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顶牛(1 / 1)

官翔 红运关头 3303 字 2013-05-18

“让严宁回去。我不同意。我他娘的不管什么挂职不挂职。我就知道现在新夏省离不开严宁。西宁开发区离不开严宁。他要走了。我这开发区成了烂摊子怎么办。你赔给我啊。我看就是你小子沒安好心眼。一天到晚就瞎出馊主意。当初要不是你瞎搅乎。偏得跑到京城去吃排头。西北至于穷的吃不上。穿不上吗。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起色。你又跳出來了……”向国锋在听到刘向军要把严宁调回审计署。继续坐阵京城的时候。果然骂了娘。而且骂的很凶很凶。

作为凌家资格最老。年纪最大。就连老太爷都要高看一眼的向国锋。为了凌家。为了西北。由军队到地方。一辈子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可是向国锋的脾气跟他的人品一样实称。年青的时候被人称为雷大炮。那是沾火就着。也就是近些年。做了高级领导。才刻意的压着自己的脾气。有了几分沉稳的样子。这会被刘向军触及了根本。这火气是再也压制不住了。像疯了似的一通咆哮。甚至翻起了老黄历。劈头盖脸的骂了刘向军一个狗血喷头。更恨不得从电话里跳出來。痛殴刘向军一顿。把新帐老帐。新仇旧恨放到一起算个清清楚楚。

“向书记。这革命的成功是群策群力的结果。每一项工作的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把成绩都单纯的挂到严宁的头上。可是不负责的。这要让你手下的人听到了。可要寒心了……”刘向军早就意料到了要在向国锋这里吃个排头。但可沒想到向国锋会表现的如此强烈。甚至把那此陈年旧账都翻了出來。刘向军的心里可是委屈的不得了。合着所有的好事都是别人干的。这所有坏事都落到我头上了。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当年朝局初定。最高首长使出了乾坤大挪移的超强手腕。将各大军区的军政首长对调。作为最高首长最谪系。最信任的老部下。老太爷奉命进京。拱卫京畿。也正是那个时候凌家开始崛起。一步一步走上华夏权力的金字塔顶端。不过。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坐天下。老太爷一介武夫。对政治这种东西实在有些拎不清。更不懂得怎么去经营政治。这就使得本身就缺少底蕴的凌家更加显得后继乏力。

近三十年來。凌家上下老中青三代一起使力。可谓用尽了混身解数。想破了无数个脑袋。也仅仅是勉强保住了西北的根基。维持了一个平衡的局面。其中又有多少血泪。多少辛酸。多少惨痛的教训。怕是都被大家压在了心底。谁也不愿意提及。可就是这个禁忌。今天却被向国锋因为严宁的去留而提了出來。刘向军知道向国锋的火气已经烧了起來。只是。向国锋的火再大。他也得咬着牙坚持住观点。

“寒心。谁他娘的寒心就趁早给我滚蛋。若是严宁沒來的时候。谁能给我建个开发区來。我用得着现在跟个火筒子似的跟你在这发脾气。现在觉得寒心了。早干什么去了。向军。你做事可不仗意。这眼看着西北就要腾飞了。你却要把严宁揪走。你这不是上房抽梯是什么。这不是做损是什么……”在向国锋看來。西宁开发区正是有了严宁的谋划和操作。才得已成行。而开发区建好了。西北才有振兴崛起的可能。他等了这一天等的太长了。好不容易刚看到点希望。刘向军却要把严宁调走。这无异于要把这个希望给掐灭。这是向国锋坚决不允许的事情。

“向书记。老向。我的老大哥啊。我这不也是为难吗。但凡有一点可能。我能让严宁回來吗。这发展地方重要。京城博奕更重要。为了咱们家的未來。为了今后西北能够更好的发展。严宁必须回京城协调四方……”向国锋由远及近。由轻到重。措辞是越來越强烈。甚至对刘向军品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这把刘向军的脾气也激了起來。语气也从商量的口吻变为强硬起來。两个人针尖对麦芒般的顶了起來。

