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枭雄末路(四)
“嘭”那爆裂开来的尘土,直接把城墙上尚在拼杀的两军将士浑身上下给覆盖住,夏侯恩挣扎着从泥土中爬出来,朝天大喝一声,
“发生了什么事?”
“将军,西边的城墙有一段坍塌了,足有十余丈的宽敞,估计敌军铁骑已经开始涌入城内了。”
“什么?”夏侯恩面色大变,正准备行动,身后,两名亲卫将其猛地压在身下,一阵急促的箭雨声身后覆盖而下,当箭雨过去,夏侯恩慢慢爬出,却是目瞪口呆的看着身旁惨死的两名军士。
“呼”身后,寒芒刺背,夏侯恩皱眉回头看去,那靠近城墙的位置,架起十架高大的井车,每一架井车之上,俱有上百名弓箭手,仔细一瞥那手臂之上的徽章,夏侯恩记得,那是夏军元帅黄汉升麾下最为精锐的神羽营,只不过,想不到为了破城,就连这支精锐也是调来了。
“此人乃是本都督同乡,汝等且莫动手。”突然,一声大喝自城墙断口处传来,顺着声音,夏侯恩朝下一望,那银甲银枪,闪烁着星辰般耀眼的瞳孔的英武将军,不是昔日同乡稚嫩的少年郎赵云,又是何人?
“嗖嗖嗖嗖...”
箭雨还是在不断的落下,齐刷刷的射在城墙之上,密集的射倒一拍又一排的守城军士,只是,没有一箭,从夏侯恩的身侧穿过。
“同.乡.常山.赵子龙么,怎料今日,已是成为当世名将了。”夏侯恩不由得自嘲一笑,军中虽有不少夏侯氏的猛将,但是他区区一个乡下郎,不过是凭着曹操在兖州招兵买马的时候入了曹军,哪里知道,当时同乡的赵云,已经是名震天下的人物。不过此刻,戍守在城墙之上,即便是马上城破将亡,他心中也只能提起几分无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城下还有不少袍泽,若是此刻投降,只怕身侧的亲卫,便会挥刀斩杀自己罢,承蒙夏侯惇看重,他做到了副将的位置,亦是统领五千军士的官职,若是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想投降的。
“快,汝等速速随吾下城阻拦敌军,城墙便交由汝等了。”远处,许褚大喝一声,却是带着上千军士便朝着城下冲去,而夏侯惇更是气势汹汹的提枪朝着断口处冲来,夏侯恩猛地回复了自己的意识。
“将军,吾率军戍守城墙便可,敌军铁骑必然强行突入城内,将军汝迅速率军下城拦截罢。”夏侯恩踏步上前,朝着夏侯惇喝道。
“也罢,吾给汝留下八百人,汝尽量坚守住吧。”夏侯惇深深看了一眼夏侯恩,眼中露出几分赞赏,想不到,到了这等关键的时候,竟然还有夏侯恩这等不怕死,忠义的部下。
“本部兵马,随本将军迅速下城,堵住缺口。”夏侯惇大喝一声,便是提枪带着数千将士下城,然而,心中更是忐忑不已,十余丈长的缺口,要堵住,谈何容易,夏军铁骑,只要超过五百之数,冲杀起来,步军抵挡不住,只能是败退,便是他夏侯惇和许褚,凭着个人勇武,亦是抵挡不住。
