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军田(1 / 1)

穿越1550 三十未疯 4910 字 2014-11-26

庞向和他的小队带着陈光让他们交给付梓枫的银子和信件找到了付梓枫的马家的百户所的时候,正好距离付梓枫带着两千余名流民回到这马家荡村将近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里,马家荡也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毕竟对于一个原本只有三百人口左右的小村子,在一下子涌进来两千流民之后,想要保持原来的样子也是不可能的。

在带着这两千多流民回到了马家荡之后,付梓枫先是在这批流民里面招募自愿加入军籍的流民家庭,准备将手下军户编制的数量补足。按照正常情况来说,在如今的大明,很少会有人自愿加入军籍的,但是这批流民里都是些无家可归的人,在跟着付梓枫来到这马家荡村之后,也是看到了这马家荡村里住着的军户生活都过得不错的样子,加上这些流民也急于快一点融入这边新的生活,为此对于加入军籍也并不怎么抵触,于是纷纷报名,很快就马家的百户所辖下剩下的五十多户军户的编制给补满了。

之后,付梓枫又从剩下的流民中招募了一百名十六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年男子,作为自己直属的家丁队,这样一来又消化了近百个流民家庭。

至于剩下的一千多个流民,付梓枫暂时也没办法做太多的安排,只能在马家荡村旁边划出一块地方让他们盖起临时住所,由自己掏钱来负责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开始着手准备做这些流民的思想工作,好让他们能够接收移民到海外。这样一来,等到陈光那边派来联系他的人过来后就可以开始安排这些流民的移民事宜了。

马家荡靠海,正所谓靠海吃海,原先的马家荡村的村民们除了日常的耕种之外,也有部分农户会偷偷出海捕些海鱼回来吃,除此之外,原马家荡村的军户们也都会熬海煮盐,即是通过熬煮海水的方法来获得海盐。

海盐也是各沿海户所军户的主要工作中的一项。也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官盐办那边每隔一段时间也都会排人过来定额收购这些军户生产出来的海盐。而在完成了官盐办定额收购的那部分海盐之后,如果还有剩下的话,军户们也会偷偷将多出来的海盐卖给附近的一些贩卖私盐的商人,虽说这样做是犯法的,被上面查到的话甚至会因此被砍头,但是比起官盐办那低的可怜的收购价格,私盐商人出的收购价也足以使这些贫困的军户们铤而走险,私底下将多出来的海盐在偷偷卖给他们。

马家荡村的情况也差不多是如此,只不过由于马家荡村离山较远,从附近收集熬煮海盐所需的木柴比较困难,因此光是完成官盐办那边的收购额度就已经很不容易的,很少会有剩下多余的海盐可供他们卖给私盐商人。

在来到马家的百户所上任之后,付梓枫也是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也是对马家荡村的军户们生产海盐的方式做出了改变,采取了和陈光在福江岛一样的生产模式,即是在海边的滩地上挖盐池,用晒盐法来获得海盐。

在采用晒盐法制作海盐之后,不但节省了许多柴火,还大大节省了马家荡军户们的人力,而且在采用晒盐法之后,马家荡百户所的海盐产品足足比以前翻了将近十倍,因此也很快有私盐商人找了过来,表示愿意高价收购他们手上多余的海盐。

付梓枫也没有拒绝,很前来收购海盐的私盐商人商定了一下价格之后,便将多出来的海盐卖给了私盐商人,并且约定今后都按照同样的价格定期交易一定数量的海盐给对方,算是搭上了一条私盐商人的线。

如果说售卖海盐是沿海地区户所军户家庭最主要的业余收入的话,那么他们所耕种的军田产出的粮食则是军户们最主要的正规收入来源了。

明朝的军户和民户相比,虽然相对可以少交一些杂税,但是却要承受着每年两次劳役的繁重负担,各地户所方面分配给军户们所耕种的田地便称为军田,按照规定,每户军户可分得一分军田,一分军田的大小在各地户所按照其所在地区土地肥力程度不同也有所不同,江南地区的军田多为十二亩一分,马家荡也是如此标准,而每户军户所需要交的田税有交验和籽粒这两项,其中交验固定为十二石,籽粒在明初时亦是十二石,之后下降为八石,交完这两项之后剩下的部分才是军户可自由支配的。

也就是说,如今马家荡的每户军户家庭每年需要上交的固定田税是二十石,按照一年两收计算,江南地区的一分军田每年的产出约在二十五到四十石之间,也就是说,马家荡的军户每年需要上交的田税在其耕种的军田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到八十之间。

这样的田税比例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是需要知道的一点是,军户交付的那两项田税中,交验部分的十二石粮食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口粮,只不过是存放在当地户所,作为军户日常口粮以及战时自带的口粮使用,剩下籽粒部分的八石才是真正的田税。

如此看来,明朝军户所需负担的田税其实已经算是很低的了,按照这样计算,军户们每年至少都可以剩下五到二十石的粮食可以用于出售,以两石粮食一两银子计算,每户军户每年应该能够从军田中获利二点五到十两的银子,加上饷银等其他方面的收入,按理说完全能够负担得起每年四到五两银子的劳役买代钱,剩下的都还能生活的很好的才是。

