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章 悬壶济世(1 / 1)

自从艾澜跟柳丽丽第一次上欧阳一德先生家里过圣诞节以后,艾澜就跟柳丽丽一样,逐渐成了他们家的常客。

几乎每逢周六上午,她俩都要开车去欧阳杜祯的家里“蹭”一顿饭,下午再赶往龙灯街NO。1中国餐馆打工。

可能因为脾气比较对味,也可能有老乡情节,艾澜跟欧阳杜祯的关系甚好,俩人常常坐在一起用苏州话聊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民间掌故都是她俩说不尽、扯不完的话题。连不苟言笑的欧阳一德先生也常常会从书房里一声不响的溜出来,悄悄坐在沙发一角,笑眯眯的看着这对一老一少,做她俩的忠实听众,或者偶尔参加一点讨论,尤其关于三国故事。

艾澜心里始终牵挂着欧阳杜祯的一身疾病,多次打电话和写信回家,做表舅的思想工作,用长篇大论十分详细的将欧阳杜祯的病情变化告诉她的表舅,并附上相关的医学检查资料。

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2004年3月25日,一箱来自遥远中国的草药飞越了浩瀚的太平洋,寄到纽约,寄到艾澜手里,这是给欧阳杜祯治病的绝密良方。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来话长。

********

原来,艾澜的妈妈有一个远房表哥,名叫李百香,一直住在苏州乡下的烟溪村,是个乡村医生。

李百香出生于1950年,小的时候曾经患过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

那时正值解放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新中国是百废待兴,乡下更是缺医少药。孩子发病初期父母判断不清,认为属于小疾,无甚大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加上民间口耳相传的一些土办法应付过去。

因为没有及时送医。结果误了治疗,落下终生残疾,就是左腿有一点瘸,走路时一拐一拐的,人送外号“铁拐李”。

因此,李百香在年少的时候,幼小的心灵就体验到了疾病带给他的长期痛苦,继尔萌生了一个大大的愿望:长大一定要当医生,为乡下的村民百姓去病疗伤。

小“铁拐李”初中毕业以后,因为家境贫寒,只得辍学回乡务农。虽然无法投考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苏州医学院了,却也给他创造了自学成才的时间和空间。

人就是这样,理想催生毅力,毅力成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农闲时节,李百香离开烟溪村,带着一点干粮四处拜师学艺,自攻中医医术,包括针灸、推拿和拔火罐等等,收集和积累了许多民间偏方。

农忙一到,白天他在地里干活,天黑以后,他就守着一盏昏黄的小油灯,一个字一个字的啃下了《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神农本草经》等等一大堆的中医名著。日复一日,历经十余载的光阴,融会贯通,逐渐学有所成,成为一名没有医师执照的土郎中,在本地四村八乡也算小有名气。

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正红红火火的开展上山下乡革命运动,这一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铁拐李”也跨过长江,去了苏北一个偏远山村做了赤脚医生。

那时的中国,在伟大领袖**的指引下,“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李百香也热血沸腾,不甘落后,自告奋勇要求“一帮一”的去照顾村里的一个年届八十、无依无靠的贫穷孤寡老汉,算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很快,他的要求得到人民公社大力支持。他立刻抱着自己薄薄的被褥,拎着一网兜的简单生活用品,背着心爱的小药箱,住进那个孤寡老汉的家,共同生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每天,“铁拐李”背着那个小小的、印着红十字图案的白色卫生箱,走村入户,奔波田间地头,给广大社员同志们诊病疗疾。

那时中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赤脚医生都是免费给农民们看病,自己没有一分钱的工资收入,人民公社每天补贴一点工分给他。

每个月初,“铁拐李”只需凭借上个月的出勤工分,就可以到大队仓库领取一袋口粮。因此,李百香的衣食无忧,维持基本温饱没有问题,但也没有一点存款,加之因为腿疾缘故,一直也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他。好不容易说合一个,他又拒之门外。

虽然在乡亲们的眼睛里,大伙一致公认他是一个憨厚朴实、热心助人、心地善良的好小伙子,但婚姻的事情往往掺杂了太多的客观因素,难以一厢情愿。

其实,他的心里一直暗恋着一个人,虽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梦想。

********

两年以后,一个风雨交加的深秋夜晚,那个孤寡老汉无疾而终。

弥留之际,老汉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他挣扎着打翻了床头旁边木板箱上的一个搪瓷茶杯,惊醒了睡在对面的李百香。