“喝”城下,夏侯惇大步接近,而耳边,已是听到许褚的大喝,一眼望去,城下正展开激战,夏军铁骑已是顺势入城,赵云亲自领军,率着上千骑军,在城门内左右冲杀,而许褚眼见赵云势不可挡,己方伤亡太大,欲要前去拦住缺口,赵云却是掩杀过来,二将再次遭遇,策马持着兵刃,在场中交战,电光火石之间,越来越烈。
“都督”身后,张白骑、管亥二将已是赶到,带着汹涌而来的数千骑兵一同涌入城内,夏侯惇不等下得平地,便是猛地一翻身,自数丈之高一跃而下,翻身一滚,便是落到战马之前,脚下一踩,人已是立在战马之上。
“全军结阵,刀盾手踏步上前。”
“弓箭手准备,无差别射杀敌军。”
“长刀手斩马腿,必要将这段城墙守住。”城中尚有四万预备兵,只要在这之前拖住敌军,便会有兵马赶到,夏侯惇心知自己便是插手赵云和许褚之战,亦是难以在短时间之内取得战果,只得是亲自指挥结成军阵,上万步卒,一列列的朝前推进,很快,便是将簇拥在旁的骑兵挤压回断墙之内。骑兵不能形成冲锋,便是失去了最有利的冲杀之能,而如今在战马之上作战,被团团包围住,斩断马腿,却是犹如鱼肉般,一个个被原地斩杀。
“黑山营,翻身下马,吾等纵横北地之时,焉能为这等军阵所阻。”管亥、张白骑皱眉不展,便是左右冲杀,亦是难以见得成效,断墙处,再次传来一声大喝,回头看去,二将同时面露欣喜之色,却是黑山军首领张燕杀到,一手长枪使得虎虎生风,漫天枪雨落在密集的人群之中,带走一片血花,而黑山军一众旧部,更是血性激发,一个个犹如猛虎一般,翻身下马,持着兵刃,步战着朝前扑去,他们本就是一群山贼,入了军营之中,虽是逐渐磨去了身上的痞气,但是,那一身自战场上拼杀而出的煞气,却是弥漫在浑身上下。
“突击”张燕眼中凶光大盛,眼见着曹袁联军,夏军最强大的敌手,就要从此抹去,焉能为城门前所阻,若是被阻在街道之前,莫不丢人。
“张燕受死。”斜着一道寒芒刺来,却是军阵为张燕破开,恼羞成怒的夏侯惇。
“铛”张燕不慌不慢,反手便是一枪拦下偷袭,冷眼回瞪,却是一勒马,便抽身后退,明知对方乃是夏侯惇,自己不敌,如何能够以身犯险。
“哪里走?”夏侯惇大怒,正欲追击,却见张燕冷然一笑,身子朝着身侧一携,身后,一道身影猛地扑出。
“唰”雪白的刀光在空中那么明亮,凌冽的直取夏侯惇的喉间。
“铛”仓促回击的夏侯惇连人带马猛地后退数步,冷眼看去,眼前,一员大将策马持刀而立,正咧嘴看着自己。
“夏侯将军,西凉庞德,久违了。”
“哼”夏侯惇面色很不好看,庞德之勇,西凉军中,只在马超之下,便是张绣,亦是拿他不下,与自己,也在伯仲之间,被其缠上,却是再也追不上张任,更为可怕的,却是尚在攻打四门的马超、马岱等将,若是等到十万西凉铁骑到来,一涌入城,如何防守。
“西凉马超在此,西凉儿郎们,随本将军冲锋。”然而,担忧什么,什么便到,马超持枪,已是涌入断墙之内,身后,乃是一片灰茫茫的大军。
.......
