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暑假。不长也不短。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很快又到了要开学的时间了。但是很快两个月高潮迭起的部分。并沒有停止。而是继续下去。不过却不是事业上的了。而是奖项上的奖励随之而來。最先來到的就是金马奖的提名。
金马奖是台湾为促进华语片制作事业。对优良华语片以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奖励了许多优良华语影片及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成为华语影片制作事业最崇高的荣誉指标。对华人电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金马”二字取自于福建沿岸的金门和马祖的头一字。那是这两个为台湾当局所标榜对抗大陆之战地。隐含着以电影文化促进**抗俄之意。充分显现出冷战时代思维。
金马奖开始的很早。非常早。早在1962年就开办了。而且由于早期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并未设置类似音像制品竞赛奖励。金马奖成为华人区最受注目的电影盛会之一。直至今日。金马奖的颁发仍对华人电影具有指标性意义。特别是在艺术性电影方面。而港台电影界知名导演与演员。仍相当重视金马奖的竞赛;这从其发奖名单中仍可窥知。许多国际级导演及明星曾受邀担任颁奖。
基本上可以说这仍然是华语娱乐圈一个非常大的盛事。和金像奖不一样。金马奖以华语电影为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是华语电影都可以报名参赛。无论是大陆电影。香港电影还是新加坡的华语电影。只要是说中文。无论什么方言。都可以报名。现在金马奖评审范围更是拓宽了。只要导演是华人就可以报名参赛。好像这次蔡明亮的《脸》。虽然有外籍人士参演以及境外资金。但是蔡明亮是华人依旧可以报名参赛。
所以说虽然是内地的电影。但是《失恋三十三天》实际上也是有角逐金马奖的资格的。
而金像奖不同。金像奖则以香港本土电影为标准参赛。参加金像奖的条件有三个。第一:电影团队中必须有8人以上是香港户籍。其中包括:演员。摄影。编剧等等。第二:电影导演必须是香港户籍。第三:有香港资金注入的电影。如果你符合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两个便可以报名参赛金像奖。
就好像之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因为符合第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变可以报名参赛金像奖。而后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因为符合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也可以报名参赛金像奖。
而例如《色。戒》虽然有香港资金注入。但是导演李安是台湾籍。而且电影团队中的香港人不足8人。因此只能报名最佳亚洲电影。
相比起金马奖來说。金像奖真的显得小家子气了一些。基本上只有香港有关的因素才能评上金像奖这一点就广受诟病。若是以前也就算了。以前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基本上香港电影就代表着华语电影。一般说的话语电影九成九都是说香港电影。在东亚这一片都是香港电影的地盘。好莱坞电影进來了也得趴着听话。但是现在沒落了就是沒落了。在如此沒落的情况下。还坚持这一套。绝对是不得人心。
虽然有为香港电影坚守阵地的意思。但是看看奥斯卡就知道了。奥斯卡并不禁止全球的影片报名。并沒有特意偏向谁。但是好莱坞电影因此失势了吗。并沒有。绝大多数的时候。好莱坞电影依然是风光无限。
再想想**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是何等的辉煌。那时候即使全亚洲的电影都能参与角逐。但是又有什么用。难道还能压过那时候香港电影的风头不成。
所以其实是一个地区的电影的好坏撑起了一个电影节。而不是电影节撑起一个地区的电影。如果香港电影不振作的话。就算金像奖再努力限制别的地区电影进來也沒用。
现在台湾电影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都是华语电影界里的重要奖项。都是华语电影的顶级奖项。都有华语电影“奥斯卡”之称。金像奖现在之所以还能保持着华语电影圈两大电影节的名头。不是因为他的策略是对的。而是香港电影的虎威犹在。现在社会上主流的一批人。正是看着香港电影长大的一批人。而香港电影辉煌时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所以在很多电影來说要达到那三个条件不算难。但是再过十年二十年。现在撑着香港电影的那批导演。演员。幕后人员都老的走不动路。拍不动戏的时候。那时候的内地和台湾电影里到哪里去找香港电影或者八个以上的剧组成员。到时候大多数的华语电影都达不到参加金像奖的条件的时候。金像奖就只会变成香港人自己内部排排坐分果果的一个奖项。从亚洲顶级大奖变成香港自己内部电影节的奖项。这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这两个电影节唯一不同的是。金马奖更注重文艺片。金像奖则注重商业片。从一些提名就可以看出。例如后來的《赤壁》在金像奖上大放光彩。但是在金马奖上则稍显逊色。
对于金像奖张毅成自然是沒什么指望了。当然不是说沒有野心了。作为华语影视圈两个顶级的奖项之一。说沒有野心当然是不可能的。应该说非常的有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