昏黄的油灯下,老汉努力的抬起头,颤巍巍的伸出一只干枯的手,示意“铁拐李”将自己用了几十年的粗布枕头从他的脑袋下拿开,撕开一头,从枕芯里面抽出一册又旧又黄的古籍医书。

那是一册小线装本~《风湿攻略》,里面记载着三十几张祖传的草药秘方及其治病原理,孤寡老汉双手哆嗦着把它交给了“铁拐李”……

这个孤寡老汉是一个外来户,一生无妻无子,隐居山村一隅默默无闻,从不显山露水。他到底是什么来历?有着怎样的神秘身世?这些都随着他的盖棺入土成为永远没有答案的历史问号。但这几十张的神秘治病良方,却让一直只会看点头疼脑热小毛病的“铁拐李”声名鹊起,名气大躁。

这些秘方专治风湿免疫疾病,例如痛风、腰椎间盘突出、类风湿和骨关节疼痛等。时至今日,这些慢性疾病在无数一流的大医院和专家的眼里,依旧是非常棘手的无法根治之症。

********

1980年的夏天,30岁的“铁拐李”回到苏州乡下的老家烟溪村,做了一名乡村医生。

此时,除了依靠那批独特秘方治病救人,“铁拐李”还衍生自创一种新药~百草丹。它集中草药里怯风去湿之精华,辅以部分毒虫,制成一种红枣般大小的黑色丸剂,专治风湿骨痛之症,疗效十分神奇。

因为怀揣绝技,医术精湛,善治风湿免疫疾病,所以附近一些患者便会主动上门求医。久而久之名声远扬,于是,人又改送外号“神仙李”,苏州市内乃至南京、上海的一些大医院都曾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高薪邀请。但他恋乡恋土,不愿离开烟溪,所以一直在小山村里默默的行医。

李百香看病不重利,皆以治病救人为主,还经常掏钱资助经济困难的病患,因此生活一直清贫。但是,随着外地病号越来越多,他那一间小小的村医务室已经不堪重负,许多病号都是寄居在本村村民的家里,生活、治疗很不方便。迫不得已,他有了开私人诊所的大想法。

三年以后,在众多康复病友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无偿赞助下,一座漂亮的五层大楼终于在烟溪村外的太湖之滨拔地而起,定名“鸢尾诊所”,村医务室同时设在一楼。

两年以后,“鸢尾诊所”的旁边又多了一个作坊式的小制药厂,从此自成体系,更名“苏州鸢尾医院”,李百香任院长。

摊子大了,病号多了,李百香便忙不过来,于是他会常常打电话来,希望艾澜妈妈抽空过去帮忙照应一下。

从苏州市区到烟溪村,乘坐市郊大巴只需1。5个小时左右,来回还算方便,所以艾澜自小常跟妈妈乘车去表舅家,有时当天来回,有时小住两日。

艾澜家里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李百香都是竭尽所能的给予无私帮助。例如艾澜赴美留学,第一次的学生签证因为没有经济担保,被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拒签,后来还是表舅托了一个美国患者重新办下来的。所以,当艾澜得知欧阳杜祯有风湿骨痛的毛病以后,立马就想到了她的表舅。

回校以后,她很快就给妈妈和表舅写了一封长信。

但是表舅对于给欧阳杜祯进行跨洋远程医疗一直顾虑重重,始终不肯出手。一是感叹距离遥远,无法当面诊治,不能准确判断病情,科学掌握进程,很难确保疗效;二是他对美国海关严格的货品检查制度极不信任,担心草药和“百草丹”邮寄途中或者由于艾澜保管不善出现问题,导致他的中华传统密方落到外国人的手里,所以一直寻找种种借口推辞。艾澜前前后后写了三、四封信也未奏效,最后还是艾澜妈妈大发一通脾气,说她见死不救,今后再也不认这个表哥,“神仙李”终于软了下来。

于是表舅主动打来电话,详细问了一些欧阳杜祯的病症状况,通过邮寄索要了一整套化验单据,确诊清楚以后,寄来这一纸箱草药。

********

在学生宿舍里,当着柳丽丽的面,艾澜将表舅亲自寄来的纸箱小心翼翼拆开,箱子里的草药都已配伍齐全,一小包一小包的,用细细的黄色纸绳包扎,整整齐齐码放。

艾澜数了一下,一共九十小包。

按照表舅电话里的交代,欧阳杜祯定量每天一包,连服三月,同时辅以各种饮食调理,注意作息规律,保证睡眠质量,多晒太阳等等,三个月后根据病症变化再寄新药。

按照这个疗程计划,头两年要服用表舅专门配的草药,需要每日用药罐子煎制,这个过程是需要保密的。第三年起进入调理阶段,服用鸢尾医院的小制药厂生产的瓶装中成药,皆是一粒粒的黑色丸剂,每日口服即可,比较简单。

