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番外二
犀利的女帝陛下,随着江山越稳,很多话说得更直白。“陛下,以大明赋税的三成用在建设军队上,是不是太多了?"其实这意思是在指朱福宁太过穷兵赎武。
谁想朱福宁一听冷笑道:“不把钱放在军事建设上,不若将来用在赔款上。朕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开疆辟土之心,朕未必没有,但朕不会贸然行事。蒙古各部,之前跟他们耗了这些年,也差不多是时候收拾他们了,如果他们不老实,那不如夷为平地。”
说,朱福宁还是真干的主儿。
熙和八年,蒙古族再犯边境,熙和女帝御驾亲征。为这个事,自然是有臣子不同意的。
毕竟,皇子皇女都还小。
随着嘉靖驾崩后,严嵩以年迈而辞官归乡,朝中大权尽落在张居正一人手中。大明朝的首辅,再加上皇子皇女的生父,朱福宁此番亲征,她是半点不担心闹出别的事?江山易主?
可是,他们莫不是忘了,张居正所有的权力都是朱福宁给的。而且,相对于别人,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父亲看管,难道还会有比这更好的?朱福宁既是御驾亲征,也通报蒙古各族,凡与大明称臣者,既往不咎。企图共谋大明者,蒙古多年为乱,若是没有人服,也罢,那就打到他们服。大明这些年发展的兵器,其实哪怕是朱元璋他们看下来,除了朱福宁逼宫那会儿用了用,后面也都没怎么用过,以至于让他们也不太清楚,到底大明的军事实力如何。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
朱福宁一直要求底下的人发展科学,改进技术,朱福宁养了一个研究院的人,全都是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人,以至于也是让人无言以对,毕竞他们那些人看着疯疯癫癫的,根本看不出来有什么用。等上了战场,这就显出威力来了。
“这是地雷,这是射击枪,这是最新的炮弹,在原本的基础上可以远程射击。还有这是望远镜。”一样样的武器摆出来,说得再天花乱坠,都不及上手一试。
试,眼看蒙古的骑兵迅速的攻击而来,万炮齐发。压根连肉眼都看不到蒙古骑兵的出现,一座座的草地上都出现一个接一个的大坑。
其威力之大,还有那火枪。
连发的啊,一枪一枪的打出去,还有最简单的手枪,长枪配□口的发射,对方的箭都没有拉出来,枪都连射出好几击,早把人打死了。“这,这是神器啊!"朱元璋一朝的人激动无比的看着他们后世的大明女帝,居高临下的以绝对的优势俯视这样一场战局。怪不得朱福宁要御驾亲征,就这样的武器在手,谁还怕御驾亲征。大明朝绝对的神兵利器出兵,蒙古连照面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让人夷为平地。
接下来,到了大明追着他们打的时候。
北境不得安宁,这么多年不太平的总想往大明朝钻,现在,该把蒙古收在手里了。
朱福宁再一次通知蒙古各族,臣服者大明奉若上宾,若有不服者,灭。听着朱福宁霸气十足的宣告,谁人看在眼里不觉得振奋,解气。眼瞅着第一个进犯大明的部族让朱福宁灭了,真正的无人幸存,全都灭光了,蒙古其他各族的人都赶紧向朱福宁表示臣服。如此,朱福宁诚邀他们在蒙古的地界上,聚上一聚。这样的地理位置,那可是在蒙古的地盘,若是蒙古各族从四面八方冲出来,吃亏的一准得是他们。
偏,臣子的进言朱福宁不以为然。
远看大明的军事实力有什么意思,就要把人请过来,近看才好。朱福宁面见各部族的蒙古可汗,相比之下,朱福宁是真年轻,都知道大明如今是女帝当权,偏如今的女帝比起从前的皇帝都要不好对付。当年大明和蒙古再开互市,也是朱福宁先挑起来的。谁能想到朱福宁一个公主能够当上皇帝,还能把皇帝的位子坐稳?惊叹归惊叹,与之而来,朱福宁出手却让大明压着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难免让蒙古的各汗王不服也只能服。
