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大三峡:九、林李之争(3)(1 / 1)

百年宜昌 宜昌石头 1798 字 2014-10-24

决策大三峡:九、林李之争(3)

1985年及1986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组织了全国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水利电力部)的设计研究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们,成立了三峡工程综合评价组,对三峡工程进行了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先后于1985年9月和12月召开了规模较大的三峡工程综合评价专题论证会和经济评价讨论会。虽然有这一系列的动作,但是三峡工程的上马已如离弦之箭。论证会所论证多是技术*问题,在三峡工程上马与否的争议上并没有继续**论证。

就在三峡工程正紧锣密鼓正行开工准备,三峡省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的时候,新的*动出现了:先是重庆市建议改“150方案“为“180方案“的建议,直接上报**;接着是孙越崎等人的长篇调查报告《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跟着就有李锐的《论三峡工程》的公开出版,再便是各式各样的座谈会、吹风会、辩论会,为数众多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反对上三峡工程,推责长办提交的国务院已原则批准的“150方案“是“舍上保下。“与此同时,海外舆论也在大张旗鼓的支持反对派的意见。

1985年4月,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167位政协委员就对三峡工程问题单独或联合提出17件提案,建议缓上三峡工程。谁都知道“缓建“是许多政协委员的温和策略,为了不以过于**的“反对“面目出现,他们希望以这种缓建拖延的方式,最终掐断“三峡“的上马。周培源、孙越崎多次上书**,都是要求**缓建三峡工程。他们认为,只要时间拖得越长,三峡工程上马的希望就越渺茫。李锐也再度上书**领导,建议三峡工程“在重大问题尚未圆满解决以前,考虑暂缓兴建。“

1985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组组长孙越崎(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席)以92岁高龄,组织并带领全国政协考察团,第一次考察长江三峡地区,沿途召开了40多个座谈会,历时38天。在考察期间,三峡地区秭归县新滩镇发生巨型滑坡,新滩镇全镇被摧毁。滑坡体总量为3000万立方米,**长江的土方约200万立方米,激起涌浪高54米,波及上下游江段约42公里,这就给他们的反对找到了根据。

考察结束后,孙越崎等政协委员向**上书题为“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报告,列举了工程的投资、防洪、泥沙淤积、航运、发电、移民、安全等七大问题。他们认为,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不是早上或晚上的问题,坝高多少的问题,而是根本要不要上的问题。三峡工程的最大问题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几百万移民的安置问题;其次才是工程的技术问题和工程的经济问题,以及工程资金来源问题。缓上三峡工程的理由,只能是工程造价太高、资金筹集困难、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河流流域的开发次序问题等等,而他在谈话中对生态环境问题、移民问题,则不可能提出充分的论据。因为无论早建和缓建三峡大坝,工程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移民社会问题,本质上不会有很大的区别。

本来,国务院原则批准的“150方案“,**打算在修改补充后提交全国人大审义通过的。这一来,工作便无法进行了。实际上,许多人对三峡工程的指责未必中肯,意见也未必正确。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懂水懂电的专家,也不清楚几十年来“长办“数千名工程技术人员为三峡工程作过多少次试验,钻了多少个检验坝址地质情况的钻孔,更不知晓设计人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三峡工程付出了多大代价!还要求论证,实际上就是重复计算、重新作试验、继续钻孔!

为了使不明真相的同志明白真相,使持怀疑态度的人士在其参与工作的情况下经过耳闻目睹后转变观点,**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步伐,以重新论证的最后结果促使持不同意见者明白真相,取得*识。在这次较量中,李锐明显的占了上风,因为他的身后有人,而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