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谋略陷阱(120)(1 / 1)

军事战略论 曹恩硕 2727 字 2015-02-28

兵寡生奇计

正是因为兵力太少,所以要用奇谋妙计,以此来弥补兵力的不足。兵力雄厚却仍然偏爱于奇谋妙计的指挥官,要么是谋略战的信奉者、要么就是金钱战争理论的信徒。

所谓谋略战,是指依据谋略来指导作战;所谓攻坚战,是指依托于实力而进行作战。

当一个军队统帅实施谋略战时,他手中所能掌握的兵力并非必然是十分有限的,而也有可能是十分雄厚的;而当一位司令官实施攻坚战时,他手中所能控制的兵力也并非必然是十分雄厚的,而在某些情形下也是极为有限的。这其中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谋略战讲究谋定而后动,而攻坚战则讲求通过坚决的正面进攻来直接打击敌人。

你怎么就能断定谋略战一定优越于攻坚战呢?孙武、孙膑的计谋是为了致胜,罗马人、马其顿人的方阵对决也同样是为了致胜,可是在漫长的军事历史中,也有许多情形中计谋根本不能凑效、只能依靠攻坚战才能打倒敌人。所谓“兵贵胜、不贵久”,当实施计谋需要更多时间时而国家又迫在眉睫地需要军事胜利时,直攻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说正面的攻坚战在任何时候都凑效。可是,究竟选择哪一种战法、究竟哪一种战法更切合实际、哪一种战法更有助于致胜,这都要取决于当时具体的环境状况,而不能一概而论谁优越谁落后吧?

智伯瑶三次偷袭卫国的计划破产

1。在越王勾践即将对吴国发起总攻之前,也就是荀瑶刚刚接替执政不久,吴国为了表达对晋国新一任执政的祝贺,派遣使臣赤市去晋国造访,途径卫国,卫国执政宁文子相迎,并赠送吴使一份厚礼,赤市感恩戴德来到晋国。

国事访问完毕后,荀瑶命人用豪华巨轮送赤市归吴,赤市心里纳闷,荀瑶贪婪而刻薄,怎么今天如此慷慨?经派人暗访才知道船里装载着晋军,欲趁赤市在路经卫国时,攻破卫国,这一招借鸡生蛋太损了,简直就是要嫁祸于赤市啊。赤市想起了昔日来访途中卫国人的大义,反观荀瑶的手段卑劣,赤市装病暂时不回去了,在晋国先住一段时日。于是荀瑶第一次谋卫计划落空。

2。荀瑶想讨伐卫国,仿效当年晋献公贿赂虢国之计,送给卫国人四匹良马,并宝玉一枚。卫侯(此时应该是卫出公或是卫悼公)欢喜的笑纳了,并召开一个宴会以示庆祝,群臣都来祝贺君主受到了智伯的青睐。这时候大夫南文子警觉,面有忧色,提醒卫侯:“寡君还是请注意吧!这样一份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啊!这是一份效小国进献给大国的礼数,如今晋国人反而把这份礼物送给了我们,居心叵测哦!”卫侯一思量,对!送这个礼物的人肯定没安好心,这个卫侯的确比当年的虢公有出息,没有被荀瑶的糖衣炮弹所迷惑。卫侯随即下令卫军严守边防,果然不久就发现荀瑶带领着晋军前来,荀瑶知道此机未能成功,便灰溜溜的退兵了。

3。真如智果所言,荀瑶的确是意志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为了在卫国讨得便宜,荀瑶甚至连自己的嫡长子都舍得拿出去“套狼”。

这一年,荀瑶突然处罚嫡长子智颜,并要将其发配异国他乡。毕竟是智氏的嗣卿,即便是获罪流放,规模也是相当庞大的。智氏的车队浩浩荡荡的向卫国开来。谨慎的南文子警觉到这可能是智伯的又一次阴谋,警告卫侯:“智瑶的儿子智颜是好人啊,并没有什么过错,无缘无故遭驱逐,这事情蹊跷,不可不防。如果智颜带来的车辆超过五乘,千万不要放他进来”于是乎荀瑶图卫的计划再次破产。

在图卫计划多次被卫国的贤臣所化解后,荀瑶也失去了耐心。

计谋这种东西,原本是想出来用以弥补实力不足的,即使在实力强大的时候使用计谋也务必要考虑清楚这样做的实际可操作性和所能取得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以智伯瑶个人的聪明才智、再加上裹挟晋国整体的军事力量优势,面对一个弱小的卫国却先后三次企图施展奇思妙计并且三次都遭遇破产,这实在是对偷袭逻辑的一种反讽和对分明占据力量优势却弃而不用、转求其他领域之做法的嘲讽。智伯瑶因为三次的偷袭计谋破产而终于对阴谋卫国的做法失去了兴趣,接着他便凭借晋国占据压倒性的军事力量优越直接进攻弱小的卫国而很快便取得了实惠。一个军事统帅习惯于施展奇思妙计而遭遇三次失败,由此前后三次错过攻打敌国的战机,如此使敌国产生戒备而最终仍然能够凭借原本弃之不用的军事力量优势取得胜利,对于这个统帅而言,就是施展奇思妙计的偷袭逻辑贻害了他和放弃奇思妙计之偷袭逻辑的做法挽救了他。

腓特烈大帝的斜行序列

腓特烈大帝那出名的斜行序列是这样考虑的,在交战过程中军队的一翼保持不动、以中央阵线为转轴使另一翼呈梯次形转向敌人。这样做既可以对敌人形成侧翼包围之势,而即便是遭遇失败最多也只不过损失三分之一的兵力,因为斜转的那一翼会挡住敌军的攻击。

无论这种战法有多么出名,然而腓特烈成功运用的只有一次,据说当他应邀参观另一支军队对斜行序列的演练时,腓特烈捂住嘴偷笑。在交战过程中只投入三分之一的兵力作迂回运动而保持其余两部分兵力不动,这属于间接路线的一种,然而实施这种间接路线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因为假如你失败事实上并不是你的军队战斗低下,而恰恰是因为你只投入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以致于对战局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因为没有及时投入更多的兵力而招致失败,这绝不是可以称赞的战法,由此而得以避免的更大兵力损失也只是次生性的作用而绝不能以此作为你采用此种战法的理由。

尚未正式交战就已经先为失败作考量,这原本是常人的心态,然而以这种假设的失败考量为依据来制定战法,这就是自縳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