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鬼子占了舟山,找人给“中国首相”送信未果,修修船,整整帆,擦擦枪,稍作调整以后,就在懿律和义律这哥俩的带领下直接挥戈北上,这次他们直奔的目标是让道光皇帝最头疼的京城肘腋之地——天津,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作用的城市。
8月9日,军机处的大臣不断接到各地传来的英国兵船北驶的报告,整个京城开始陷入一片慌乱。道光皇帝与一帮满洲近臣吓得哆哆嗦嗦,他们隐约感到这群叛乱的洋鬼子打下天津,接下来的目标肯定就是北京城了。这群蛮夷杀入北京以后就是做掉皇帝,霸占娘娘,然后紫禁城,圆明园就归了这群黄头蓝眼,大清从此变了天。
这是道光皇帝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给直隶总督下了死命令,严密布防,绝对不能让造反的英国兵占了天津。
英国兵抵达天津大沽口。在这里,他们终于实现了把巴麦尊写的信交到朝廷的想法,这封不到四千字的照会由直隶总督琦善交到了道光皇帝手里边。
道光皇帝看到的中文版照会肯定又是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二百五给译的。这个操蛋翻译第一句就译错了。第一句话翻译如下:“兹因官宪扰害本国住在中国之民人,及该官宪亵渎大英国家威仪,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伸冤。”
前半句没啥问题,要命的是末尾的“求讨皇帝昭雪伸冤”这几个字,而洋鬼子确切的的意思是“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这样意思就大大的拧巴了,“匡正”变成了“伸冤”,“赔偿”变成了“昭雪”,“要求”变成了“求讨”。如此一来,如狼似虎的侵略者形象展现在道光皇帝眼前时却成了窦娥冤。
巴麦尊这份照会五分之三的篇幅都是骂林则徐,骂完林则徐以后接下来就是额外的五项要求,五项要求是赔鸦片钱;两国平等外交;割让岛屿;赔偿商欠,最后一项有点赵本山式的幽默,把来时的火车票给报了:赔偿军费。
这封照会的重点本来在后面这五项,道光皇帝却把重点放到前面五分之三了,他把后面这几项当成了可怜巴巴的洋鬼子撒娇,玩矫情,跟哄孩子似得哄哄,洋鬼子也就不哭不闹了。
对于林则徐,别说巴麦尊提出来了,就是没有提,他都想把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庸才给拿下了。不久以前还红得发紫的林则徐地位已经变得危险了。京城里不断有人说英国鬼子是他招惹来的,说他去年广东收缴鸦片烟,开头的时候答应外国人钱的,结果后来违约,才造成激变。更恶毒的还有,说他接受英国女王文书,私自销毁。
跟喜怒无常,没有担当的上级领导共事非常麻烦,这样的上级翻脸比翻书都快,道光皇帝就是这路货色,一年前,他还爱屋及乌,可爱的林则徐做什么事都瞅着让人喜欢,嘉奖书表扬信不断。如今出事了,他就不这么看了。他这会开始抱怨当初林则徐做事鲁莽。他更不满意的是,前阵子林则徐还信誓旦旦地预言英国人不会或不能打仗,可是这一眨眼的功夫,东南诸省局势乱也就乱了,结果洋鬼子突然杀奔到了天津,皇帝眼皮子底下。
这也不能全部怪道光,当初林则徐牛皮吹得确实太大。道光皇帝非常想知道,当初林则徐的种种承诺究竟都跑到哪里去了?说那么多好听的就是空言搪塞,事情越搞越乱,生出这么多事端。如果林则徐此时站在道光皇帝跟前,道光皇帝咬他两口的心都有。估计林则徐心里也发毛了,他后来自告奋勇请求道光任命他去收复舟山,把英国人赶出去,不能惯着洋鬼子,这些玩意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但是已经晚了,即便是道光同意他的说法,他也不会给这个吹牛添乱的庸才机会了。
道光本来对他就不满意,正好停泊在大沽口的英国人要求撤这位钦差大臣的职,这时候处置林则徐一举两得,既能平复了自己心中的怨气,还能把安抚住洋鬼子,让他们早点滚蛋。
道光皇帝决定找人跟洋鬼子谈判,继林则徐以后,又一名如同流星一样划过的牛逼人物横空出世了,他就是直隶总督琦善。
直隶总督琦善的办公地点就在天津,他一开始就主张何谈。天津什么情况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跟洋鬼子开战?靠什么打?整个天津城拥有的不过八百名还有几艘中看不中用的破船。再说了,即便今年侥幸打胜,洋鬼子明年照样可以来,边衅一开,兵结莫释,这事就没玩没了。
琦善这个人倒是比较理性,但是后来名声不好,被骂成汉奸,卖国贼,因为这种和谈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咱们的文化里边,强调外敌入侵时,必须鱼死网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才行,什么卧薪尝胆,韬光养晦都是扯淡。
8月22日,琦善收到道光帝决定安抚洋鬼子的两道圣旨以后,立即派人寻找正在山海关一带游弋的英军舰队,告知他们皇帝也答应处置林则徐、邓廷桢了,咱们可以谈判了。这次给洋鬼子的用语又很搞笑,书信里面有大皇帝已有“恩旨”,让洋鬼子们“速来听宣”。骨子里还是没把找上门的强盗当盘菜。
此后的20多天里,琦善和英国鬼子你来我往地写了几封信,笔谈不过瘾,洋鬼子还是嚷嚷着强行通过有士兵把守的大沽炮台。琦善索性于8月30日在大沽海滩的帐篷里与懿律和义律直接面谈。
在长达6小时的直接谈判中,琦善倒也有些当年诸葛亮独赴江东舌战群儒的豪迈气概,据说当时争吵的声音很大,一直传到帐外人的耳朵里。当时琦善也不是没有底限,尽管他知道武力对抗并非善策,但在谈判一无进展的时候亦决定,如果谈判不成,英国人登岸滋事也只能开炮轰击。
然而,就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发生了,9月13日,他又据理力争,劝懿律等南返。两天后,英军竟然真的同意了。
有必要澄清的一点是懿律和义律所以同意南下,并不是因为琦善能言善辩,而是因为英国人觉着长达一个多月的交涉毫无结果,大清北方的军事部署,地理不熟悉,洋鬼子又不敢贸然进攻,就这么跟根浮萍一样在渤海水面这么飘着不是办法。再说季风很快就要过去,北方冬季海洋冰冻,会给舰船的行动带来不便。于是,懿律和义律这哥俩只得改变手法,提出了只要先答应赔给被销毁的鸦片钱,他们就掉棹南下。
又是因为语言交流问题,琦善没有表示过赔偿鸦片钱,但是因为话说的圆滑,洋鬼子误认为他打算代表大清政府打算还烟款,就回去了。这为后来的冲突加剧无疑又挖了个坑。
英国人先行南返,离开天津。很快,琦善也以新任钦差大臣的身份远赴广州,跟英国人继续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