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补缺?(1 / 1)

第110章谁来补缺?

这样的手法是没有人想到的,但效果也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好。看一个个文臣对上朱福宁的眼神,朱福宁说什么是什么,他们听话照做的态度,这还是平日里高高在上,全然不把他们武官放在眼里的文官?就凭朱福宁这治住文臣的手段,认服!必须认服。朱福宁不管武将们怎么想,扫过其他人问:“诸位有话不妨直说。”敢提异议的人,正在对名单呢。

几大箱的账本,还不知道要对到什么时候。“公主,各地县衙死的人,如何替补?"但,胡宗宪这个浙江总督必须问问朱福宁的安排,官都杀完了,人怎么补上?朱福宁笑笑道:“官还怕没有人当?大明朝最多的就是官。想先祖以凤阳一县人才而得天下,不过是一个浙江,还能比治一个天下难?”话是这样说没有大错。但这样的大实话说出来,相当打击人。“官治民,官治官,说到底还是太平久了,难免让人忘记了,这天下到底是谁天下。你们读的那些圣贤之书,何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怕是都已经抛之脑后了。"朱福宁丝毫不掩饰她对眼前发生的种种不满,若非不合适,否则她未必不想再杀上一波。

但这五天也算杀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一时半会怕是江南的书生对我不满着。所以不会有什么人愿意自荐来当朝廷的官。我也不太相信江南这些土生土长,和官绅沉瀣一气的读书人,是以,我让东西两厂的人代掌各地政事。"朱福宁这话简直了!在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禁张大了嘴,不可置信的望向朱福宁。让东西两厂的人代掌各地的政事,朱福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东西两厂的人,大多数都是公公?“有人屏住呼吸小声冒出这一句,其实不太确定。

语音落下,数道凌厉的目光落在说话的那位身上。那是一个小官。

吓得连连摆手,“我并非轻看之意,是不确定。”“没错,东西两厂的人都是天子近侍。这么些年,夏阁老既为首辅,最是清楚的,自太|宗继位以来,有了郑和下西洋,宫中的内侍也得以随翰林学士们一道读书识字。若说治国之道,抚民之德。“浙江这个德性,你们也别说什么不合适,没有这样的先例。正所谓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倏今则塞于势。我只要江南安定,不出半点子。

“所有我安排到位的官员,三个月的试用期,三个月实行考核,不合适的换。形势所迫,行以此策,一切以稳为重,并无不妥吧?”朱福宁不管在场的人震撼成什么样子,她敢提出来,根本不带怕的。太监怎么了?

她就用他们!

哼,不服气,三个月后咱们见真章。

一群人再次语塞。

所有的情况朱福宁根本早想好了。

杀光官绅让她可以清洗浙江,接下来用太监接掌江南,这些官基本上都是太监,这事,这事前所未有。

可是大明朝里,再稀奇的事他们又不是没有遇见过。他们想反对?

不会有人认为朱福宁是在跟他们商量吧?

呵,朱福宁全然并非想商量的架势。

“当然,倘若这些人胆敢仗势欺人,不遵法,犯上作乱,诸位可以尽诛之。“朱福宁像是想起了这一点相当重要,再补上一句。看不顺眼的杀吧,只要他们不像样,可以随便杀。这一刻,无人敢说朱福宁不合规矩,也没有一个敢指责朱福宁胆大妄为。“还有别的事?"朱福宁明明白白的告诉在场的人,杀完了官绅之后,她料定浙江那些读书人一定会对她口诛笔伐,因为她做的这些事是最损害他们读书人的利益的。

以为朱福宁把官绅杀光,接下来该求他们当官?不好意思,朱福宁手里多了去足以当官,却因为他们少了一样东西当不了官的人。

依然没有人敢吭声,而朱福宁见此想挥手让人走的,却突然问起:“粮草充足了,倭寇能灭了吗?”

这回终于轮到武将们了。

本来俞大猷要起身回答的,结果朱福宁转向严世蕃,“小阁老?”严世蕃???

想装傻,真的想装傻,可是他不敢。

“倭寇灭不掉的原因我知道,前线也是朝堂,仗都打完了,还有你们什么事?可是,倭寇之乱我来了如果还平不了,严世蕃,我连浙江都杀成这样了,你猜猜我接下来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来?"朱福宁昂起头同严世蕃对视,眼中渗出一层层的寒光,叫人不寒而栗。

“臣一定倾尽全力,以平倭寇。"朱福宁太疯了,简直比嘉靖还要疯。严世蕃怕的啊!

想他在这五天里没有一刻不在想,朱福宁会不会也借机让百姓杀他?一刻都不敢松懈的严世蕃,直到站在朱福宁跟前,他才有一种活过来的感觉。

朱福宁的警告,让严世蕃不敢再生出半点别的心思,只想把朱福宁交代的事情办好,办妥了。

“很好。你们回去。这些事不劳你们操心。记住,把倭寇灭了,我接下来要干的事,需要倭寇再不能为乱。我大明的水师,对于不懂事,一再包容也学不乖的小国,杀光他们。"倭寇定是要杀光的,区别在于怎么杀。朱福宁这道命令一下达,所有人都抖了抖。

好些人都不禁在想,朱福宁为何这么重的杀意。她刚把浙江杀了一片,竞然对于一个倭国也无法容忍?“怎么,对于一个学我中原文化,却敢一再进犯挑衅我大明,杀我百姓,掠我百姓的小国,你们认为不该灭?想楼兰杀汉使,多少年了,谁不以破楼兰为功。他倭寇敢杀我众多百姓,不灭他们,何以令诸国臣服?“朱福宁倒想问问看了,在她面前的这些人,哪一个认为不应该要灭倭寇的,说来听听。“该灭,当灭。“有这想法的人很多,不过是朝廷没有这方面的意思,他们不能贸然动手罢了。

“那你们去吧。把倭寇灭了,此功你们必能流传后世。对了,倭寇之种不留。我大明不要他们那样的人。"朱福宁又补上一句,言语间都透露着对倭寇的恨。她一点都不想要留其种。

这,好狠。

无数人同样的想法,没有一个人敢宣之于口,默默的低下头,闭上嘴。等人都散了,几个武将没能忍住的扯住谭纶,“你怎么从来不说这位公主跟个杀神一样的?”

“公主不嗜杀。"谭纶受到的震撼丝毫不亚于他们,可是他也不知道朱福宁这是怎么回事,好好的一个公主,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了?不不不,浙江的情况与其花心思跟他们争,和他们斗,确实杀了干净。不不不,他怎么可以这样想。

谭纶急得想把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法甩掉。“公主的意思是皇上的意思?”

这样一个问题由不得他们不正视。

“那就要看朝廷知道浙江发生的事什么反应。“谭纶也帮朱福宁操心起来了,她这样的干事,完全不顾后果,真是不怕以后有人找她算账?江南的官,在大明占据相当多。

虽然朱福宁这样一杀是杀得相当痛快,活着的那些人未必会放过朱福宁。最最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不知道会不会为朱福宁撑腰。“我们还是先回去。灭不灭倭寇可以放一放,千万不能让倭寇上岸。”这个时候谁要是让倭寇上了岸,朱福宁绝对会第一个饶不了他们。而京城里,很快八百里加急也终于送到内阁里。本来对于朱福宁在浙江一再的折腾,内阁有意见的人不在少数,直到这样一份朱福宁以民杀官的奏报有人念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