“诚邀诸位汗王前来,一则是听说汗王们有意归顺,对大明称臣,既是称臣,便要有称臣的样子;二则,蒙古扰大明边境多年,元明元明,诸位都想成为成吉思汗,可这世间只有一个成吉思汗,汉与蒙,早已攻守易形,由不得诸位不服。朕以亲征,未出兵之前早已同诸位汗王传话,要么你们归顺,要么大明的军队将踏平整个草原,从此,你们消失,大明也会再一次真正的统领整个草原。”朱福宁真是一如既往的直接,听她说出口的话,给人面子不假,却也表明态度。蒙古汗王岂不知朱福宁说的都是实话,弯下腰恭敬的迎向朱福宁,“臣愿意归顺,成为大明的一员。”
不归附的结果是没了,一个个都要死,无一幸免,不服,那也要服,乖乖的归顺。
朱福宁笑着答应下,大宴蒙古各部族,好酒好肉,载歌载舞,而且在宴席上给足他们面子,亲自为他们递酒,如此恩赏,想想朱福宁的强势之态,如何不让人受宠若惊。
不仅如此,朱福宁非常大气,以各部族的汗王皆以封王。大明从来没有异姓王的,可朱福宁却将他们封王。“你们归顺,朕自然不会亏待你们,大明朝在一日,你们便是大明的王爷,而大明,会是你们最强大的后盾。“朱福宁这样一句话丢出来,多少人听着这样的话,微微一滞。
随后,朱福宁还同他们往各部慰问,并且赏赐相应牛羊,以昭天恩。最重要的一点,阅兵呢。
大明的步兵,骑兵,炮兵,还有护卫兵,随一身铠甲的朱福宁而令行禁止。那人手一把的枪,万炮齐发的震撼,可以说极大的震住蒙古各部。恩威并施,自此,蒙古尽归大明。
朱福宁看着那如同海棠叶的地图时,朱元璋一朝的人同样也看到了那份舆图,蒙古尽归于大明。
这,真开疆辟土,朱元璋这回看着朱福宁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狠辣什么的,没有关系,重点在于这样一个狠辣的帝王,在最后能不能将大明江山推上另一个高度。
朱福宁何止将大明推上另一个高度,简直是开启新的一个时代。随边境安宁,朱福宁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这一次,是在思想上和科技上的改革。
用朱福宁的话来说,解放人们的思想,让更多可能发生。而这其中以李贽作为代表。李贽其人,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这样的人,也在科举考试中引起朱福宁的注意,之后朱福宁和这位一见如故,更是给李贽安排多次讲学,听着李贽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引起极大反响。
自那以后,朱福宁让李贽于各地讲学,让他畅所欲言,从而也让更多的人因为李贽的原因,开始思考一直以来他们受的教育对还是不对。如此一来,难免引起很多人的不安,他们迫切想借朱福宁的手解决李贽。可惜,朱福宁道:“既是论道讲学,朕既有言让世人畅所欲言,你们若不服李贽所言,反驳他就是,为何要朕出手?这是要朕出尔反尔?”随这句话落下,想在朱福宁这儿上李贽眼药的人,自不可能。倒是张居正提醒朱福宁道:“陛下放任李贽四处游说,长此以往,恐天下不安。”
“能者上,庸者下。太岳,革新之策要因时因势而变,我们自己不变,早晚有一天也会让人逼得不得不变,既如此,倒不如一手促成这份变化。当然,李贽的种种想法,朕很是认可。毕竞,朕也算得利者。朕原本还在想,出了朕这个女帝,怎么诞生更多的女官。"朱福宁不是乱来的人,改革,自她登基以来一直都在改,这样挺好的,她还等着未来,等着一个机会,也将这世间的女子都拉出泥泞来。
张居正眼神变得晦暗不明,凝视着朱福宁时,他便明白,朱福宁有自己的步调,有她想走的路,
既然朱福宁认可李贽可用,那便用吧。大明的天下,有朱福宁在,也经得起折磨。
思想的觉醒,敢于质疑,也有人对朱福宁提出质疑,可是,朱福宁有什么值得他们质疑的?
