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水墨姑苏(1 / 1)

苏州,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古时称“吴”,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有4000多年。

古往今来,它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牢牢的嵌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江南水乡,不知多少文人墨客钟情这一片富饶的土地,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不朽诗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

1100年前,唐朝诗人杜荀鹤游历苏州之时,兴致盎然,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千古绝唱~《送人游吴》。

小诗短短八句,四十个字,写尽姑苏繁华胜景。其描绘的古宫、人家、小桥、流水、夜市、春船、明月、渔歌,山水相望,动静相宜,可圈可点,有声有色,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这座古城建于公元前的514年,至今已历2500多年的风雨沧桑。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首次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引申,定名苏州。

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流贯境内,西郊则是烟波浩渺的太湖,整座城市素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人文地理风貌闻名于世。其巧夺天工的古典园林艺术,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为中华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留园、耦园、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狮子林、沧浪亭、环秀山庄和艺圃等九座园林,分别于1997年12月和2000年11月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留园和拙政园更占据了中国四大名园的半壁江山,堪称世界建筑史的瑰丽奇葩。

此外,苏州还有闻名遐迩的碧螺春茶叶、苏绣、昆剧、评弹、长江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苏式美食、阳澄湖大闸蟹等等。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誉为“人间天堂”。

艾澜就生长在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里。

********

艾澜的家在城西南贤圣寺附近的一条小街里。

街口不大,呈喇叭形。小街约莫四、五米宽,右边立着一长排高低错落、白墙灰瓦的古朴民居,左临一条清波涟漪的小河。

小河约有七、八米宽,偶尔会有小船悠然划过,河的对岸也是一条结构相对的小街和民居,只是小街仅有两米多宽,略显狭窄。

河岸是用长的坚固条石砌成,工整平直,棱角分明,条石缝里生着不少青苔,潮湿翠绿。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处窄短的台阶顺着河道斜着向下自然伸入水中,那是人们登船、上岸的“微型码头”。

长长的河岸边立着一排护栏,还种着一行绿茵茵的桂花树。

小街深处,一座小石拱桥静静横跨河的两岸。

沿着青色杂石铺的小路进去一百多米,街的右侧,一座红墙碧瓦的深宅大院映入人们的眼帘。修葺一新的朱漆木门透着一丝丝的红润光泽,屋檐下面一左一右吊着两个大红灯笼,门上对称挂着两副巴掌般大小的铜环。两扇木门合上以后,内外各靠一把枪形铁锁拴死。

循着爬满常春藤的墙头望去,小院里面柳枝依依,绿草箐箐,一派明媚春光,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楼横卧其后。小楼为木结构,瓦片覆顶,楼下有三间大小不一的厢房。中间大的那间做了客厅,左侧一间是西厢房,右边一间是东厢房,里面已经改成厨房和卫生间,楼上则是书房和主卧室。

小楼与大门之间是一片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庭院。

走进庭院,只见右边的墙根处,有一小长条的菜地,种着青菜、萝卜和小葱什么的,还有一口砌着水泥围坎的古井。左边是一片用粗细毛竹搭的宽敞凉棚,高约两米,凉棚下面则是一块花圃,一大片的兰花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有文心兰、春兰、惠兰、绿云、莲瓣兰等。除此之外,还有一方木桌以及几把竹椅,旁边还有一张原木躺椅。

花圃靠大门的一头栽着一大簇常春藤,绿茵茵的常春藤不仅爬满了小院围墙,还窜上了那一大片竹架凉棚。因此,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凉棚下面也是一块清凉世界,不仅可以静心赏兰,还可读书看报,闭目小憩。

凉棚这一头的墙角根里,长着一棵高大挺拔的杨柳树,一条红色长绳一头系在粗壮的树干上,另一头钉在西厢房的外墙上,长绳上面晾着几件五颜六色的衣裳。

细细品味,整个庭院很像是一个纵的长方形的四合院,散发着古香古色的悠长韵味……

********

这座宅院属于艾澜家的祖居,几经修缮改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艾澜妈妈家的祖上曾是清代四品进士,毕生努力,最终官居江宁知府。

祖上告老还乡以后,回到故乡苏州扩地置业,专门经营丝绸生意,买卖十分红火。数年以后请了一班能工巧匠,大兴土木,耗时八年建成这一处的私家园林。

因此,这里原来曾是一个拥有大片亭台楼阁、水榭画廊的园林式豪门府第。只是后来家道中落,几代传承下来,历经战火摧残和社会****的冲击,劫掠加上变卖,传到艾澜外公覃声川的手里,就只剩下这一小片的破败宅院,据说面积还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那时,覃声川仍在苏州的东吴大学教书,夫妇俩人一度在此继续居住。

