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渤海书院”开山讲学,书院位于刘氏族学,在河西面一座小山上,西南靠山,东面不远处是河流,方便取水,北面和西北面是平原。书院边是正在修建的水渠,站在山顶,可以看到远处大海,东西在牟平县和刘氏庄园的中点上。
早上10点过,周边族学外聚集数百人。刘舆登台宣布成立渤海书院,成立仪式在10日后,几位教授的任职情况,和未来几天的课程,今日由王烈先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虑;虑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王烈先讲《礼记》中的《大学》,教学生要为学,就要先修身,要修身就要正心诚意,也就是要有正确的心思和态度。正心诚意来至于致知(求知),致知又来自于格物,格物就是“到物,来物。意思就是寻求知识,要来自于事情和物品的。
“寻求知识,一定要怀着为善的内心。如果内心善良,从事情和物品中学到的就是善良的知识和道理;如果内心不善良,就会学到恶劣的知识和道理。”王烈赞成的是郑玄的思路。
很显然,刘裕并不赞成郑玄和王烈把内心的善恶,放置在“格物”之上。郑玄是个善良的人,教育了很多徒弟,但自己却被黄巾追到山上,想老老实实做学问都不能。郑玄的儿子后来因为援助郑玄认为善良的孔融,被袁谭的军队所杀,袁家是四世三公的士族领袖,你可以说他一定“恶”么?郑玄的孙子郑小同是曹髦的老师,被篡夺曹魏的司马昭所杀,这一身的善,又招来了“恶”果。
郑玄的学生郗虑,协助曹操弄死孔融,下诏书封曹操为魏公,和华歆一起带兵抓捕伏皇后,他的为官的知识来之与善良的郑玄,却为了恶,可见善恶与知识的来源没有任何关系。
刘裕认为,事情和物品运行的道理,是自然存在的,不会因为人心的变化而改变,趋利避害,遵从权威和名望,也是很正常的。格物,就是追求事物的规律本源,致知就是将分散的规律和本源组织起来,结合经验,变成有用的学说和行之有效的理论,然后指导实践。
这些大儒们有正确的世界观,却只有错误的方法论,所以很多事情越解释越复杂,最后程朱理学生生把《礼记》《中庸》中“天人合一”,解释成“存天理,灭人欲”,解释成人的知识和品德应该来至于虚无缥缈的天道,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务,把儒学弄得像宗教学一样。
********************************
晚上刘舆再次设宴,这次宴会就轻松得多,任嘏这样的8岁小孩都参加宴会。
小辈们执学生礼上前敬酒,王烈、管宁都是浅尝辄止,邴原和华歆喝的多点,但也多不到哪里去。
“管先生,华先生对海上不适应,医生看了后如何了?”刘舆问道。
“已经好多了”华歆答道。
“其实我们几人都懂些医术,对治病和调养都有所造诣。”管宁答道。
刘舆大感兴趣,追问养生之道。
管宁便告诉众人要适当做些农活,要注意不能吃太多肉,不能吃多酒,不能吃太饱,要吃些水果,内心要保持淡然,不能随意发火等等。
众人听得聚精会神,王烈微微颔首,表示赞成。
管宁、王烈、华歆去世时分别活到了84、78、75岁,在****的年代完全是不可思议,必然是深通医术之人,而没有出仕的管宁活得最长,医术可能管宁最为精深。
祖父历史上死的很早,一定要把管宁留住,让他教授长生之法。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不是祖父的影响力,大伯刘岱和父亲刘繇如何能够举孝廉?这些日子,刘裕修水利,办学校,劝农桑,指使士人、武人、族人等干着干那,还不是依赖的祖父的威风,没祖父,刘裕小小年纪尤其调动不了士族和族人的资源。
第二日到场听课的士子增加许多,共计1000多人,刘舆外表高兴,内心苦不堪言:“这么多士子,伙食是个问题。”太史登:“叔父,他们会把我们吃穷的。”刘福说“要不让他们付伙食费?”刘范说:“少给点可以,交多了影响家族声誉。”刘政:“这些人也不全是人才,可以进行选拔考试,考试不行的给钱。”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三日,邴原一早开讲《孝经》
意识是道德中最重要的是“孝”,首先要孝敬父母,然后要孝敬君主,君父之称便来自于此。立身处世也要以孝为基础,不断努力扬名后世,让世人陈赞,光耀门楣,让父母享有尊崇。
邴原又讲士人之孝:“奉事父亲与母亲,爱心是相同的;奉事父亲与国君,尊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用爱心,奉事国君用尊敬之心,奉事父亲要既用爱也尊敬。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才能忠诚,用尊敬奉事上级才是顺从。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这样才能保住俸禄和职位,延续自己的家族。”
邴原继续解释:“国家的行政,有上级下级,有中央有地方,有刺史有郡县。士人的孝就是不仅服从上级,还要以尊重上级,忠诚于国家和上级,这样县服从郡,郡服从中央,刺史为中央监督地方。”
*************************************
刘舆对刘裕说:“有汉以来,最重视孝道,例如汉武帝被称为汉孝武帝,文帝、景帝称为孝文、孝景帝。当时社会从上到下认为孝敬父母的人必然也会忠于君王,恪于值守,团结同事。于是各郡郡守‘举孝廉’,孝廉可做官,孝在廉之前,所以多的是像袁绍这样长期守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