登基为帝的朱福宁,自那以后是如何行事的?重分田地,不分男女。
改革税制,以令百姓不再倍受压制。
大力发展农业,一切关系民生之事,朝廷都牢牢的掌握在手里,玉米、土豆、蕃薯等作物,甚至是稻谷小麦等作物,朱福宁都让人专门的研究,只为了提高产量,从而让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质疑朱福宁的人,来啊,挑个刺。
能挑朱福宁的刺,无非是她太过凶残,她在浙江还有南京杀的人,以及朱氏的宗亲,最后还有朱福宁逼宫一事,这是她该干的?提起浙江和南京的事,甚至是朱氏宗亲的事,贪官污吏横行,士绅犯了众怒,最终落得死于百姓之手,这能怪朱福宁吗?朱氏的宗亲,他们敢谋反,不该杀吗?
至于朱福宁逼宫一事。
所谓的逼宫,太上皇可是在熙和五年才去世的,去世前还下令处死裕王。逼不逼宫,这事能怎么说?只能道一句在大明朝有朱福宁这样的皇帝是大明之幸,这个宫,反正他们不少人都认为逼得好,逼得相当好。自此,随着无数人的觉醒,女子们看着大明朝的女帝们,怎么可能半点想法都没有。
是以,越来越多的女子走出家门,从商读书。在熙和二十年,李贽请朱福宁一视同仁,以令天下女子都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科举。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可以做。毕竟,这些年航海的队伍中,有不少的女子作为当家人,远航万里,其成就丝毫不逊于男儿。
不仅如此,朱福宁同样也在大力的发展女兵。航海之上,随着女兵的出现,代表着有些领域,并非只有男人能参与。随着一浪一浪恳请的声音,他们都希望朱福宁允许女子参加科举,李贽拿着朱福宁作为例子,指出天下的女子并不逊于任何男儿,大明能有一个女帝,在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有作为的女子同天下的男子一样,为国效力,为国尽忠。民意不可违,朱福宁由此许女子参加科举。随着朱福宁致力于发展大明的科技,朱元璋他们看着大明有了蒸汽机,有了汽车,一条条的道路建起,还有火车,电灯。亲眼看着朱福宁建起医学院,科技学院,还提高小吏的地位,破除小吏的世袭传承,反而统一也要参加考试。吏者,并不卑贱,大明朝的小吏,那是真的能够拿捏大明的小官。
既如此,那就先破垄断,士绅的垄断要破,吏的垄断也要破,最后,更是破宗族制。
早年朱福宁就发现,各地的宗族势大,一手遮天,逼人害命,以至于大明朝在内不知有多少人死而无处申冤,这些事情随着人们的披露,朱福宁早年就提醒宫里出去的宦官们,对待各方的势力,凡有敢乱大明者,一个都不留的收拾。宗族,是想成为一家的土皇帝。不遵律法,只凭家规,让家规凌驾于律法之上的行为,有一个算一个,朱福宁都让人出手收拾,无须客气。边境,官绅,宗族,连同宦官,这一切都算是压在大明头上的大山,就在朱福宁一刀一刀的解决之下,逐个消失。
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海上贸易最是繁华。由此,人们才知道,大明朝和世间一比,很小。
但大明此时的繁荣,人人脸上都是欢喜的笑容,街道之上都是对女帝陛下的肯定,赞许,很是以为他们有生之年能够在女帝的治下享太平盛世,甚喜。直至熙和七十七年,一百零一岁的熙和女帝驾崩,传位于太孙女朱常洛。随着朱福宁在位这些年,大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谁还敢对朱福宁传位给孙女朱常洛的事有所置疑,或者认为不妥。大明朝如今是百花齐放,自熙和二十年许男|女都能参加科举开始,五十五年的时间,从前那些反对的人全叫朱福宁熬死。百岁的女帝依然睿智,直到最后一刻,对上正直当年的朱常洛,“朝代更迭,总是避不过的,如果在将来的一天,作为大明的皇帝,跟不上社会发展,该让位的时候要让位。