在家陪妹妹做作业,讲解一些小学的数学题,嗯,也准备买本英语教一下,不过,玉清的英语水平实在不怎么的,虽然考试能过,然教人,却有误人子弟的说。写到这里的时候拉肚子了,抱歉,估计是昨儿个吃坏肚子了,今天在厕所往来奔波,显得很是疲惫啊。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当陈群尚是幼儿时,祖父陈寔常认为此子奇异,向乡宗父老说:“这孩子必定兴旺吾宗。”鲁国人孔融向来有高才而性格倨傲,他的年纪约在陈纪、陈群两父子之间,因此先与陈纪为友,后又与
陈群结交,由是显名。
陈群曾经与孔融谈论汝、颍之间人物的优劣,陈群就说道:“荀文若、荀公达、荀休若、荀友若、荀仲豫,当今无双。”可见二人常论骘人物,甚相交心。?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备时为豫州刺史,以陈群为别驾。其时陶谦病死,徐州以举州迎刘备继领,刘备正欲前往,陈群便跟刘备说:“下袁术的力量还很强大,如果现在就东取徐州,一定会与袁术发生争斗。要是吕布乘机袭击我军的后方,那时即使将军得了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刘备不听,还是东去徐州,与袁术争战。结果吕布果然兵袭下邳,又遣兵往助袁术,最终大破刘备军,刘备这时候才悔恨当初没听陈群的劝告。
陈群后被举为茂才,除任柘令,不到任,于是随父亲陈纪往徐州避难。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为曹操所破,陈群父子亦在吕布军中,见曹操皆出拜[5]??。曹操久闻其名,便征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当时有人向曹操引荐乐安人王模、下邳人周逵,曹操均召而用之。陈群向曹操力言不可,并以为王模、周逵二人德秽行劣,最终必然坏事,曹操不听。结果王周二人果然犯事受诛,曹操方信陈群之言,并向陈群承认错失。陈群便推荐广陵人陈矫、丹阳人戴干,曹操皆加以任用。后来东吴为叛,戴干因忠义死于变难;陈矫则成为一位名臣,是以举世均认同陈群知人之明。而自从刘备叛后,东南多变,曹操便以陈群为酇令,以何夔为城父令,用名士以镇抚诸县,使官吏百姓安定。又任萧(今安徽萧县)、赞(今河南永城)、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令。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陈纪去世,陈群因此辞官。后任司徒掾,举高第,为治书侍御史,转参丞相军事。
魏国建立后,又迁为御史中丞。其时曹操正商议该否复使肉刑,于是下令说:“怎样才有达于古今而通于变理的君子,可以助我决议此事呢!昔日陈鸿胪(指陈群父陈纪)以为死刑有可加于仁恩的用途,正是在说这方面的事。御史中丞(指陈群)可以申述卿父之论吗?”
陈群说道:“臣下的父亲认为汉朝废除肉刑而增加鞭打、杖击,本意是出于仁恻之心,想减轻对犯人刑罚,但没有想到死去的人却越来越多。正所谓名义上减轻而实际上加重了。因为名义上减轻了刑罚,老百姓容易忽略而犯罪,这样实质上却加重了刑罚,老百姓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尚书》说:‘只有敬畏、慎用五刑,才能养成三种德。’《周易》上也记载着割鼻、断足、砍脚趾的刑法,这些都是用来辅助政教、惩治邪恶的。况且杀人偿命,也合乎古代的制度;对于把人打伤或毁坏别人的身体的罪犯,只是剃去头发圈住脖颈干活服役,就不合道理了。如果沿用古刑,使****者受宫刑,然后再把犯人关入蚕室,使偷盗者受刖刑,那么就永远不会发生****盗窃一类的坏事了。据说古代适用五刑的犯罪行为有三千多种,虽然不能全部恢复,但是像****者下蚕室、偷盗者刖其足这样的刑罚,由于****、偷盗正是时下常有的祸患,因此应该首先施行。按照汉朝法律,对于罪大恶极的犯人应当斩首,这是不能顾及所谓仁义的。但是对于其他刚够死刑、可杀可不杀的犯人,就可以施以肉刑。这样,所受之刑与所犯之罪就可以相抵了。如今以鞭打、杖击处死的刑法代替肉刑,实在是只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性命啊!”钟繇亦对陈群所议表示同意,而王朗及其它人则多以为未可复肉刑。曹操对钟、陈二人的看法深为赞同,只是因为战事连绵,又顾及众人的议论,故暂且将此事搁置一旁。
后陈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陈群的为人,在朝中对人无适无莫(语出《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指对于人事没有厚薄之分),贵雅而执名杖义,不会为媚人而违背道德。
