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逞能了。给首长报告不要啰嗦。”于爱国看不过去。赶快制止了铁拐李的闲扯。
铁拐李咽咽洗漱唾沫。不好意思的说:“三台花全株可以药用。消炎、杀菌、清热解毒。过去也用过治疟疾。不过这花传到内地就晚了。所以中医用它要到民国以后。其他的植物我就不一一细说了。龙胆、杜英、山苍子、天麻、藏三七、贝母、五味子、粗榧、党参、灵芝、七叶一枝花、延龄草等等。我认不出來的也有很多。但我能肯定全都是药用植物。真是个大宝库啊。”
马鸿陵这时也想起。在赵如琢的札记中。确实记载着爷爷在泉边为曲珍治疗疟疾而找草药的经过。当时爷爷也提到过这里生长的草药品质极高。若是移植出去肯定起到极大效用。看來。赵如琢的记载非但不假。甚至还有所保留。
盛晴听了半晌这时开口道:“你的意思是。这里是个药园。”
铁拐李也不敢相信这个结论:“也不能这么确定。我提的只是现象。中医讲万物皆可入药。从我的角度來看这里都是药材。要是从饥民眼里看。这里的植物很多也是粮食啊。”
马鸿陵望着这莽莽丛林心中震惊不已。林中植物虽然杂乱。但似乎依照种类不同分片生长的。比如刚才那些五眼果只是生长在泉水的东侧。其他方向还沒有见到。难道这么大片的密林真是有人种植的。当然。按照爷爷他们的考察來看。这里极可能是上古时期的一座城池遗址。那么引种植物也就有了根据。现在的疑问是。会是什么人在什么时代居住在这里。营造出这片药用植物林又是为了什么呢。和黑色莲花又有什么关联。
“大家赶快准备。各人按照昨天的分配计划呆在帐蓬里。于爱国。你布置好探测仪。把哨位都撤回來。大雾中单独值哨太危险。”关于树木的交流被陈洪涛的命令打断。众人依言散开各自找到自己的帐蓬边迎接浓雾的到來。
马鸿陵的帐蓬被安排在最中间。与陈洪涛的帐蓬紧挨着。盛晴因为女性的原因单独享用一顶登山帐。其他人都根据帐蓬大小三三两两按照分配计划组合在一起休息。马鸿陵分配到的帐内队友是何仙姑。“何仙姑”当然是男的。而且与仙姑形象相差太远。漆黑的皮肤、浓黑的头发。再加上黑熊般壮硕的身材显得孔武有力。但是在粗犷的外表下却是心细如发。因此得了这个代号。何仙姑负责队伍的火力支援。一挺九五式机枪背在肩上显然非常短小。背负的七个大弹鼓让人生畏。这可是持续500发的速射火力。马鸿陵毫不夸张的相信。如果有突发情况。看似笨重的何仙姑能在最短时间内向敌方洒去要命的弹雨。
于爱国向马鸿陵解释过。安排与何仙姑同帐也是有原因的。作为火力支援手何仙姑不必冲锋。一旦有情况必须寻找有利位置持续射击为队友提供掩护。同时也最能照顾到马鸿陵。这一点与电视上端着机枪大喊冲锋的送死镜头不同。马鸿陵明白了于爱国的好意。只是看着何仙姑近两米的身高有些犯愁。。这座黑铁塔要是在帐内躺下。留给自己的只有一条缝了。
可是事实却不至于这么差。因为于爱国给马鸿陵何仙姑准备的是一顶三人帐。放下两个大男人绰绰有余。帐蓬也不是什么特制的军用品。而是市场上买到的寻常户外用具。尽管马鸿陵知道很多户外用品的性能不亚于军用品。可是对于一场准军事行动中使用这种体育性质的东西还是有些不解。
何仙姑用带有青岛口音的山东话感叹道:“马老师儿。这次俺住的可是最好的帐蓬了。咱中国部队沒有专用小帐蓬。前几年在爱沙尼亚参加比赛。看到别银家的装备海儿多了。连帐蓬都有五六种。解手儿都有专用帐蓬。那回俺们还背的是老尼龙布帐蓬。跟逛公园儿似的。可让别银笑话了。”
马鸿陵知道何仙姑所说的在爱沙尼亚举办的比赛就是鼎鼎大名的“爱尔纳突击”国际侦察兵竞赛。爱尔纳就是英语“侦察”的译音。中国人延用苏联模式。一直把特种部队称为侦察兵也是有道理的。这个爱尔纳突击可不是国内某些演习比赛的花花样子。竞赛内容和时间安排都超出了人的生理极限。