“我和你,咱们算是其中的异类,但我们也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我们的名字,甚至,我们让天下女子有更多可以留名字的机会。这,是我作为大明的皇帝最高兴的事。
“你幼时出过海,看过世界之大,也一定听说过那些不强盛的国家是什么样的下场。殖民地,这样一个词一定要传下去。大明朝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让百姓成为别国的奴隶,这是自来你我子孙都不能容忍的事。“大明可亡,华夏不能亡,否则,朱家便是华夏的罪人,更是万千华夏子民的罪人。”
朱常洛听着朱福宁的话,与朱福宁拜叩道:“孙女牢记祖母教导。”朱福宁露出笑容,发自内心的道:“属于我的时代即将完结,我死后,一把火烧了,将我的骨灰撒入大海。”
“祖母。"听着朱福宁的要求,没有人能不吃惊,吃惊之后是想着要怎么劝。“你要知道我这一辈子得罪的人太多,士绅对我恨之入骨,我葬在那儿,还不知道将来要怎么挨他们的骂。你将来也要做好准备挨骂。别的例子不用说,武则天足矣。也不知道这到底有没有祖宗看着,要是有祖宗看见,我把朱家的子孙都给杀光,不定怎么生气。不过,我能打过太|祖对吧。”朱福宁玩味的问起这个问题,朱元璋身边的臣子都不约而同的望向朱元璋。几十年看下来,都知道朱福宁的武力值绝对不低的。打朱元璋,单打独斗肯定她能打赢。
“祖母还想跟太|祖动手?“朱常洛听着朱福宁的话,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她的祖母一生传奇,哪怕在死亡的边缘,她也从来不怕,而是从容无比的面对。
“那怎么了,他要为了朱家的子孙打我,我肯定不能白挨这个打。当年他为得到皇位杀的人还少了?我在那样的位置上,当不上皇帝,我便只能任人宰割,杀光朱家的血脉,让你曾祖父和天下人都没有选择,再合适不过。诚然,对于朱家那么多人如同吸血虫一般的种种,我想过无数办法要怎么解决,他们是不会接受我改祖制的。是以,与其等他们以后坑我,浪费我的时间,不若借你曾祖父的刀,先一步解决。你曾祖父虽然算不上一个好皇帝,杀朱氏宗亲这个事由他来做,会比我上位之后做,更恰当。"朱福宁一五一十道出自己的所有盘算,丝毫没有反省的意思。
朱福宁不提她把朱家的子孙杀光这个事,朱元璋都快忘完了,让朱福宁一提,气得脸都青了。
但这个事站在朱福宁的立场,她确实是非做不可,一定要做才成。“祖母怕吗?"朱常洛有些忧心的问上一句。面对死亡,朱福宁怕吗?
朱福宁扫过朱常洛道:“有生有死,何所畏?有你,大明江山传承有望,更无须畏惧。”
伸手抚过朱常洛的脸,朱福宁道:“以后辛苦你了。皇帝不好当。尤其是女帝不好当。我这个先例在,人人都会拿你来跟我比。常洛,别和我比,你和我是不同的皇帝,你不必像我,你只要做好一个皇帝的本分,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你便是一个好皇帝。不要视祖母为大山,也不必以我为榜样,否则,容易失心失志,落入别人的算计之中。”
朱常洛握住朱福宁的手,朱福宁说了这些话,已然累了,“我,可以去见你的母亲,你的伯父了。”
随着朱福宁的这句话落下,朱福宁阖上眼,许久。朱常洛看着朱福宁闭上眼,眼泪止不住的落下。
熙和七十七年九月二十三,熙和女帝驾崩,举国同哀。而在此时,朱元璋所看到的屏幕响起一连串的提醒,“警告,警告,熙和女帝为平行空间改变大明的存在,在她之后,大明延续国祚三百八十年,直到近代,共产主义的诞生,由大明最后一位皇帝退位,自此,朱氏子孙成为新中国的成员,一起建设中国。
“原大明朝建国一共两百七十六年,嘉靖帝驾崩之后,七十七年后亡,清朝建立。”
!!!朱元璋本来是要急的,结果这样的提醒落在朱元璋耳朵里,一个朱宁杀了朱家的其他的子孙,却延续大明的国祚三百年,这简直比他开创的朝代者都要长。
这样的儿孙,朱元璋还想杀?
不不不,绝对不能杀。
要不,试着跟朱福宁学学?把大明先一步变成朱福宁那个样?可他,能成吗?
第一时间,朱元璋怀疑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