最初时,陈群常非议郭嘉为人不治行检,故曾数次于廷上投诉郭嘉,但郭嘉其意自若,毫不在意。曹操认为陈群能秉持公正,为之欢悦。[9]??陈群的性格正直通雅,多结友人,与同郡辛毗、杜袭、赵俨并皆知名,号为“辛、陈、杜、赵。”]??又与“直道推诚于人”的李义为友[11]??。陈群亦与华歆交深,常叹华歆为“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曹丕在东宫,对陈群深表敬器,待以交友之礼,常叹道:“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和我的关系便更加亲密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讽谋反时,黄门侍郎刘廙之弟刘伟被魏讽诱同,如今按罪连坐,刘廙亦当诛。陈群便向曹操进言,曹操亦道:“刘廙是名臣,我的本意也想要赦免他。”于是只是调任他的官职而已。刘廙因而深感陈群之德,陈群却认为:“议论如何量刑乃是为了国家,并非为了私人,况且赦免你的决定本是出自英明之主,我又怎么能知道呢?”陈群心胸博大,从不骄矜自傲,始终都是如此。
同年十月,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曹操以孙权之书示外道:“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吗!”陈群便与尚书桓阶上奏:“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即王位后,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其间,陈群建制九品官人之法,成为历史名制。
同年,曹丕称帝,陈群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颖乡侯。?黄初中,曹丕意欲追封卞太后的父母,陈群奏道:“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应当永为后世所循之式。按照典籍上之文献,从无妇人可以分土命爵之制度。在礼典,妇因夫爵。嬴秦违于古法,而刘汉则沿承古例,这可不是先王之令典啊。”曹丕大悟,便道:“此议甚是,既然如此,且勿施行。以此作着诏下藏之于台阁,使其永为后式。”
在曹丕受禅时,朝臣三公以下皆受封爵位;独华歆因为以神色不合触忤曹丕,所以只是官徙司徒,而并无进爵。曹丕久不能释怀,便问陈群道:“我应天受禅,诸侯群后,无不人人喜悦,其形尽现于声色,惟独相国(指华歆)和你脸有不豫,这是为了甚么呢?”陈群便离席长跪道:“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曹丕听后大悦,方知其意。
当年,蜀司徒许靖曾执兄礼以事陈群之父陈纪,又与陈郡人袁涣、平原人华歆、东海人王朗等亲善;所以陈群在魏初为公辅大臣时,常与许靖有书信往来,重结旧好,情义款至。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刘巴去世后,陈群赍信与丞相诸葛亮,问刘巴的消息,并称“刘君子初”,甚为敬重。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陈群与仆射司马懿并举泰山人鲍勋为宫正。
同年,陈群与******歆、司空王朗、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分别致书与蜀相诸葛亮,向其陈说天命人事,希望蜀汉能举国称藩,但徒劳无功。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亲征孙权,军至广陵,使陈群领中领军。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师还寿春,以陈群假节都督水军。曹丕回到许昌后,拜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鲍勋时为治书执法,因屡次面谏曹丕而触怒曹丕,后又于陈留郡界包庇太守孙邕,被收付廷尉并议死罪。陈群便与太尉钟繇、******歆、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联书并表“鲍勋父鲍信曾有功于太祖曹操”,求请赦免鲍勋死罪。曹丕不许,仍诛鲍勋。
夏五月丙辰,曹丕得疾甚危,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并受遗诏辅政。