1955年春,女儿覃海玲降临人世。不久,覃声川一家三口搬到东吴大学职工宿舍栖身。

1960年冬,妻子因病去世,那一年,覃海玲只有五岁。

最终,历经时代变迁,这座传统宅院在寂静的荒芜中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十年,成为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国家将这一座宅院修缮一新,办理了相关的法律手续,正式交还给覃声川。

从此,覃声川带着女儿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祖居。

不久,女儿女婿在此喜结良缘。

********

1985年9月27日凌晨,随着一阵清澈响亮的啼哭声,小艾澜呱呱落地了。

父亲艾铭欣喜若狂。

艾铭在苏州第一模范中学初中学部当语文老师,享有国家一级教师的荣誉称号。

他三十一岁结婚,家中三代单传,世居苏州。父母原是**地下党员,曾在上海从事情报搜集工作,为上海的解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父母牺牲以后,年少的他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父亲早年的大学同窗覃声川收留了他,抚养了他,后来又将女儿许配给他,自此真正结为一家。妻子覃海玲在苏州一家大型的国营红旗商店做售货员,属大集体职工编制,夫妻二人生活美满,恩爱有加。

因为平素酷爱花中君子~兰花,所以艾铭希望女儿能像兰花一样,高洁,文雅,拥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的兰花品质,又希望女儿能有水一般的晶莹、柔情和不懈穿石的韧性,未来能干一番波澜壮阔的事业。“艾”“爱”、“澜”“兰”谐音,因此给她取名艾澜。

从此,艾铭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小艾澜就一直在爸爸、妈妈和外公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她一直都居住在这座祖传故居里,直到2003年7月赴美求学为止。

********

艾澜的童年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外公覃声川是一个极具才情的中国传统文人。他20岁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专业,出口成章,挥毫成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谓博学多才之辈。

那时外公已经退休在家。在他的悉心调教下,艾澜三岁就已能够背诵一百多首唐诗宋词,诸如李商隐的《春雨》,王维的《桃源行》,辛弃疾的《青玉案》,李白的《长相思》和柳永的《雨霖铃》等等。

比其他的孩子更胜一筹的是,她还能伊伊呀呀给你简单讲解每一首诗词的大概意思,尽管有的表达不太准确。

之后,她还工于书法、绘画和围棋。数年以后,在本地同一代的孩子中无人能出其右。

到了五岁,她开始跟着外公学吹曲笛了。

那时,在明亮的月光下,小街深处,书香人家,常常传出一曲曲悠扬婉转的笛子旋律,令路过的人们情不自禁驻足墙外,侧耳聆听。人们似乎忘记了周围的现实世界,心灵的思想穿越了历史,回到了清风彻骨的汉唐时代。

艾澜没上过幼儿园。外公自有主张,认为里面大杂烩式的统一灌输属于快餐教育,没有多少真正营养。实际上,外公私塾似的调教是相当成功的,当艾澜七岁上小学的时候,其卓越超群、与众不同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素质令老师们印象深刻,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她今后的人生旅途。

在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上,老师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上课伊始,她问小朋友们都会唱什么歌?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说会唱《摇篮曲》,有的说会唱《两只老虎》,还有的说会唱《阿童木之歌》《小机灵之歌》等等。

大家一番即兴表演之后,老师对那个一声不响坐在角落里,脸上笑的像朵花似的小姑娘产生了浓厚兴趣,用手点了一下:“那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艾澜站了起来,大大方方回答:“老师,我叫艾澜。”

“艾澜,你会唱什么歌?唱给我们听听。”

“老师,我唱一首《东吴歌》吧!”

旁边一个胖胖的小男生好奇的问:“什么是《东吴歌》?”

艾澜回答:“就是东吴大学校歌。”

随后,她朗朗的唱道:

天开图画,地秀山湖,佳胜蔚东吴。

人杰地灵,云兴霞起,黉序创宏图。

中西文艺,并蓄兼输,国运待昭苏。

古今完人,天地正气,更勉以同符。

……

********

艾澜的少年时代是纯洁无暇的,像一块天然雕饰的小家碧玉。然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却又是从那时开始逐渐体验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自然法则谁也无法抗拒。

艾澜十岁那年,七十多岁的外公与世长辞。跟外公感情笃深的她,在西厢房大病一场,迷迷糊糊躺在床上,高烧三十八度,粒米未进,滴水未饮。

父亲心急如焚,妈妈整天守在床边以泪洗面,陪着女儿不吃不喝。

两天以后的一个晚上,小丫头终于睁开了眼睛。

她扫视了一眼屋内,轻声问道:“爸爸,我要外公。”

父亲一时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覃海玲强忍心中的悲伤,哄骗女儿:“外公去乡下了,你的表舅病了,他去看看,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回来。”

艾澜躺在床上,目不转睛看着母亲,不一会儿,两行清泪顺着眼角默默淌下:“外公走了,我知道他去哪儿了,外公以前告诉过我,要我不哭。”

少顷,她又喃喃自语:“爸爸,妈妈,唐朝诗人王建有一首诗,我想念给外公听听,你们说说,外公听得到吗?”

