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征程一路向洋(十二)楚科奇海航考记(1 / 1)

经历过白令海峡中突生强风暴雨洗礼后的中国极地远海综合科考船“鲲鹏三号”如同一只翱翔蓝色天空的红色凤凰,焕发着鲜艳吉祥的大红色,浩浩荡荡巍然航行在白令海峡中。

雨后初晴,金色的太阳小心翼翼地从浅灰与浅白混杂的云系中露出了艳红明亮可爱的黄下巴,瞬间那圣洁的耶稣光洒下了美幻般的道道金光,照绚了“鲲鹏三号”科考船。浮金潋辉,烁目焕彩,整个科考船和甲板上低头忙碌的科考队员们沐浴在一片祥光瑞彩之中。

雨后放晴,一群群灰黑色的灰鲸从远方深海中露出了一个个巨大的背脊,在耀眼阳光的辉照下反射出烁烁独特的光芒来。

伫立在高高了望台上的安全巡视导航员陈飞兴奋地大声喊了起来:

“沈队长,前方大约四海里的海域发现了四、五十头灰鲸,太令人震撼了,场面非常壮观。…”

正在大型中央设备控制室查看海详科考资料信息数据的科考队长潜龙听到安全导航员陈飞兴奋的通报后,立刻通知了船长李钢,俩人商议科考船减速缓慢行驶,密切关注这群灰鲸的游动情况。同时他又通知了自己的助手李旭扬负责的智能AI深海科考探测无人机小组及时投放中速无人小型深潜科考船跟随这些灰鲸并进行近距离观察;此外,还要选择合适的灰鲸,可以智能遥控远距离投放一种贴身粘的软硅胶智能永久跟踪器。这种先进的远距离贴身粘智能跟踪器充分利用了生物体内的红外线做为工作动能来源,能够与卫星系统信号相连,可以实现远程无限接收指令和传回海洋立体动态数据及生物体具体的信息资料,便于快捷地了解和掌握灰鲸的迁移、种群状况、所经过海域的各种信息数据等。这种最先进的集海洋环境信息收集并能自主拍摄的智能海洋生物跟踪器是中国海洋科学家跨学科多部门集大成共同研发出来的,它汇聚了海洋生物材料仿生科技等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其粘贴性能是模仿了藤壶及茗荷这一类海洋生物体内分泌出来的那种独特粘性物质而附着在灰鲸身上的,不易脱落和丢失。

李旭扬收到恩师沈龙(人称“潜龙”)队长的工作通知后,立刻带领着所属小组的科考队员们迅速启用并投放了专用的深海无人艇“哪吒九号”入海工作。…

灰鲸(学名:Eschrichtius robustus)是一种迁徙距离最长的大型哺乳动物,广泛分布在北太平洋的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等海域。

灰鲸在外部形态上具有以下特征:灰鲸的身体长度可以生长达到10-15米,体重能够达到30-40吨。灰鲸全身呈现深灰色或褐灰色,腹部稍浅,身上覆盖着典型的灰白色花纹。其头部特征是头部比较短,上颌吻端钝圆,下颌吻端突出,眼睛紧邻着口角上方,头顶上有两个气孔。在其鳍肢上,胸鳍短小,末端圆形,没有背鳍,有6-12个背脊,尾叶宽大,后缘呈现出平滑的“S”形。而其须板特点是上颌每侧有130-180块鲸须板,淡黄色,须毛很粗糙。

灰鲸的生活习性表现在迁徙上,灰鲸是哺乳动物中迁移距离最长的一个种类,它们每年从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到美国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之间往返,距离长达1.6万公里。此外,在觅食方面其主要是以浮游性小甲壳类、鲱鱼的卵以及其他群游鱼类为食,同时也吃些海胆、海星、海螺、寄居蟹等海洋动物。

灰鲸的潜水能力比较强,深潜水时尾鳍常常高举出水面,潜水的深度大约是100米,在水下前进的距离大约是1000米,潜水持续时间一般为17-18分钟。

在发声上,灰鲸喜欢发出一种“哼哼”声,每小时大约发出50次左右,每次历时2秒钟,频率范围在20-200赫兹之间,强度可以达到160分贝。

灰鲸在海洋科考上的价值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是生态指示器,灰鲸是海洋健康的关键指示标,它们的生存状况反映了海洋环境的健康状况。②在迁徙研究上,通过研究灰鲸的迁徙路线和栖息地,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灰鲸保护现状不是太好,虽然受到法律保护,但灰鲸的数量仍然受到生存威胁,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灰鲸这种大型鲸类在仿生科技对人类的启发是:①在仿生科学设计上,灰鲸的流线型身体和强大的潜水能力为仿生科技提供了灵感,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其身体结构以开发出更加高效的潜水器和水下航行器。②在生物力学研究上,灰鲸的肌肉结构和运动方式可以为研究生物力学提供重要参考,帮助设计更加先进的机械系统。

灰鲸不仅是海洋中的一个重要物种,其独特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也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思路。

李旭扬带领着智能无人系统科考小组的队员们站在甲板上,低头认真细致地操作着高速智人无人深潜艇很快就来到了那群灰鲸底下八十米的范围内近距离地观察着它们在海洋中的游动捕食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