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勒兵巡边(1 / 1)

金军攻克中京、天祚帝逃往夹山、耶律淳在燕京称帝,辽国发生的这三件大事,宋朝都已获悉。这几天,宋徽宗正忙着召集王黼、郑居中、蔡攸、李邦彦等大臣在崇政殿里商议对策。

王黼建议继续执行联金灭辽战略,趁此时机出兵北上,收复燕京。蔡攸也赞成,但郑居中和李邦彦反对。两人赞成,两人反对,旗鼓相当,相持不下。正在这时,宋徽宗忽然接到和诜的奏报,说耶律淳派来两个使者,已到达雄州,请示如何处置。

宋徽宗问王黼:“王相公,你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王黼回答说:“陛下,耶律淳称帝,这是篡位之举,我们大宋不能承认,应该将两个使者驱逐出境。”蔡攸、郑居中、李邦彦对此看法一致。

于是,宋徽宗提笔给和诜写了一份手札:天祚帝现在夹山,燕王安得擅立?此乃不义之举,大宋拒绝接受,立即将两个所谓辽使驱逐出境!

面对辽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宋徽宗这几天也在反复思考,是不是该有所作为?在这次会议上,他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他心里认为王黼说的有道理。对收复燕京,他又开始有所心动。

这天,王黼独自来到崇政殿,建议道:“陛下,现在金军在辽国攻势凌厉,所向披靡,恐怕用不了多久西京就会被其占领,收复燕云之事,已经迫在眉睫了。”

“你认为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时机已经成熟,如果再不出手,恐怕燕京也会被金军占领。”

“可是,如果出兵,谁来领兵呢?”

“军事方面,臣以为还是请童太师出来掌控为好。我乃一介文人,对统兵之事不甚了了。纵观朝中大臣,有军事统领之经验者,非童太师莫属,臣建议启用童太师。”

王黼的建议,出乎宋徽宗的意料。他没想到王黼会推荐童贯。他有些不明白,王黼与童贯不是有矛盾吗?

童贯已经致仕,宋徽宗本不想再用童贯。听了王黼一席话,宋徽宗默想了一会儿,觉得满朝文武官员之中,的确也找不出一个能够统帅全军的人物。

王黼建议让童贯复出,其实是王黼向童贯妥协的一个结果。这一点,宋徽宗并不知道,他一直被蒙在鼓里。

童贯致仕后,对王黼积怨很深,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击王黼。童贯对王黼毫不客气,曾当面对王黼说:“山不转水转。老夫虽然已经下台,可宰相大权,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喜欢。蔡太师几次沉浮,你也不是不知。蔡太师再次复相,也不是不可能。”

王黼听了这话以后,连续几天睡不好觉,他害怕丢掉这个宰相职位,失去眼前的富贵生活。他思考了数日,决定向童贯妥协。有天晚上,夜色漆黑,王黼悄悄来到童府,向童贯示好并许诺,一旦有机会,就请童太师复职出山。童贯也笑着答应,不再去运作蔡太师复职之事。

宋徽宗采纳了王黼的建议,第二天便下诏,请童贯出山重掌兵权。

赵良嗣闻讯十分高兴,这天,他来到枢密院,对刚刚恢复职务的童贯说:“良嗣闻听喜讯,特来祝贺,童太师重新出山,看来收复燕京又有希望了。”

“联金灭辽大计,不能半途而废。据说,金军正在向西京挺进,我们一旦行动缓慢了,你说,燕京能不能被女真人抢去?”

“我以为不会的。当年,大金皇帝亲口对我承诺过,即使他把燕京打下来,也会将燕京交还给大宋。我想,他不会不讲信用的。”

童贯点点头:“但愿如此。”

这天,宋徽宗在崇政殿又召开会议,商讨北伐之事。宋徽宗说:“据和诜情报所说,现在燕京人心惶惑,一片混乱,燕山汉民都盼望着回归中原。他以为此时出兵,或可不战而胜,你们以为如何?”

王黼说:“我们应该继续执行联金灭辽的计划,出兵北上,以呼应金军的行动。”

尚书右丞李邦彦与王黼不和,他专门与王黼作对,他说:“联金灭辽的事不是早就中断了吗?现在还提它干什么?”

