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 城下之盟(1 / 1)

晚清七十二变 梁二叔 3624 字 2014-11-19

道光皇帝坐不住了!其实在英国佬占据镇江以后,他就坐不住了。镇江失守以后,两江总督牛鉴给他上了道折子,语气生硬,颇有点像前朝的海瑞抬着棺材跟皇帝玩命的意思。道光皇帝也彻底懵了,他实在想象不到这群洋鬼子竟然如此厉害。不敢再打了,再打的话,说不定英国蛮夷的船真的就开到天津水面上来了。

他不得不认栽:他手里的牌已经全部打出去了,有剿有抚或者既剿又抚,战争打了两年多,国库里的银子哗啦哗啦地往外流,可是事情不仅丝毫没有转机,反倒是越来越坏。看来这群英国蛮夷比他早年的对手天理教那群乱党还有新疆的张格尔这样的分裂势力厉害多了。

道光皇帝再一次推翻他自己的决策,他原本已经把主张跟英国佬和谈的钦差大臣耆英打发到广州去了,脑子一蒙,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把耆英从半路上调回来。又一次重新委托耆英和戴罪立功的伊里布,准备跟英国佬谈判。

这边道光皇帝扭扭捏捏的纠结,身在南京的封疆大吏们也慌了手脚。濮鼎查已经把炮口对准了南京城的城楼,两江总督牛鉴害怕洋鬼子真要攻城,赶紧派人去跟濮鼎查讲和。濮鼎查耍流氓的本性又露出来了,他给送信的说,不炮轰南京也行,抓紧送300万的赎城费来,你说要脸不要脸,龌蹉不龌蹉,这典型的遗传了他们祖上当海盗的基因,他人还在南京城外呢,就扯着嗓子要赎城费,当然这种卑鄙的勾当,他的同胞义律一年前义在广州也干过。牛鉴早已经吓尿了,同意付钱,但是南京城没有广州十三行那样的世界顶级富豪,一时之间实在凑不够。

耆英接到道光皇帝的圣旨以后,半路上又折了回来,重新忙活着跟濮鼎查等人谈判,耆英没跟洋鬼子打过交道,真跟英国佬谈判,他还得依靠去年收复定海时,有过跟英国佬谈判经验的伊里布,而且因为当时伊里布优待俘虏,英国佬对他的印象也不错。

但是伊里布都没有跟英国佬打交道的直接经验,当时谈判重任都是由他的家人张喜完成的,他最多定定调子,把握把握方向,真要是跟洋鬼子唇枪舌战,讨价还价,他也不行。

伊里布想起来一个能人,也就是他最倚重的仆人,著名的草根牛人张喜。这时候,张喜正在天津家里养病,派头跟当年等着愿者上钩的姜太公一样等待着机会。张喜这种人才,就跟春藤一样,得有盘着棵大树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伊里布派专人请他南下参与跟英国佬的谈判,来人递给他伊里布亲笔写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大致意思是跟英国佬谈判这么重要的事情,少了他张喜不行,而且一再说上次他们主仆蒙受了不白之冤,也正好利用这次机会洗清冤屈,一雪前耻。

伊里布一番夸赞,张喜顿时觉着心花怒放,而且更能打动他的事,伊里布这次江浙之行,枯木逢春,老枝发新芽,又重新恢复了他在道光皇帝心目中的能臣形象,他的主人眼瞅着就会取代身体不好的浙江巡抚刘韵珂,主政浙江。因此他必须抓住这次南下的良机,再立新功,争取出人头地。

张喜赶紧收拾收拾行囊,喜滋滋地南下江苏了。张喜赶到无锡,见到他的主人伊里布,伊里布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读书人激动起来容易诗兴大发,见到张喜,伊里布立刻赋诗一首,其中两句话是:且喜帷筹来管乐,非为掉舌有苏张。这两句诗把草根张喜比作管仲、乐毅、苏秦、张仪。

