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王福成了下台干部。被遣回了王家村。吴家两个儿子却成了知识分子干部。在城里的他们都想接母亲进临江城享清福。而柳荷就是不肯去。她看到王福那可怜的样子。不愿离开这个落魄儿子。真是世上慈母心啊。柳荷不计较王福文革对她的迫害。在吴家墩与王家村之间穿梭。时时去帮助这个以前的不孝子。王福这时才发现亲情的重要。接受了柳荷的母爱。同时。他对自己过去的错误感到悔恨。
然而。地位不断高升的吴家兄弟。对母亲照顾她先前的儿子不满。对母亲好了伤疤忘了痛而恼火。怨母亲对在文革时整自己的不孝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举动不理解。不仅感到脸面无光。而且还认为母亲老糊涂了。真是是非不分、好坏不分、随心所欲的顽固老太婆。为了吴氏兄弟在家乡人面前的脸面。为了吴家在四乡八村的威望。吴阳与***抽空回乡强行接母亲进了城。
城里生活虽非常好。但柳荷过不惯。他想念家乡的儿子与乡亲。挂念他们的生活。城里两个儿子虽对她孝道。但两个媳妇却不尽人意。加上两家都是宝贝孙儿孙女的。不管是在哪家。柳荷除了受媳妇的气外。还要为小孙孙们当佣人。
做母亲的心就是这样。在她的小孩中。总是向着弱者。看到城里儿子们幸福地生活。就想到乡里儿子的贫穷。总是把两儿子给她零花钱偷偷地求人寄给乡下的王福。时间久了。被两个媳妇知道了。终久。柳荷成了两家不欢迎的婆婆。她如获得自由的鸟。飞回了乡下。
吴家的两个儿子。不满母亲与王家人來往。更气愤母亲不顾及吴家子孙脸面重回王家。接受早已脱离任何关系的王家子孙的照顾。两个不孝敬祖母的吴家孙儿孙女。也就是吴泾小叔的两个儿女仅然跑到王家为争回祖母而大吵大闹。闹得乡里人把吴、王两家抢祖母当成饭后茶饮中的谈料。羞得柳荷一口气上不來。死在由吴家子孙们架回吴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