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MP3的成本价!(1 / 1)

苏九点点头,对林晚的执行力表示满意。

在这个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年代,报刊和广播仍然是最有效的触达目标群体的方式。

选择一线城市作为首发阵地,也符合他对MP3初期市场定位的判断——先在消费能力最强、对新事物接受度最高的地方打响名声。

“第二项,关于产能,”林晚继续汇报:“长城那边,赵经理传来消息,他们的动作非常快,也非常给力。生产线的改造和调试比预期还要顺利,前天已经开始小批量试产,昨天反馈过来的数据,日产量已经稳定在六千台左右,良品率也控制得不错。”

“六千台?”苏九眉毛微微一挑。

这个数字,即便是在他的预估中,也算是相当高的了。

看来长城作为老牌国企,在生产制造方面的底蕴确实不容小觑,尤其是赵建国这种技术大拿亲自盯着,效率就是不一样。

“是的,”林晚确认道,“另外,我们自己厂区这边,周工他们带着新招募和培训的工人,也是下了大力气。”

“虽然过程磕磕绊绊,解决了不少工艺和磨合上的小问题,但进步非常明显。目前我们自有的这条生产线,日产能也提升到了一千五百台。”

苏九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心里快速计算着。

长城六千,自家一千五,加起来就是七千五百台的日产能。

这意味着,一个月(按25个工作日算)的总产能接近十九万台。

这个数字,足以支撑起初期国内市场的铺货,甚至可以开始考虑小批量的出口试水了。

“成本控制方面呢?”苏九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根据财务和周工他们核算的结果,”林晚翻到文件夹的下一页,“目前综合各种元器件采购、人工、场地、摊销等因素,我们自己生产线出来的MP3,单台成本大约在365元左右。”

“长城那边,因为规模效应和他们自身的采购渠道优势,成本控制得更好一些,大约在340元。综合下来,目前的平均生产成本,大概在350元上下浮动。”

苏九看着这个数字,若有所思。

350块,这还只是初期磨合阶段的成本。

他很清楚,随着生产流程的不断优化、良品率的提升,以及最关键的——元器件采购量的急剧放大带来的议价能力提升,这个成本还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等生产彻底走上正轨,两边的产能都稳定下来,月产量突破二十万台的时候,单台成本压到260块左右,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苏九在心里默默盘算着。

“如果……如果这款产品真的能成为爆款,累计总销量能够冲破五百万台这个门槛,那核心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将会有质的飞跃,单台成本甚至可能逼近190块钱……”

想到这里,即便是以苏九两世为人的沉稳心性,心脏也忍不住加速跳动了几下。

190块的成本!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无与伦比的市场竞争力和令人咋舌的利润空间!

当然,他也清楚,五百万台的销量,在1986年的中国市场,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但在他的规划里,九天科技的征途,从来就不止于国内。

“很好,”苏九收敛心神,将目光从未来的成本曲线拉回到眼前的现实,“成本控制得不错,后续还要继续抓。生产端的事情,你和周峰多沟通,务必保证良品率和稳定性。”

“明白。”

苏九合上文件夹,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手指交叉放在腹部。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者说,只欠一个合适的价格。

“成本下来了,产能也初步具备了规模,接下来的核心问题,就是怎么卖,卖多少钱。”苏九缓缓说道,与其说是在问林晚,不如说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

林晚没有插话,她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知道苏总肯定有自己的考量。

她只需要认真听,领会精神,然后去执行就好。

苏九的目光投向窗外,眼神深邃:“定价,得分两个方向来看。”

“一个是国内市场。”他伸出一根手指,“我们这款MP3,在现在的国内,绝对算得上是高科技的新鲜玩意儿。”

“目标用户很明确,就是那些走在时代前沿,愿意尝鲜,并且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群。”

“主要集中在京、沪、穗、深这些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大学生、白领,还有一部分需要经常出差或者注重生活品质的商务人士。”

“这样的产品,定价不能低了。低了,体现不出价值感,也支撑不起我们前期的研发投入和品牌形象。”苏九沉吟着,“参考目前350块的成本,翻一倍?定个699或者799?”

他自己也在掂量。

七百块钱左右,在1986年,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了,绝对是奢侈品级别。

买得起的,注定是少数人。

但这本身就符合他初期“高举高打”的策略,先用高定价树立品牌形象,吸引眼球,制造话题,然后再根据市场反应和成本下降情况,逐步调整。

“嗯……国内市场先按照这个思路去准备方案,主打‘科技、时尚、便携’的概念,强调‘随身音乐库’的独特性。”苏九暂时定了调子,“具体的定价,等广告预热一波,看看市场反馈再最终敲定。”

“好的。”林晚在本子上记下“国内定价:699/799?高举高打,科技时尚,随身音乐库”。

“另一个方向,也是更重要的方向,”苏九收回目光,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是海外出口。”

他很清楚,以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国内市场虽然有潜力,但真正能支撑起巨大销量的,还得是欧美日韩这些发达国家市场。

那里有更庞大的中产阶级,更高的消费能力,以及对电子消费品更成熟的需求。

“出口这事儿,就比国内复杂多了。”苏九揉了揉太阳穴,感觉有些头疼,“首先是外汇结算和汇率问题,这年头外汇管制可不是开玩笑的。”

“其次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关税、认证标准,都不一样。最关键的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