郑居中说:“出兵北伐的理由是什么?不能出师无名啊。”

童贯说:“陛下,联金灭辽的计划我们并未中断。现在,天祚帝虽然已窜入夹山,耶律淳在燕京称帝也属于篡位,我们可以此为由,出兵北伐,收复燕京。”

是否该出兵北伐?朝臣们又开始争论起来。

浪漫主义的政治火花,本来在宋徽宗心中已经沉寂熄灭,现在又重新点燃,越烧越旺,让他热血沸腾。辽国即将覆亡,大宋何不趁机收复燕云?宋徽宗想来想去都觉得,这是一个千古难寻的好时机,如果自己不及时出手,如果自己错过这个机遇,自己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正在大臣们议论纷纷之时,银台司忽然报来一份紧急奏报。

宋徽宗打开一看,原来是代州(山西代县)知州的奏章,后面还附有一份金人边牒:

近来,本国兵马驰奔白水泊,一战击散契丹皇上的放鹅行帐,天祚帝脱身北逃。本**马已到达山后,诸州县现已平定,兵马已驻守完毕,请大宋代州告诫守边人员,不得趁机引领收留逃去之民,以免为国生事。

宋徽宗令张迪将这份文件送给诸位大臣传阅,童贯看后大吃一惊:“陛下,金军已经跑到山后去了,山后诸州都被其占领了。可惜可惜啊!臣一直主张先取云中,现在晚矣!老臣原来的构想,现在看来全落空了。”

宋徽宗急忙令梁师成拿来地图,铺在龙案上。宋徽宗仔细在地图上寻找着白水泊的位置。梁师成凑上前来,说:“陛下,白水泊就在西京附近,就是这里。”

王黼大声说道:“陛下,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臣以为应该赶快出兵北上,攻取燕京,不然,燕京必然被女真所占,中原故地将不复为我所有。根据情报,金军统帅斜也正率主力向东移动,是不是想趁机攻取燕京?也未可知。”

童贯说:“当年赵良嗣曾与宗翰有约,金军不能入关,但金军是否遵守承诺?这也很难说。”

宋徽宗抬头望了望童贯,说:“现在,燕京正是混乱之际,大军北上压境,说不定,燕京百姓还真会箪食壶浆,夹道相迎。朕决定,由童太师挂帅,大军北上巡边!”

王黼对童贯说:“童太师尽管率军北行,各项军需,某愿尽死力相助!”

1122年(宣和四年)四月十日,宋徽宗颁布诏令:太师、领枢密院事、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童贯,勒兵十万巡边。保静军节度使种师道为都统制,武泰军承宣抚王禀、华州观察使杨可世,为副都统制。

宋徽宗还向燕京官民发布了一道诏书,大意是,燕京管内官吏军民百姓们:幽燕实乃故壤,五代时陷入契丹,今上帝降祸于辽,朕选将出师,复此疆土,拯尔群黎于涂炭,已遣领枢密事童贯领兵百万,已与大金计议,划定封疆,王师霆击雷驱,数路并进,前角后犄,万旅一心,威以济德,孰敢有遏?念王师无战,而天道好生,特此宣告:如能举城自归,望风响应,则市不易肆------

这天上午,宋徽宗轻车简从,微服出城,来到位于东京西南角的青城斋宫端圣园,检阅出师官兵。

接受检阅的八千禁军,都是太尉高俅精心挑选出来的。

宋徽宗登上二楼观礼台,面含微笑,朝台下英姿飒爽的官兵们挥手致意了一番。官兵见皇上亲自来送行,群情激奋,山呼万岁。

宋徽宗下楼来到后院花厅,给童贯设宴饯行。席间,宋徽宗把一张纸递给童贯,说:“这是朕思考多日后形成的御敌三策,望童太师领会朕之用意。”

这三策上策是,燕人能顺从大宋,因此恢复我汉唐旧疆。中策是,耶律淳能纳款称藩。下策是,燕人不愿归顺大宋,耶律淳也不纳款称藩,那么就按兵巡边,全师而还。

童贯看完后收藏起来,拜谢说:“臣一定谨遵圣训,牢记三策于胸。”

“来来来,童太师,朕赐你御酒三杯,祝你马到功成,凯旋而归。”宋徽宗端起酒杯,童贯连忙接过来,连饮三杯,再次拜谢。

童贯临行前,宋徽宗又谆谆嘱咐道:“大军所至,务在安民。不得杀伤官吏百姓,也不得焚毁庐舍,掳掠人畜,犯者并行军令。”

童贯都一一答应。

翌日,王黼悄悄来到崇政殿,对宋徽宗耳语道:“陛下,臣昨夜一夜未眠。臣在想,这次童太师率重兵巡边,其统领将佐以及四路守臣监司,都是他的门下故旧,不得不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