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海外兵力输出(86)(1 / 1)

军事战略论 曹恩硕 2150 字 2015-02-28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1944年美、英联军在欧洲大陆太平洋岸边的诺曼底登陆行动,这是一次成功的登陆行动最且直接促成了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颓势。然而,为了促成这次登陆成功,同盟国在登陆之前已经费尽了心机来选择登陆地点并使希腊误以为盟军不会在此登陆因而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守力量。为了促使希特勒相信盟军不大可能在诺曼底登陆,盟军故意散步假消息并作出即将从其他地点登陆的迹象,此外,盟军还对可能增援诺曼底海岸的德国陆上预备队必须经过的道路和桥梁预先进行了空袭,然而,即便是这样,盟军也只是相应地减少了登陆诺曼底时所可能遇到的更多困难,当登陆日最终降临时,盟军已经为登陆诺曼底准备好了100万部队,抢占滩头阵地的战斗依然是十分残酷的,盟军的等着部队一批批地倒下去而后续部队则源源不断地向前补充,最后,盟军规模庞大和登陆部队和连续不断的兵力补充使得他们成功地占领了滩头阵地并逐步向前扩张。而另一方面,由于之前被盟军的虚假消息所欺骗,也由于能够用以增援诺曼底的预备队必须经过的道路和桥梁遭到了盟军事先的空袭,因而使得防守诺曼底海岸的德军在面对兵力雄厚的盟军之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增援,因而导致其丧失了滩头阵地和使德国遭受了更大程度上的战略损失。

在一些战例中,尽管战场与本国之间并没有海洋间隔,但是由于战场本身即处于本国的国土包围态势之中,因而向战场投入作战力量其情形就更类似于向海外输送作战力量了。20世纪90年代的两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情形就是这样的。尽管当时的苏联刚刚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时间并不长,俄国社会经历了激烈的动荡阶段,但是叶利钦从苏联政权那里所接管的军事力量也依然是十分强大并能凭借此来保障俄罗斯在欧亚大陆上的大国地位的,相比较之下,车臣只是一个人口百万、面积仅有1。5万平方公里的邦,其所能征召的军队总数在其刚刚宣布独立时只有6万人。可是,就在这样的军事力量优劣对比显著的情形下,俄罗斯联邦政府却在1994-1996年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失利而默许车臣保持着非正式的独立地位,在1999-2000年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联邦政府军在付出了阵亡1000多人的代价之后才终于控制住了车臣的大部分地区。许多人惊讶于以当时俄罗斯庞大的军事力量而要控制车臣这一弹丸之地居然要耗费如此长期和巨大的精力,但是实际的情形却是俄罗斯联邦政府也不可能将其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投入到车臣这一点上,而必然是依据车臣的现有战争能力而投入自认为适当并且足以战胜车臣的武装力量。要说俄罗斯军队在这两场车臣战争中的战术的确并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但是之所以俄罗斯联邦政府能够在遭受失利后继续投入军力作战,那肯定是因为相对于车臣而言俄罗斯联邦政府掌握着充足的战争力量,而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也必然是因为俄罗斯联邦政府投入了真正足够强大的武装力量。

在北非迦太基古国与罗马共和国的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统帅汉尼拔跨过地中海直攻罗马本土的战法与20世纪60年代苏联跨过太平洋将导弹基地安装在美国的近邻古巴的做法并不是不可取,但是二者却都不能够保证其前沿阵地会得到后方基地源源不断或者至少是能够保证其站稳脚跟的力量补充。汉尼拔从北非迦太基本土得到的兵力补充随时可能会遭受到罗马人战舰的阻击,而苏联人从其东亚地区增援古巴前沿阵地的船只也随时会暴露在美军军舰和飞机的轰击之下。

二战期间的中国本土的军事力量的三个环节也遭到了日本的严重破坏,但是在******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就指出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因此即便日本占领了东南沿海的大片地带也并不能因此而灭亡中国,中国在西北、西南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足以保障中国从中汲取足够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战力。

但是有一点是必须予以说明的,即你的国家在海外战场上投入的作战力量必须足以保障能够在当地立足,并且从你的国家中源源不断或者定时输入的军事力量必然要保障能够取得战争胜利或者至少不至于遭到惨败,否则,无论你的本土军事战略环节是否遭到破坏而你都无法收到在海外战场上的预期效果。在这一方面的例子,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情形也颇能说明问题。美国在朝鲜和越南都投入了大规模的作战力量,但是这些大规模的作战力量还远远没有强大到像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所投入的那种程度,因而美国在这两个国家的战局一旦陷入困境,而美国国内就会对是否继续投入军事力量产生困惑,特别是联想到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就开始大规模削减军队数目的情形,我们就可以据此而推断出美国在对等这两场战争的态度上是以有限的战争目标和投入有限的军事力量为限度的,结果就造成了一种矛盾的境地-投入过多而美国自身又不愿意这样做、保持现在投入的军事力量状态而又不足以保障战争的胜利,因此停战、和谈或者撤军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最终不得不发生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