“呸。京城重要。京城重要。打二十年前你就喊京城重要。把西北抽干了血的去经营京城。结果倒好。京城沒能经营好。西北倒叫你抽空了。近十年來。那一年不是东挪西凑的去填历年出现的亏空。这西北发展不起來。跟你有直接的关系。若不是严宁借着金融危机捞了一把回來。你就哭去吧。哭死都沒人心疼你。刘向军。我跟你说。西北要发展。群众要富裕。严宁就不能走。什么时候把西北给我经营起來了。爱哪去哪去。我绝不拦着。但是现在。谁敢拖我西北的后腿。我跟他沒完。就是把官司打到老首长哪。打到总书记哪。也在所不惜……”不提京城还好。一提京城。向国锋的压在心底的记忆被勾了出來。火是越烧越大。当年若不是你刘向军提议稳固朝堂。所有资源向京城倾斜。西北至于像今天这样落后吗。虽说近几年凌家开始反哺西北。但那都是严宁的功劳。跟你刘向军有什么关系。你又凭什么在这装大。现在京城的局势都稳定了。把严宁借给我们用几天又能怎么的。做人也不能这样自私吧。

不过。向国锋也知道。凌家和西北相辅相承。西北需要凌家做代言。凌家需要西北做根基。说到底都是一回事。而从这个角度看。把严宁放到京城比放到西北的意义更大。毕竟严宁是作为凌家接班人培养的。将來需要坐阵中军。淡定指挥。协调四方。而不是赤膊上阵。冲锋陷阵。作为统帅。沒有一定的大局观是胜任不了的。所以。若是实打实的算计。自己的要求并不占着道理。

但是不要紧。凡事都按着常理出牌。那也就不是他向国锋了。这强词夺理也好。倚老卖老也好。只要能解决问題。向国锋不在意用什么。这翻出二十年前的旧帐。一笔一笔的算。打击刘向军的威信在前。提高严宁的声望在后。再辅以西宁开发区刚刚搭成架子。刚刚成形显现出活力來的客观现实。如此一來。就变成了严宁对西北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这叫什么事啊。合着都是我不对了。我招谁惹谁了……”电话里出了肓音。愤怒的向国锋摔了电话。根本不听自己的解释。摆出了不可理喻。顽抗到底的架式。对此。刘向军又是苦笑。又是无奈。悻悻的放下了电话。并沒有再拔回去。

说话到了这个程度。向国锋的态度已经很明显了。以刘向军对向国锋的了解。除非两个人翻脸。否则再沒有一丁点商量的余地。不过刘向军细细琢磨了一会儿。突然眼晴一亮。猛然醒悟过來。这事自己就不该头。犯不上因为严宁的出留得罪一大圈的人。倒是刘向严处处躲轻闲。那沒门。你自己的姑爷。你自己操心去。

和向国锋顶了牛。刘向军一气之下把难題扔给了刘向严。撒手不管了。而刘向严综合利弊。还是比较倾向将严宁调回京城。毕竟西北差的是机遇。缺的是思路。少的是资金。需要的是一个支撑点。如今严宁把纵跨三省的西宁开发区建设起來了。整合了西北的工业格局。这个支点已经有了。所存在的问題也都已经理顺的差不多了。只要选准了能够执行。落实的人。按部就班的扎实推进。西北的发展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所以。严宁在不在西北问題并不大。这一点从钱立运在宽甸的改革同样显现出巨大的成果就能看出來。

不过向国锋我行我素。不但拉着雷启功和祁连羽轮番说项。更找到了中组部做工作。一门心思的要把严宁留下。而刘向军说是撒手不管了。却也暗暗的关注着。时不时的吹吹风。显然也不放弃他的观点。至于中组部的答复就比较有意思了。刘向严曾找到了与严宁有着望年之交的秦部长。想要探听一下中组部对严宁的情况有什么意见。结果得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据秦部长介绍。严宁本身就是当做副省部级培养的后备干部。只要成绩突出。早一天提拔。晚一天提拔都是无所谓的事情。这天天喊着干部年轻化。天天喊着解放思想。这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中组部可不会掉链子。问題是你们自己家的意见都沒有达成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让中组部也感到为难。这中组部可沒闲到沒事去给你们打官司的地步。有分歧。自己解决去。什么时候达成一致了。是走是留有个结论了。组织部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总之一句话。这事中组部暂时不掺与。

双方都不妥协。中组部又不闻不问。在不得已情况下。刘向严果断地采取了冷处理。想着抻他两三个月。等到春节的时候。大家也都消了气。心平气和的坐在一起好好谈谈。这问題沒准就解决了。于是。将严宁去留的问題在刘向严的手中压了下來。这一压就是两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