矮小的张喜经主人这么一夸,瞬间也感觉自己伟岸了不少。张喜这次来的也正是时候。

濮鼎查已经同意跟大清官员谈判,但是有个基本条件,必须是“全权大臣”,否则一切免谈。这让钦差大臣耆英很犯愁,尽管道光皇帝已经下了旨意由他便宜行事,但是毕竟没封他为“全权大臣”,而且大清朝压根没有“全权大臣”这种新潮的说法,按照大清朝的习惯,钦差大臣就能代表皇帝谈判了,但是濮鼎查就是不答应。

南京城里的两江总督牛鉴也脑袋疼,濮鼎查狮子大张口,一张口就是三百万银元,牛鉴囊中羞涩,只能三十万,三十万的分期往外付,但是濮鼎查凶巴巴地就是不答应。张喜到的这天,濮鼎查给牛鉴下了最后通牒:再不掏钱,就开炮攻城了。

张喜这么一来,这两个朝廷一品大员马上跟见着救命的活菩萨差不多。

张喜半夜三更刚上了耆英的船,气还没来得急喘一口,耆英就慌张着打发这个救星抓紧去拜见濮鼎查,而且还给他送来了五品顶戴,还一再保证事成之后,一定禀告道光皇帝,无论如何也得赏他正儿八经的五品顶戴。

南京城里的牛鉴得到了消息,也急匆匆地派人来请张喜。牛鉴知道英国佬对伊里布和张喜这对主仆印象不错,他也巴不得张喜赶紧去见濮鼎查给说和说和,不让英国佬炮轰南京城。

第二天一早,张喜赶到南京城,看见牛鉴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乱转。牛鉴看着城外的黑洞洞的炮口就瘆得慌,他担心这群蛮横的洋鬼子随时都有开炮的可能。张喜说了一句话他就把这个草根佩服的五体投地,张喜说今天是星期天,英国佬信仰耶稣基督,这天他们都忙活着做礼拜,肯定不会腾出时间攻城。

到了南京后的第二天,张喜一大早就梳洗打扮,戴好钦差大人耆英给他的五品顶戴,大摇大摆地上了英国佬的船,派头颇有点当年诸葛武侯独下江东,舌战吴国群儒。

张喜舌战英国佬的故事在他的《抚夷日记》里说得很详细,说他跟包括濮鼎查在内的一大群洋鬼子从早晨七点一直辩论到下午七天,他在这漫长的辩论过程中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嬉笑怒骂,把一群蠢笨的洋鬼子给辩驳的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他这种豪迈表现,哪怕苏秦转世,张仪重生都难望其项背。

当然这些细节都是他张喜自话自说,至于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就不一定了,喜欢看书的人有必要对名人自传这类神作保持足够的警惕,多数人都容易犯自我感觉良好的毛病,喜欢添油加醋地描述自己引以为傲的过往,估计张喜在他的《抚夷日记》也把自己的这次经历注入了过多的水分。

尽管中英双方中间因为不信任有过几次冲突和摩擦,但是在张喜的糊弄撺掇之下,耆英等人在道光皇帝的默许之下,还是遵照英国佬的要求,签署了著名的《南京条约》,尽管耆英等人骨子里一百个不同意。但是他们已经被英国佬给打怕了,只想抓紧签完字,然后把这群难伺候的洋鬼子打发走。

耆英他们原本想着赶紧签字就解脱了,可是英国佬拒绝了。他们不想如此匆忙,他们得先提前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来来庆祝他们的伟大胜利。你说气人不气人!

耆英硬着头皮把英国佬的要求报告给了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心情沉重地在耆英的报告上批了几个字:何至受此逼迫,忿恨难言。但是打掉的牙齿只能咽到肚子里。这个平庸操蛋,独断专行的皇帝可能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他的愚昧无知才导致了这么一场难堪的结果。

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于南京江面上的英**舰皋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在英国佬草拟好的条约上盖用关防,并亲笔画押。条约签完以后,如同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样,接下来就是

南京保住了。

英国佬撤军了。

历时两年多的战争也宣告结束了。

大清王朝被英国的黄毛丫头女王给征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