爱尔纳突击的简单规则马鸿陵还有些印象。每一名参赛者要负重40公斤。全程再无补给。在前堵后追的情况下。深入爱沙尼亚东部的原始森林。这里堪称世界作战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持续四天三夜200公里奔袭。期间要完成涉水﹑抢滩﹑排雷﹑射击﹑救护等常规科目。还要与扮演假想敌的爱沙尼亚军队对抗。这个亡命性质的比赛是各国侦察兵意志、体能、力量、战术、谋略的综合较量。先不说名次如何。只要在规定时间能完成全部项目就已经是世界特种兵中的精锐。
马鸿陵还是习惯性的问起了比赛结果。何仙姑摇摇头痛惜的说:“摆说了。那时候装备确实不行。俺们穿着新配发的反红外迷彩服。想着晚上穿过封锁线对方发现不了。谁知道爱沙尼亚军队一下就发现俺们了。人家呼叫火炮覆盖就全完了。”
“你们的衣服都能反红线侦察外了。怎么还被发现。”马鸿陵更不解。
“后來才知道。人家用了多光谱遥感侦察呗。马老师儿你知道的。三棱镜把白光折射变成七种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又有各自的波长。这个多光谱遥感就是同时记录下观察对象几个不同波段的影像。俺们的反红外涂料不可能和周围背景处处相似。在多光谱遥感面前。就象上街沒穿衣服一样。给人看了个精光。本來俺们至少是前两名。”何仙姑想起当日情景仍然是抑制不住的叹息。
盛晴的帐蓬很近。在帐口整理完东西听到二人的对话。也一时兴起参加进來:“现在多光谱遥感也被新技术替代了。无论是红外线还是多光谱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依靠光线的传播。遇到大雨暴雪就失灵了。现在最先进的技术是全天候微波遥感。这个技术有穿透云雾、雨林和地面表层的特点。”
马鸿陵这方面的知识相当于零。何仙姑虽然了解但是表达不清楚。盛晴只能继续解释:“人耳可以听到千里外的广播。就是用收音机接收无线电波。转换成声波的。那么无线电波能否转换成图像呢。这个微波遥感正好能解决。只不过它是通过发射无线电波、再接收反射回波而显示成像的。由于各种物体表面特性、大小、形状和导电性能有不同。反映在图像上也不同。因此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目标经过伪装。都逃不掉微波遥感侦察。”
“这不就是雷达。”马鸿陵问道。
“对。可以算雷达的一种。不过更高级一些。我们这次也带了一部小型的微波遥感仪。就算在大雾中的雨林里也能发现异常。”盛晴指着陈洪涛的指挥帐说“八仙里的曹国舅就是技术侦察员。他现在应该在陈处长那里开机调试。一会儿就能看到侦察状态。”
“那才进树林时怎么不用。那时能早发现人影啊。”马鸿陵稍稍纳闷。
何仙姑解释:“这玩艺还是试验阶段。开机调试完要用十几分钟。所以沒法当时使用。”
马鸿陵又问起生命探测仪的事:“于队长背着的那个生命探测仪呢。有了这个微波遥感。生命探测仪不是落后了。”
何仙姑笑笑说:“生命探测仪分了好几种。有线外线成像的。也有雷达探测的。也有音频侦听的。雷达探测比红外成像更好。微波遥感仪正好能替代红外成像。可是音频探测却替代不了。现在咱们带的这个就是最先进的声波振作探测仪。”
马鸿陵问道:“那这个声波探测仪作用大不大。我是说探测的灵敏度。”
何仙姑四下看看无人。放低声音说:“声波振动探测的原理俺就不费话了。想听多的理论去找铁拐李。他能白乎。举个例子。如果马老师儿你藏在地下室。这个声波振动探测仪也能把你找出來。只要心脏还跳。就跑不了。”
马鸿陵问过这两样设备后顿时觉得中国军队的装备无比先进。这样一支高科技武装下的特种部队。在常规战条件下除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对手。同时又有一种想法飘上來。如果爷爷当年也能拥有这样的仪器装备。是否会改写进洞的经历呢。显然。这个问題无法给出答案。
大雾果然來了。即便是马鸿陵已经想过这白云转化的黑雾有种种模样。现实还是让人感到无比恐惧。浓黑的雾气如同一堵严密的实体墙从西侧移來。缓慢而有力的吞噬着树林。把无边的黑暗和绝望带给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