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兵力的极限(98)(1 / 1)

军事战略论 曹恩硕 2440 字 2015-02-28

这样的一把尺子,如同市场经济学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对市场发挥调节作用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军事评论家们和正在作战的军事统帅们的心中发挥作用。

不能确切地了解到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战略和战术都遭遇了构思上的尴尬处境,它们在被设计和执行时不再以实际效力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在某些人的眼中一定要配上五花八门总之是让人一眼猜不透的重重机关才被认为是合格品。于是,你问一个人什么是战略,得到的回答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不着边际的理想境界,你又问这个人什么是战术,这一次的回答更简单明了-偷袭。

为什么在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中兵力较多的一方反而屡屡遭受挫折?何以那些兵力居于劣势的一方却反而能够认清形势和采取有效的对策?假如前者因为兵力优势而产生自满情绪,那么这种自满情绪究竟又是什么呢?拥有兵力优势的一方其所产生的自满情绪又是如何影响其战法呢?

要想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在此暂且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假定有这样两种标准的状态:一种是,当甲方所拥有的兵力数量刚好能够保证他战胜乙方,少一个士兵就会导致战败或者无法取胜,这种标准状态也可以看作是保证甲方战胜乙方的最低兵力界限,这种情形不论谁处于优势都同样适用;另一种是,只要甲方的兵力优势保持在某一个确切的数目之上,则其无论采用何种战法同样都可以取得胜利,所不同的只是每种战法所付出的代价、时间与歼敌数量,这种情形下甲方必须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这时,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在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中,兵力处于优势的一方其所处的状态恰好就在于这两种假定的标准状态之间,因为甲方的兵力超过了前一个最低界限,所以他就有明显的取胜可能,这时,甲方的优越或自满情绪也就由此而产生,可是同时,由于甲方的兵力又没能达到后一个最低界限,所以也就无法保证他在任何战法指导下都能取胜,只有甲方采取正确的战法充分发挥其兵力优势他才能够战胜乙方。这样,甲方由于拥有兵力优势而在潜意识中以为自己达到了后一个标准界限,即误认为自己无论采取何种战都能够保证胜利,如果乙方不能及时察觉并充分利用甲方所采取的战法中的某些纰漏,那么甲方的兵力优势就足以弥平他在战法上的错误,相反,一旦乙方及时察觉并充分利用甲方战法中的错误而他就有战胜甲方的可能性。

但是,这是否能够说明那些真正做到了以少胜多的统帅者身上具备超乎于敌人的心理素质和优越能力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来看看乙方在兵力处于弱势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由于兵力处于弱势,所以乙方就会产生悲观和失败情绪,而且事实上这种悲观和失败情绪对于乙方战法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自满和乐观情绪对于甲方战法的影响。与甲方刚好相反,在乙方潜意识中,他误以为或者自卑地以为自己没有达到前一个标准,因而无论他采取何种战法都必然要遭受失败。这时,如果乙方自暴自弃的话他就必然要遭受失败的厄运了,可是正是因为乙方将预期结果估计得最坏,所以只要他稍微发现甲方的某些缺陷其内心就会受到激励。既然一点点儿好的运气或者局势对比的变化都能给乙方带来宽慰,那么乙方自然就会时时留心发觉并及时利用甲方所出现的纰漏以弥补自己在兵力方面的劣势,直到他发掘到甲方的致命缺陷或者由之前所发觉并及时利用的一系列错误积累的效果足以扭转战局为止。

由于兵力优势处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尴尬状态,而甲方又因此而误以为他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因此,哪怕受到稍微的挫折,甲方原本乐观的情绪就会受到打击。随着乙方对于甲方一系列错误的发挥和利用,甲方的乐观情绪就会呈现递减效应而同时他犯错误的几率也就会反向呈现出递增效应。反过来,你当然可以想像出,当你的敌人因为一点点的胜利而劲头越发充足时,他的悲观情绪的改善也就会呈现出多么明显的递增效应。与甲方高估自己实力优势所产生的自满情绪不同,乙方由于兵力弱势所产生的悲观情绪在得到逐步的改善之后,他所抱有的仍然是悲观情绪而绝非是自满情绪,只是他这时已经得到改善的悲观情绪已经被他实际上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胜利所弥平了。

一个讲求实际效力的战略家,不应当怀抱有胜利者其心理素质必然优越于失败者或才胜利者根本不同之类的命定式思维模式,更不应该以马后炮的姿势来研究各式战例。在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中,悲观情绪对于居于劣势一方的影响与乐观情绪对于兵力处于优势一方的影响是同等的,所有决定战争胜利与否的是你所拥有的兵力和你实际采取某种战法所取得的实际作战效果。在胜利者身上所具备的那些品质和能力,往往在失败者身上也同时具备,只不过前者充分有效地利用了各种条件而后者并没能做到。

实际购买力

由于我们评估的是军事战略的实际效力,因此,对于军费开支的换算是按照一**费的实际购买力来计算的。

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它为军队所拔出的巨额军费完全能够帮助它在美国购买到充足的石油,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对石油出口日本的政策限制以及后来美国政府对于日本在美资产的冻结,使得日本人手持大量货币而实际上却购买不到它所紧缺的石油。在这一例子中,如果我们单凭日本军队所拥有的巨额军费来评价,而一定会得出它的军事力量和战争能力异常强大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按照实际军费花销状况来评价,那么日本的军事力量和战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