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月1日,完成了兵力调动的土耳其对沙皇俄国宣战,正式加入了这场欧洲两大列强集团争夺利益蛋糕的战争。( -..-·首·发
在宣战后刚刚过了半个小时,十四个师的土耳其部队就越过了边境线,向着埃里温地区被沙皇俄国控制的部分发起进攻,从而掀开了外高加索战役的序幕。
虽然作战的计划中提到,说是从埃里温地区发起进攻,但实际上现在的埃里温地区只是名义上属于土耳其,从12年开始,包括埃里温城区在内的拉兹丹河东岸主要地区,就被沙皇俄国给“购买”了,还在土耳其治下的只有拉兹丹河西岸的荒芜地带,也是这次进攻的土耳其部队的集结出发点。
沙皇俄国会看上埃里温地区,不光是因为此地靠近拉兹丹河,拥有充沛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而且这里的地形以较为平缓的平原和小丘陵为主,是外高加索地区仅有的两道狭长走廊地带之一,埃里温地区往北就是托罗斯山脉,就算是常住当地的居民也很少翻越那片地势险峻道路崎岖的山区,往南则有着扎尔罗斯山脉的阻碍,一样不适合大部队的行动。
自从“购买”到埃里温地区后,沙皇俄国就一直在尽可能的加强这里的军事力量,以预防土耳其可能出兵夺回这里。
即便受限于俄军糟糕的后勤保障和差劲的运输能力,到了开战前,埃里温地区的俄国驻军数量仍然达到了八个师,虽然此时按照此时俄军的编制,每一个俄军步兵师最高也不过是一万五千人的数量,但加在一起也有着十二万人左右的兵力,加上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对土耳其怀有强烈的敌对情绪,沙皇俄国政fu相当自信的认为,即便土耳其的军队发起大举进攻,埃里温地区的俄军也足够抵抗到支援的俄军翻过高加索山脉。
但事实上俄国人并不明白,被肖狩用金手指改造过的土耳其军队,所采用的战斗方式已经完全不是他们印象中的那样了。
埃里温地区的战斗只持续了三天,当这三天过后,驻守在埃里温地区的俄军八个师不复存在,除了阵亡失踪的七万余人俄军士兵,和溃逃的几千人外,其余做了俘虏的三万多俄军士兵,在刚开始的一周战俘生活中,也一直处于浑浑噩噩的痴呆状态,直到一周后才渐渐恢复了常态。
后来成为苏俄红军将领的谢廖沙布鲁扎克当时也在这批战俘中,不过此时这位谢廖沙只是战俘中一名普通的小兵,在几个月后被允许写信寄回家里时,谢廖沙提及埃里温地区战役的字里行间,仍然对当时战斗的情形带着抹不去的后怕和恐惧。阵列,按照军官们的说法,就算土耳其人动用了再多的骑兵和步兵,也难以跨越这道障碍,只能被拦阻在铁丝网阵列前变成活靶子。
但在这些拖拉机的面前,铁丝网阵列就像是可笑的茅草丛一样被轻松推倒,然后被一截截碾压在拖拉机的车身下,变成一滩毫无用处的垃圾,除了让拖拉机的速度受到一点不明显的影响外,没有起到任何阻碍的作用。
我能看见阵地上的士兵拼命的用手中的武器朝拖拉机开火,但不论是单发的步枪,还是连‘射’的马克沁重机枪,都根本无法伤害到这些拖拉机分毫,只是在抵抗的火力变得较为密集时,才会有几辆拖拉机减速停下来,转动着顶端的火炮和前部的机枪,对着我方火力密集的阵地战壕开火扫‘射’,而那些成为目标的人死的有多惨我就不说了,可以说的是他们在一连串的凶猛枪炮扫‘射’中都丢掉了‘性’命,一个活下来的都没有。
土耳其人的步兵在拖拉机后方几百米的距离跟随进攻,将这数十辆大号拖拉机作为最好的掩护和先锋,当土耳其人逐渐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上的防御后,指挥的军官不得不下令退守第二道防线,而第二道防线上的部队却受到了前方溃逃士兵的影响,产生了恐惧的动摇情绪,把我抓着当勤务兵的少校下令,让督战队把第一道防线上过来的逃兵全部枪毙才勉强压住了部队。
这位少校倒是一个相当冷静的人,此时他又给炮兵下令,让炮兵把一些步兵炮推到第二道防线上,试图用直瞄‘射’击的方式来摧毁土耳其人的拖拉机。
可随后步兵炮的‘射’击结果证明,步兵炮打出的炮弹最多只能炸断这些拖拉机的履带,除此之外无法对这些拖拉机造成更多的破坏,因为即便被多发炮弹命中,这些拖拉机还是能够转动着火炮和机枪,朝着我们的阵地开火‘射’击,就像是打不死的蟑螂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