太子曹叡即位后,陈群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并前千三百户,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并同开府。十二月,陈群又升为司空,故录尚书事。是时,曹叡正初临政,陈群便上疏道:“《诗经》上说‘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又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都要讲效法先贤,以身作则的重要。道德的施实和教化的普及,一定要从身边开始由近及远,才能最终广布于天下。从灵帝去世、董卓进京开始,天下大乱,攻战不止,老百姓不懂得先王之教的本意,我怕王教已衰败得很厉害了。陛下如今应该承继魏国的兴盛,肩负起太、高二祖开创的基业。现在天下人都向往着美好的政治局面,只要能够崇尚德治,布施仁化,体恤黎民,那百姓可就幸福了。此外,当臣子的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是非混淆,互相包庇,乃是国家的大患。如果大臣们彼此不和睦,就会产生对立的派别;如果有对立的派别,对文武官员的好坏评价就会失去标准和根据;如果评价好坏没有根本标准和客观根据,就会良莠不分,真假难辨。对这种现象,陛下不能不深加防备,及时采取措施,以断绝后患。”陈群为司空期间,能任贤用能。
陈群重视妻弟荀顗,以之为奇异;又辟北地人傅嘏为掾。亦曾上言举荐当世隐贤管宁:“臣听闻王者弘扬善行用来消除邪恶,所以商汤举荐伊尹,而使不仁者远离,这是实行德政的缘故。伏见征士北海管宁,德行为世人的表率,学识足以成为人师,清廉俭朴足以荡去污浊,坚贞端方足以。匡正时弊。之前虽然征辟过他,礼节尚未未优备。从前的司空荀爽,在家被拜为光禄大夫,先儒郑玄,立即授予司农,如果礼仪周备,一定可以请他出山。至延西序,坐而论道,定能昭明古今,有益于道德教化。”
陈群亦不忘论骘人物,曾与崔林共论冀州人士,林称冀州当以崔琰为首。陈群以“智不存身”贬之,但却被崔林反驳道:“大丈夫为人但有邂逅而已,即使如卿等几人,又足以为贵吗!”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大将军曹真上表欲起兵数道伐蜀,从斜谷而入。陈群认为当年曹操到阳平攻张鲁,已经多收豆麦以增添军粮,然而张鲁未下而军粮犹乏。如今既无别因,而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粮草必会受到钞截,但若要留兵守重地,则劳损战士,这些都是不可不熟虑的事。曹叡便依从陈群所议。不久,曹真复上表要从子午道出军。陈群又述说其中不便,并言军事用度之计。于是曹叡以陈群之议下诏曹真。其时正霖雨积日,陈群又以为应宜诏曹真还师,曹叡从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攻打祁山,不克引退。大将张郃深追其军,为流矢所中,死于木门。曹叡非常痛惜张郃的死,临朝而叹道:“蜀地还没有平定张郃却死了,该怎么办呢!”陈群说:“张郃的确是良将,是国家的依靠。”卫尉辛毗则以为张郃虽然可惜,但毕竟已死,不应示弱。于是向陈群说:“陈公,这是甚么话呢!当建安之末,天下不可一日没有武皇帝(曹操),及后委以国祚,而文皇帝(曹丕)受命,黄初之世,亦说天下不可无文皇帝,至其委弃天下,而陛下亦自龙兴。如今国内所缺乏的,又岂会是张郃呢?”陈群便道:“确实如同辛毗说的那样。”曹叡笑说:“陈公可称得上善变啊。”
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曹叡爱女曹淑逝世,追封谥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奏说:“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命运决定的,生死存亡自有定分。因此圣人们制定礼仪时,或有所限度或充分显现,以求得公允,合乎天道。孔子父母的合葬坟墓不整治,不装饰,很俭朴;延陵季子的长子死在从齐国返回的途中,就安葬于嬴县、博城之间,有不归之魂。所以说,圣人的一举一动都合乎天地之道,因此能够流传千古;大德之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能超越法则,因此成为万世师表。公主死时年仅八岁,因此按照礼的规定,还不具备大办丧事的资格,况且又不是周年满月,如果用成年人的礼仪给她送葬,再多做些丧服,让满朝文武都穿上,一天到晚守灵痛哭,自古以来,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呀。