由于欧阳杜祯患病长达二十多年,已经病入膏肓,而且身上还有其它疾病。加之年事已高,病体长期受西药的干扰,已有顽固的依赖性和强大的不适应症,因此治疗难度很大,整个疗程可能长达3~5年。

按照李百香的计划,最后一年的疗程服用“百草丹”。

当艾澜忙于整理草药的时候,柳丽丽好奇的拿起一包中药,打开一看,都是一些干巴巴的草根叶子果壳之类的植物。但是,其中也有蝎子、蟑螂、甲虫和小花蛇之类的东西,吓得她尖叫了一声,触电一般将草药包丢弃地上,慌忙跳到一旁。

“妈呀!这都是什么呀?澜子,吓死我了!”柳丽丽捂着怦怦直跳的胸口,脸都白了。

艾澜哈哈大笑:“看你!那么勇敢的人,连劫匪都不怕,居然还怕这些小小毒虫。放心,它们都晒干了,不会咬你。”

“这都…是些什么?”柳丽丽仍心有余悸。

艾澜蹲下了身,心疼的将洒落在地上的药材一点一点的重新捡进纸包,同时向柳丽丽介绍:“你看,这是蚯蚓,中医名叫地龙。这个,学名水蛭,就是水塘里的蚂蟥……”

因为以前常去表舅家里帮忙,这些中药艾澜全都认识。

柳丽丽定定神,在旁边不屑一顾地说:“秋岩奶奶二十年的顽症,许多美国名医都治不好,你的表舅能用这些树皮杂草治好?这些所谓毒虫能起什么作用?”

“这你就不懂啦!丽丽,毒虫是中医治病的一大良方,以毒攻毒,对症下药收效显著。但是开方的人必须医术精湛高明,懂得合理下药,拿捏准确才行,这是一门高深学问,需要很丰富的临床经验,我的表舅就有这个本事!”

“是吗?”柳丽丽半信半疑。

对于欧阳杜祯的病,艾澜嘴上不敢夸下海口,心里却很明白,他的表舅“神仙李”就是靠这些草根叶子果壳毒虫之类的东西,赢得了无数的口碑和荣誉,这就是中华传统医学的智慧和神奇。

整理好了这些草药,艾澜拿出手机,给妈妈和表舅回了一个电话,说明货已收到,完好无缺。在电话里,表舅要求艾澜严格保管这些草药,不能丢失。每日须由艾澜亲自煎好药汤,药渣分解以后倒掉,以防药方泄密,这是他答应为秋岩奶奶跨国远程治病的唯一前提条件。

艾澜知道,表舅看病有个原则,第一期的药是从来不出他的诊所的。他的病人每天拿到的都是一瓶瓶诊所里面自己煎好的药汤,煎药汤的是他老家的亲戚族人,有时包括艾澜妈妈,其它外人不准接触。能寄一大箱子的草药到美国来,表舅待她真的是仁至义尽了。

次日,艾澜跑到唐人街买了一个煎中药的陶土罐子,放在龙灯街NO。1中国餐馆。每天下午下课以后,她就带上一包草药去餐馆上班,到店里后先用一个小时熬好药汤,然后用保温杯装好封口,交给专来取药的欧阳一德先生带回去,当晚以及次日让欧阳杜祯分三次服下。

********

三个月后的一天早晨,柳丽丽还在床上懒洋洋的赖着,艾澜已经起来,正在卫生间里洗漱之时,突然,她的手机响了。

柳丽丽被吵醒了,撅着嘴喊:“澜子,你的电话,是谁这么一大早的,真是讨厌!让不让人活了?”

电话是欧阳杜祯打来的,她激动的说:“艾澜,谢谢你呀!我真是太高兴了!今天早晨,就是刚才,我没有叫老头子和韩嫂帮忙,自己能够慢慢的起床了。”

艾澜明白,表舅的药已经初见成效。

********

2004年4月28日,道指收盘:10342。10

中国移动(CHL)收盘:13。0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