父母点了点头,覃海玲说:“念吧!外公在天上听着呢!”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覃海玲再也忍不住了,一把抱住女儿,放声大哭……

********

一年以后,在寒冷的冬季,不幸接踵而至。

那天上午,在语文课堂上,身形消瘦,体格一直十分硬朗的艾铭竟然突发心肌梗塞,在几十位深爱他的学生面前,忽然用手捂住胸口,无法言语,慢慢扑倒在了他毕生为之呕心沥血的中学讲台上。

学生们吓坏了,惊愕之后一片哭叫。当隔壁教室的罗凤老师闻声赶过来时,艾铭已经没了呼吸,双目微合,再也没有醒来。

艾铭走的突然,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两位亲人相继离世,给了这个家庭巨大冲击。

参加完了丈夫葬礼,覃海玲擦干脸上的泪水,她一一的鞠躬,谢过学校领导和丈夫的同事们,拖着沉重乏力的身体,带着女儿艾澜回到家里。

推开朱漆木门,空荡荡的庭院里,柳叶早已落尽,芳草早已枯萎,空气之中,唯独还飘散着寒兰、墨兰的清香。

花尚在,人已去,人生旅途,试问苍天谁主沉浮?

母女两个不能自己,抱头痛哭。那一年,艾澜刚满11岁。

********

从此,母女俩人相依为命,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和挑战。

妈妈已经没有工作。因为外公病故,爸爸艾铭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异常繁重,家中无人照料,她干脆辞了职,回家做了一名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现在,艾铭突然走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没了,母女俩人自然失去了生活的支撑。父亲那一万多块钱的工伤抚恤金和学校教工们的爱心捐款,母亲一分未动,全部存进银行,打算留给女儿未来之需。

可是,眼下的生活该怎么过呢?

覃海玲曾经试着找过原来工作的红旗国营商店,希望领导鉴于她的家庭变故情况,能够特批复职,重新上岗,但是没有成功。

因此,自艾铭去世后,母女俩的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

复职无门,覃海玲便只能去找临时工做。然而,一个星期四处奔波下来,人,瘦了一圈,腿,肿了一圈,竟然没有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活计。

不是她太挑剔,而是她还要求留有一定的灵活空间照顾女儿,这种两全齐美的职位哪里有啊?这不免让她左右为难。

********

一天晚上,看着耷拉着头,靠在床上愁眉不展的母亲,艾澜轻轻走了过来。

她提了一个小建议:“妈妈,我们家里两层小楼,这么多的房间,我们俩个挤挤,可以出租两、三间吗?”

覃海玲抬起头,看了一眼女儿,心中泛起一阵酸楚。她知道女儿小小的年纪,已经开始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形压力。

她轻轻拉住了女儿的手,无奈的说:“妈妈早就考虑过了,这个不好办哪!我们家的这座楼房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局的叔叔阿姨早就来看过了,说要好好保护,不能损坏,所以不能出租。你还记得外公传下来的那本又黄又旧的图册吗?”

艾澜点头:“嗯,记得,还有一本老的地契,外公一直当宝贝似的藏着,我想看看他都怕我搞破了。”

“是的,那是以前建造这片房子的老图纸,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躲过了无数的天灾**,现在传到我们手里,真不容易!当年这里是一个大花园,有七、八座亭台楼阁,还有荷塘、溪水、小山、果园以及廊桥,图纸上都画着呢!听文物局的叔叔阿姨说,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市里计划投资三千多万将它们重新建起来。”

“这么多钱!”艾澜一吐舌头:“那我们也要搬走吗?”

“不搬,外公和爸爸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和市里谈妥当了,签了法律文书。我们提供原始图纸,国家恢复重建的那些房子归国家所有,这座小院因为处于边角位置,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没有妨碍,还归我们自己居住,但要好好爱惜。”

覃海玲摸了摸女儿的头,爱怜地说:“小澜,放心,去好好学习吧!妈妈明天去找文物局的叔叔阿姨,看能不能每月补贴一点文物保护费给我们,我想这个要求是合理的,估计问题不大。”

覃海玲的估计没错,这个要求是恰当的。

很快,市里做了决定,鉴于覃海玲的特殊情况,决定每月补贴覃家人民币200元整,每年年初一次付清,共2400元。

这也太少了吧?但在那个年代,覃海玲已很知足了。

那天,1997年1月2日,文物局专门派了两位同志登门送款。

覃海玲很激动,哆嗦着手在领款单据上签了字,领了一沓崭新的人民币。这样,面对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她和女儿可以安安心心过了,而且这一笔钱足够维持她们俩人大半年的生活开支。

送走文物局的同志,她跑到附近的圣贤寺里,恭恭敬敬上了一柱大香,感谢覃家祖先当年建了这座园林式的宅院,两百多年以后还能遮风挡雨,惠及他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