已不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不得不隐藏自己前些天听了EASON的孤独患者猛然发现正是这些内在的隐藏使得我们的内心渐渐地被丑恶所污染或许是这种丑恶来自社会也许来自他人但无论如何若我们无处诉苦只能像一个孤独患者到处的寻找认可。而虚拟世界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倾述平台日常的那些顺意与苦难都可以在这里分享这就使得虚拟这个词汇又被贴上了包容的标签从而变得愈发的混杂也许虚拟的初衷是好的就是分享信息但是我们总是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里不但诞生了那些娱乐的人也有被娱乐的人这里不但诞生了创作的人也有广义上被创作的人虚拟也许不止给予了一部分人快乐但也许这快乐是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指骇客这一类的人)但是whocare?因此恶人和好人就这样的模糊起来真相往往也随之被无视!甚至有些人的人性在这里照成了社会所难以到达的扭曲

似乎已经难以定义我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人所做的事了这似乎是一场战役一场追求存在感与否认对方而到达愉悦的心理战役到最后产生了畸形的网络牵制着畸形的思维同时畸形的思维又影响制约着畸形的网络这样的局面也许这只存在于虚拟网络的一角但他的存在性已经在川原砾的小说SAO中被无限的放大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战役

二SAO小说中的人性

这虽然是游戏但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句话成为了这个系列小说的恒定开头暗示着这场游戏的真实性之所以说真实是因为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人们都不自觉的将自己内心中最潜在的人性表露出来那种对生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对死的厌恶和对世俗的不满等等都跃然于川原砾的文字之中但纵使这里面描述了形形色色的人在所有人都想努力活下去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人(我承认我没脑子的写到这里再次卡文。。)在此我只举出典型例子举多了难免落下遗漏的诟病

第一种是像第二十二层的渔夫西田先生他在现实社会有稳定的工作工作认真有责任感当被迫参与这个游戏后尽管担心与现实社会是否完全脱轨却仍旧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这种人是坚持自我的人不会轻易的被他物所改变其实这也反映了大多数的日本人他们偏执却又富有责任感不会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看法

第二种是像克拉帝尔那样的人(写到这我就黑化了。想了很久)说实话SAO第一部对这样的人直面描述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我细细的看了克拉帝尔说的那几句话发现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自语「……虽然跟你无冤无仇……但在我的剧本里面,生还者只有我一个人……」

他嘴里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再度挥起剑。

「咿啊啊啊啊!」

「你知道吗?我们的队伍呢——」

完全不理会团员的哀号,剑继续由上往下砍落。

「在荒野里被一大群犯罪者玩家袭击——」

又一剑。

「虽然英勇作战,但还是有三个人死亡——」

再补上一剑。

「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因成功击退犯罪者而活了下来——」

也许从一开始(即我们对其的第一印象)我们似乎可以将克拉帝尔评定为沉迷于虚拟世界追寻成就感的人但是如果从此观察的话我们是不是又可以将他定义为一个受到压制渴求帮助最终对这个社会失望的的人呢?尽然也不尽然首先如果没有遇袭铺垫单独的空间封闭和死亡的压迫其实从根本上难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产生疯狂的想法进而生出疯狂的行为但我们又无法否认对未来的恐惧对一个人心理的压迫的力量之大(即担忧自己也如同伴一般死亡)往往使一个人无法正视自我(即为内心安全感的丧失)现实沉迷于幻想从而造成一个人走上歧途心灵变态(这不同于心理扭曲)

我们应当如何定义这种行为现象呢?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心理扭曲的分类(你够了!)一种是行为主义模式即强调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社会学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而变态心理乃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差异我想SAO中像克拉帝尔这样的人应当属于第2种来自死亡的压迫来自他人的漠视(攻略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很冷漠这大家都知道吧。)照成了他对于所处世界的不满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幸福的渴求因为漠视而发展成了歇斯底里式的妄想英国女作家艾米利勃朗特在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表述过这样的观点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合理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在于抑制了人的渴望,从而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必然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

第三种虽然不情愿我还是将微笑棺材独立的提出来SAO第一卷对其的描述仅来源于桐人的只言片语我在此也只得略作表述若有失误或与后文不符请多包涵

我们对于杀人这一行为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去寻找一个原因哪怕是精神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轻易的将微笑棺材中的成员评定为精神患者其实我们称这些具有个性化的、主要以获得性的快感而杀人狂们为“快乐杀人者“。可以分为3类而我觉得第3类符合微笑棺材这一集体即看到被害者的苦闷得到性的满足的嗜好苦痛性的快乐杀人者。(就到这吧喜欢的可以自己去查这个有点过了不想多说。)

第四种其实是夹杂在疯狂与理智中间的人我将桐人分在这一类别这一类人也许从最开始并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但是随着失去与得到渐渐的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一直走下去成为这个游戏的真正赢家坚持自我反省以寻求救赎才能走出迷茫这其实也是这部小说的主题所在

迷茫寻找这其实正是当下日本正面临的问题日本并不像我们说想象的思想团结一致他们其实比我们更加的偏激一些更加的迷茫一些笔者觉得作者似乎想借着SAO这部小说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在与外在的关联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存在和自由这一人生的深刻命题在后篇(略超不然觉得不知道如何结尾)GGO篇中桐人提到的救赎在绝剑篇中优记提到了存在而在新的第9卷以及后面的文卷中提到了记忆守护以及时光这样的问题抛去所有的细枝末节当我们来观察SAO的主框架时我们会发现SAO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轻小说它是以人性作为内涵以广阔且独具魅力的虚拟世界作为舞台将人性以种种描写手法来夸大却不失合理的描述以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为表述形式展开探讨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