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 / 1)

黎氏春秋 莫语一生 3944 字 2014-11-24

引子

2008年3月,上海到武汉的火车,软卧包厢

我带着七岁的儿子,提着红色行李箱,爬上去武汉的火车,赶赴一年一度的樱花之约。这是我第三次到武汉。每次来这个城市,我总是乘坐火车,购买软卧包厢的票。只要时间允许的话,我从来不坐飞机,也很少乘坐动车,总是赶趟夕发朝至的夜车。

包厢共有四个铺位,除了我与孩子,另有两位男士就坐。我买的下铺,为了安全起见,我习惯性把皮箱放在小桌下面。最后一个旅客挤进来,手里拖着个超级大箱,低头找地方搁行李。我主动谦让,将自己的小箱子推到铺下,腾出桌子下的空间。

上铺的客人开口:“软卧就是好,一点不拥挤。人的素质也高。”一口纯正武汉话,我听得很亲切,冲邻居微笑致意。下铺对面的接茬:“大家住在一起,就是有缘,应该互相照顾。”听到大人议论,孩子忽然开口:“妈妈说软卧最贵,越是高级的地方,人越少。”

“咦,娃儿说话蛮有哲理。”上铺客人笑起来:“小朋友很聪明啊!你上几年级了?怎么没上学啊?今天不是星期六吧?”小孩眨了眨眼睛:“今天是星期五。老师生病了。”

听到孩子的回答,我低头微笑。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某种常见的生活方式,来约束评判所有人的生活。比如星期五必须上学,而不是跟着妈妈旅行。如果违反这一习俗,显然是大逆不道。

在三年的动荡生活中,我们母子养成默契,对于陌生人的询问,总是带着礼貌微笑,试图用一种大家认可,习惯接受的理由,解释我们的各种行为。撒谎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想惹麻烦。

大家礼貌地谦让,各自放好行李,然后坐着聊天。

对面的旅客问:“你去武汉出差还是访友?”

“嗯,访友。”我犹豫着回答。众邻居又开始议论。

“我猜也不是出差,哪有出差带孩子的?”

“谁说没有,我朋友出差,老婆孩子都带着,走到哪儿家就带到哪儿。”

“出差算什么啊?我一大学同学毕业答辩,还带着孩子去呢。”

“不会吧?读大学就生孩子?”

“她读书时结的婚,怀孕生子,毕业时娃儿才3个月,毕业答辩到半路,还得停下来喂奶。”

“太夸张了吧。教授乐意啊?”

“不乐意也不行啊。娃儿在下面哭呢。”

听着二人的对答,我忍不住微笑。上铺的调转枪口,开始盘问我的**:“你武汉有亲戚?”

“嗯,有个好朋友。”

“男滴?”

“嗯。”

“我猜就是男滴。他住在哪儿,武昌,汉口、汉阳?干什么的?”

连珠炮似的问话,查户口式的打破沙锅问到底。但这是国人的礼貌,他们觉得问得越详细,越显得他们关心你。我明白这一点,所以并不见怪,有礼貌地回应:“嗯,我不知道他住哪儿。”

“不知道住哪儿?哪个区总知道吧?”

“嗯,好像是武昌吧。我不是太清楚详细地址。”

“你没去过他家?”

“嗯,去过,但是我这人路盲,记不住路。”

“他是做生意滴嘛?”“嗯,他做建筑设计的。”

“做建筑的啊?那可有钱哦。这几年房地产火爆,搞建筑的肯定有钱,我一朋友自己开公司,拉一个项目赚五十万,他爸爸是学校基建处长,关系硬滴很。”

上铺客人趁机显摆。我微微一笑不语。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仇富心理很正常。对于官二代们,大多数人一边骂,一边羡慕他们的特权。下铺客人接茬道:“这年头赚大钱,都得靠关系,那些官二代、富二代有啥本事?不就是靠老子嘛?”

我闭上嘴不说话,眼睛望着窗外夕阳,脑子里开始走神。两个武汉人喋喋不休,谈论官二代的丑闻。谁又靠关系赚几千万,谁又受贿几个亿,一个小小县级官员,就有上千万的资产,等等,我默默地听着,又蹲下去整理皮箱,仿佛这些事跟自己无关。

大人聊天小孩无聊,孩子闹着要上铺玩去,我阻止孩子乱爬:“那是别人的铺位。”

上铺的邻居很和善:“没关系,小孩子贪玩耍嘛。”

“谢谢。”我替孩子脱鞋:“那先把鞋子脱了,别弄脏人家的铺。”孩子调皮地踢脚,连袜子也脱下来。上铺客人眼尖,看到孩子脚踝上,有个硬币大的伤疤。

“孩子的脚受过伤啊?”

“嗯,他4岁的时候,被自行车夹伤脚。”

“咋这么不小心?孩子一定要带好。不要磕磕碰碰。”

说话间孩子往上爬,脚丫子碰到花瓶,我急忙扶住了。将瓶中花扶正插好。

看着桌上的红花,上铺邻居又说话了:“武大滴樱花要开了啊,这次回去能赶上看。”

对面开始剥橘子,递了一个过来:“小朋友,吃橘子。”我替孩子接过:“谢谢。”看着手中的橘子,恍若回到3年前,第一次去武汉。对面剥橘子的人,恍惚间变成明远。

“来,吃个橘子。”

“他不喜欢吃橘子。”

“吃橘子补充维生素,小朋友会更聪明哦。”

火车猛地晃动一下,我一下子清醒了。抬头看看孩子,稳稳趴在上铺看景,才算安下心来。靠在下铺的棉被上,耳朵听着两客人议论,心思飞到千里之外。这是我第三次去武汉。在樱花盛开之前的周末,履行他与我的约定。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会牵着你的手,从武大樱花树下走过。

我记住了这个约定,于是每年的三月底,都会如约来到武汉。与其说是欣赏樱花,不如说是追忆过去,寻找那个记忆中的人,与他相处的每个片段。

人一生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只是过客,在你生命中出现过,然后随风消逝,不留下半点痕迹,有的人却像利刃,在你的三生石中,重重刻下他的痕迹,宛如上帝之手,将你的命运推离轨道。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从复旦管理学院毕业,带着脚踝受伤的孩子,去学校参加答辩会那天。也永远记得那个人,在复旦校园外的马路上,邂逅的改变我命运的人~~

时光一下回到3年前,镜头从摇晃的火车厢,转为绿树成荫的校园,记忆的画面由泛黄,从昏黄夕照的傍晚,变成鲜艳明亮的夏日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