可实际情况上却是,在如今明朝的大部分地区的户所里,一般军户的军田都被其上司所兼并,这些军户则沦为上司的佃农,也就是说,无论他们耕种的军田每年收成多少,他们都没办法从中拿到半文钱的。而他们每年的饷银也未必都能够足额发放,因此光是负担这每年两次劳役的买代钱就已经十分的辛苦了,每年辛苦下来,能够赚够付齐买代钱的银了,不负上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也就更别提说会有什么盈余了。也正因为如此,军户逃亡的现象才会那么的严重。

马家荡的情况也是一样,在付梓枫上任之时,马家荡村里的军田就已经基本都集中在了李刚和杨世成两家人的手里,还有少部分是在马家的名下,至于剩下的其他普通军户,则全都沦为佃农的角色。

在初步安顿好了这两千流民之后,付梓枫终于也是开始对马家荡村的军田这一条下手了。

前面付梓枫之所以迟迟不动军田这一块,除了他不差这点军田上的收入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自己初上任不久,还没能很好的掌控好这马家荡村,因此暂时没去动军田这块,才任由李刚和杨世成两家继续霸占着大部分的军田。

如今付梓枫在马家荡村已经完全站稳了脚跟,通过之前的一些动作,尤其是为军户们代付买代钱和将贩卖私盐所得的大半收入都分给村民们之后,付梓枫已经是获得了马家荡村除李杨两家之外的所有人的拥戴。加上这次涌进马家荡村的这两千流民,在从这些流民中招募补足了辖下军户名额和招募一百名家丁之后,付梓枫可以说已经将整个马家荡村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在这样的前提下,付梓枫对马家荡村里的军田下手也就显得是理所当然的了。

付梓枫对马家荡村的军田下手,倒不是说他想把军田上的这点利润也收归囊下,付梓枫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如今手下的军户编制数量已经补足,新加入军户的那五十多户家庭需要分配军田给他们。

其他的流民还不打紧,毕竟付梓枫打算之后将他们移民到福江岛的,但是这新加入军户的五十多户家庭则不一样,这些家庭都是要留在这马家荡村的,加上付梓枫也不想让原先大部分的军户们继续作为佃农为李杨两家耕作了。因此在初步安顿好这两千流民之后,付梓枫开始下令重新丈量马家荡村里面的所有土地和军田,准备将其重新平均分配给现在手下的这一百一十户军户家庭。

在付梓枫将重新丈量军田土地,准备将其平均分配给手下军户的命令下达到马家荡村军户们身上之后,立刻得到了整个马家荡军户们的一致欢迎。

而对于付梓枫的这一决定有抵触的自然就只有李刚和杨世成这两家了。不过之后在面对付梓枫的这一命令时,李杨两家则是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杨世成在这几个月里面也是见识到了付梓枫经济上的巨大实力,不说别的,光是从之前付梓枫能够一下子拿出一万两银子用以帮助嘉兴知府杜让先解决流民问题的举动就可以看出,付梓枫如果真想要对付李杨两家的话,光是砸钱就可以让他们两家人在这大明消失,

因此在付梓枫下令重新丈量军田土地之后,杨世成也是第一时间跑到了付梓枫府上负荆请罪,表明愿意交出自己手里的所有军田了隐瞒的私田来配合付梓枫的工作,希望付梓枫能够原谅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抛下对他的成见,让他重新有为付梓枫效劳的机会。

对于杨世成的投诚,付梓枫也是没有多大的反应,毕竟付梓枫从来就没将李杨两家放在心上过,更谈不上有什么成见。不过对于杨世成表示愿意交出自己手里所有的军田和隐瞒的私田这点,付梓枫还是比较满意的,对杨世成嘉许了一番,表示原谅他之前对自己的冒犯。

至于李刚那边,则是一如既往的不配合,甚至试图煽动马家荡村里的那些和李家有亲戚关系的军户家庭一起联合起来反对付梓枫,只可惜如今李家的那些亲戚都已经倒向了付梓枫这边,根本不是李刚所能够煽动的。

一番挣扎未果之后,李刚也只能认栽,将手里头的军田和私田都交了出来,但是对付梓枫的态度依旧恶劣,每日依旧是躲在家里默默的诅咒着付梓枫。

对此付梓枫也是毫不在乎,反正你李刚现在就一小小的普通军户,就算你再恨我妒我,始终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我也犯不着和你这样的小角色一般见识。

在从新丈量好军田土地之后,付梓枫又安排开垦了一些土地,凑足每户军户十二亩军田的份额,然后将其平均分配给手下的军户家庭所耕种,并且做出承诺,所有军户家庭自己所耕种的军田,每年产出的粮食除了交付两项田税之外,剩下的全都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不需要额外上交任何半点给他。

在付梓枫完成了马家荡村的军田土地改革之后,付梓枫在马家荡村的声望几乎已经达到了顶点,除了原先的军户对他几乎是顶礼膜拜之外,新加入军户的那五十多户家庭也是大感幸运,感叹自己这番加入军籍是个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