而且听说陛下还要亲自视察陵寝,亲自路祭于庭、升柩于车。希望陛下能抑止割舍这些有损无益的事情,一切送葬事宜但凭大臣们的安排,不必御驾亲临,这是国家最大的希望了。听说陛下的车驾要到摩陂,实际上要到许昌,您和太后宫中的上下人等,全都跟着一起东行,朝里的大小官员,没有不感到惊讶的。有的说你是想要东行避灾,有的说您打算找个合适的地方迁建宫殿,还有的不知道你到底想干什么。臣下认为,吉凶有命,祸福有人,即使迁徙求安,也不会有什么益处。倘若一定要迁移躲避,那么好好修缮一下京城西北的金墉城,或孟津的别宫,都可以暂时留住,这样也可以免除西宫上下露宿原野,耽误春耕农忙的弊病。再说,如果东吴、蜀两国的敌人听到你要东行的消息,就会认为您是自取败势,因而加强对魏国的袭击干扰,那时咱们的麻烦可就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了。况且,善士贤人应该能够承担盛衰,直面安危,秉执道义,笃信天命,并非搬迁其家以求安宁,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和感化,消除恐惧心理,何况陛下乃是万国之主,您平静天下就安定,您躁动天下就会纷乱,您的一举一动,怎么能够稍有不慎呢?”曹叡不听。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朝廷营治宫室,百姓因而尽失农务时利。陈群上疏奏说:“大禹继承了唐、虞的盛世,却仍然不看重修建宫室,厌恶豪华的衣服,何况当今自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老百姓所剩不多,比起汉文帝、汉景帝时,现在户口超不过那时的一个大郡。再加上边境战事频繁,将士劳苦,如果再遇到旱涝灾害,国家的忧患可就深重了。况且吴国、蜀国尚未消失,国家还很不安定,应该乘他们还没有兴师进攻,加紧训练军队,鼓励农耕,做好准备,严阵以待。现在陛下舍弃这些当务之急,反而先建宫室,臣下恐怕老百姓会日渐困乏,将来拿什么来抵抗敌兵呢?当初刘备从成都来到白水,驿站内建造了许多接待来往过客的房舍,征用耗费了不少劳役,太祖就认为他在劳民。如今,中原地区像这样耗费劳力,正是吴国和蜀国所希望的,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希望陛下能好好考虑这件事。”曹叡答道:“灭吴、与建宫室,也可以一起进行,一起完成。灭吴、蜀后,罢兵守城,怎么可以再征用劳役呢?你是司空,和当年建未央宫的萧何一样,自然有建造宫室的职责呀。”
陈群又说:“从前汉高祖刘邦只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灭亡后,宫室都被大火烧毁了,因此萧何才修建了武库和谷仓,这些都是急切需要的设施,可汉高祖看到这些建筑造得很壮丽,仍然气冲冲地责备萧何不该把它们造得过分豪华。如今吴、蜀尚未平定,实在不应该大兴土木。人想要做件事或者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没有找不到借口和辩解之词的。何况您是天子,没有谁敢违抗您的旨意。如果以前您打算拆毁武库,就可以说不能不拆毁它;如果以后您打算再修复它,又可以说不能不修复它。如果您一定要做的事,固然陛下打算不会屈从于臣下的言辞,但是如果您能断然回心转意,也并非是臣下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当初汉明帝想修筑德阳殿,钟离意极力劝阻,汉明帝就听从了他的意见,可后来还是动工修建了,宫殿建成后,汉明帝对大臣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是钟离尚书还在,这座德阳殿也盖不成了。’所以说,当帝王的怎么会惧怕一个臣子,其实都是为了老百姓啊。现在臣下不能让陛下留意倾听我的意见,比起钟离意来,我可差得太远了!””曹叡于是有所减省。
青龙四年(公元236年)十二月癸巳,陈群逝世,谥曰靖侯。其子陈泰嗣任。曹叡追思陈群之功德,于是分给陈群户邑,并封一子列侯。
陈群前后数次,密陈朝廷得失,每次上奏都封隐其事,辄毁草拟文件,时人及其子弟均不能知其所奏。有人讥议陈群居位拱默,正始中诏撰群臣上书,以为名臣奏议,朝士乃见陈群谏事,皆甚叹息。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陈群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