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两年多前,港区的行政工作人员在登记移民户籍资料的时候就曾向关胜反应过,这些来自日本的移民基本上都没有姓氏,名字中也有许多是重复的,因此登记辨认起来十分的不方便,提议是不是也让这些日本籍移民在名字前面也加上个姓氏什么的。
之后关胜也是将这件事反映给了陈光,不过当时陈光还想着将来还可以允许拥有姓氏来作奖赏,用来笼络对日本籍无姓氏的手下。因此暂时没有答应在福江岛开放姓氏登记。
不过在福江港正式开港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自主移民涌向福江港港区,一些日本本土的诸侯势力也趁机派出间谍混迹其中,以用来窥探福江岛的一些先进工艺以及具体的实力实况。因此陈光才决定了将福江岛的居民分成三个等级,为的就是防范那些在福江港开放之后才来到福江岛的,有可能混进间谍的那些新移民定位成临时居民,将其只限制在港区的部分区域活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来自日本本土各诸侯势力派来的间谍想要混进福江岛港区之外的其他区域,那些无姓氏、而且有多有重名的日本籍正式居民就成了最好的冒充目标,由于福江港当初在设计时便是将其设计成一个开放性的港口,各个方向的出入口都有很多,光是安排人手负责好把守就已经相当麻烦了,加上随着福江港的日益繁荣,每天通过这些出入口进出港区的福江岛居民也是日益增多,这样一来在福江岛居民通过这些出入口时的检查也就相对变得宽松了一些,因此还真的发生过一些被间谍混到港区以外区域的状况。
虽说这些混到港区以外区域的间谍之后很快就因为是生面孔加上形迹可疑被抓了个先行,但是这也给陈光敲了一个警钟,因此为了更好的鉴别福江岛正式居民的身份,陈光才正式决定让所有福江岛的正式居民都冠上姓氏、
这一规定的出台在福江岛的日本移民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对于这些原来自日本的移民们来说,在移民到福江岛之后,他们的生活过的都不知道已经比以前好了多少倍,光是从收入上就已经比当初在日本本土时的一些下级武士的收入还要高,更别说在成为福江岛正式居民后还能享有多项优厚的福利。
尤其是对武装队里面的那些日本籍队员来说,能够作为武装队的一员就和成为武士没什么两样,真要说区别的话也就是少了一个拥有姓氏的权利,在这项新规定颁布之前,早就有许多日本籍的武装队队员在私底下给自己拟过姓氏了。因此在这项新规定出台后,武装队的日本籍队员是最先相应的,整个武装队里面的近两百名日本籍队员,在新规定颁布后的短短一周之内便以及全部完成了新姓氏的登记。
这些武装队的日本籍队员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完成姓氏的等级,除了其中早就有部分给自己拟过姓氏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些武装队队员在这几年里都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算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给自己冠个姓氏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件什么困难的事情。
在那些事先就给自己拟过姓氏的武装队成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接下来准备成立的海军部的两个指挥官候选人之一的虎丸,在开放姓氏登记的第二天,虎丸就去给自己登记了个他一早就拟好了的姓氏——维京。
虎丸之所以会选择以维京来作为自己的姓氏,主要是因为陈光之前给武装队成员讲过八到十一世纪时维京人崛起到鼎盛时期的故事,在讲完这个故事之后陈光最后对维京人给出的评价是:他们既是开拓者又是侵略者,既是伟大的探险家又是无恶不作的强盗,既是勤劳的商人又是冷酷的征服者。
在听了陈光讲的这个关于维京人的故事之后,虎丸就一直对维京人的事迹很是神往,也早就想过今后若是有机会拥有姓氏的话,肯定要以维京来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在真正拥有姓氏的机会之后,虎丸也是初衷不改,马上给自己冠上了维京这一姓氏。
除了像虎丸这样取了一个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姓氏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日本籍武装队队员选择了用汉人的姓氏来给自己冠姓,例如在当初武装队刚刚扩至一个中队时便是五个小队长之一,如今武装队中十个中队长之一的右右吉,就选择了用左字来作为自己的姓氏,即为左右右吉。原因是右右吉很是崇拜造船厂的厂长左铭,因此选择了以左铭的姓氏来给自己冠姓。
当然,也有小部分在给自己冠姓上面显得比较随便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即将成立的海军部的指挥官候选人中的另外一个,真鬼就给自己冠了个大船的姓氏,即为大船真鬼。用真鬼自己的话来说:不就是取个姓氏,用大船这两个字就很好,一看就知道是混海上的,比想那么多的弯弯道道的来得简单直白得多,既方便又省事。
和武装队的日本籍队员很快就完成了姓氏登记相对比,福江岛的其他日本籍正式居民在姓氏登记上面的进度则要慢了许多。
在这些被要求登记姓氏的日本籍正式居民中,固然有相当一部分对于能够拥有姓氏感到很高兴,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因为长期习惯了没有姓氏,对这忽然就要让他们去登记姓氏的规定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给自己取个什么姓氏才好。
于是有一部分居民为了完成这规定的姓氏登记,就随便给自己取了个姓氏,例如住在村子出口附近的就给自己冠姓村口,住在田地旁边的就冠姓田边,住在山脚下的就冠姓山下等等。总之各种五花八门的姓氏都有,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而在这部分随便取的姓氏里面,如今福江岛上除港区外的十三个村子的村名则是被使用得最多的。
说起福江岛上的这十三个村子的村名,除了最初就有的福中、福北和雀儿村这三个村庄之外,后边开始引进移民后最先成立的两个由陈光亲自命名的是福新和福田这两个村子,再后面才成立的剩下八个村子就都是由被安置到所在村子的移民们自己取的。
这些由移民们自己取名的村庄名字也颇具特色,例如七乡村最初就是由来自原先明朝的七个不同乡里的移民组成的,温泉村则是因为在村子内发现有温泉而得名,还有三山村则是因为该村子三面环山,还有斧头村就是因为村子最初被划定区域形状像一把斧头的模样,还有内湖村就是因为正好在岛内的一个小湖旁边之类的。
如今这一十三个村庄的名字则都变成了福江岛居民登记姓氏中使用率比较高的姓氏,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要属福中村的村长吉三郎了,作为最早纳入陈光势力范围的一个村庄的村长,吉三郎的福中村也是目前福江岛开发得最完善的一个村子,尤其是为的福江岛提供了大量收入的水泥厂就是建在福中村内的,随着水泥交易的热潮持续升温,如今位于福中村的水泥厂里面,那些最初就在水泥厂工作的一线员工现在的月薪基本都已经升到了五两银子以上,即便是最普通的基层工人的月薪也有两到三两,而作为水泥厂厂长的吉三郎现在已经不需要拿工资了,因为陈光已经将水泥厂的百分之五的股份分给了吉三郎,让吉三郎参与到了水泥厂盈利的分润中来,现在吉三郎每个月从水泥厂的利润分红中所获得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豪。
吉三郎也以能够作为福中村的村长为荣,因此便将福中村的名字福中作为了自己的姓氏,成为了福中吉三郎。也正是因为有了吉三郎的带头,其他各村子的一些居民也是有样学样,纷纷将村名报上去作为了自己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