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交战(1 / 1)

杨可世惶惶不安地来到白沟河南岸军中大帐,拜见种师道:“末将无能,损兵折将,败坏大军名誉,惭愧万分,请求处分。”

种师道打量了一下杨可世,只见他形容憔悴,两眼茫然,便安慰道:“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不必过于责己。”

虽然杨可世是童贯提拔起来的,但其为人正直,性格刚烈,作战勇猛,种师道对他也很器重。现在,杨可世兵败,童贯将他交给自己处置,这是什么用意?种师道略一思索就会明白。他想,宣抚司不处置杨可世,我老种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种师道让杨可世留在东路军前军,将功赎罪,杨可世感激万分。

和诜现在兼任东路军副都统,他对杨可世很不满,他一再劝说种师道斩杀杨可世,他说:“将军临阵,不能心慈手软。斩杀杨可世,可以立威,可以号令部将。”

种师道说:“和知州有所不知,杨可世乃童太师的爱将,如何能斩杀?”

和诜不以为然,振振有词地说:“此事与春秋之时,齐国穰苴斩庄贾,何其相似!那庄贾还是齐景公的宠臣呢,穰苴还不是照样斩杀?结果怎样?扬名立威,不战而胜。斩杀杨可世,不仅可以惩戒,而且可以立威,还可以让辽军知道,我大宋朝廷无意于用兵,这也符合皇上圣旨之意,将军为何如此胆小?”

种师道默然不语。让他下令斩杀自己的部将,他真做不到。

和诜见种师道不听其劝,悲观地摇头叹息道:“如此下去,收复燕京,毫无希望啊。”

种师道军中大帐距离白沟河仅有四五里远,这时,有人跑来报告说:“种将军,白沟河北岸似乎有辽**马在活动。”

种师道立即召集众将开会,他重申了一遍童贯的指示:燕地百姓,都是我们皇上的子民,都是咱们汉家兄弟,如果他们能来归顺,咱们就接纳。如果现在不来,他们以后会自动前来归附。我军就要坚壁为备,辽国将来必有内变,切不可过境杀一人。各军务必遵依圣旨,以及宣抚司的诸项规定。

诸将分头行动。杨可世派遣骁将赵明率一部分士兵,将黄榜大旗插在白沟河岸上。此时,辽军也已隔河对垒。

河对岸辽军统领依然是耶律大石,他在兰沟甸击败杨可世后,耶律淳又给他增兵三万,让他率军来到白沟河驻防。

白沟河桥南端已被宋军控制,北端被辽军所控制。赵明令士兵在河桥中间地方竖起数面黄榜大旗,进行招降。黄旗迎风飘扬,猎猎作响。赵明又组织士兵向桥北喊话,让辽军过来投降。忽然,一个辽兵跑了过来,他跑到桥中间,取走一面黄榜旗,回去交给了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站在河岸上,接过黄旗看了看,轻蔑一笑,用力撕碎扔到地上,对众士兵说:“没有什么好说的,有死而已。”话音刚落,辽军弓箭手便开始向宋军射箭。

宋军毫无防备,受伤无数,赵明不敢下令还击。辽军见宋军不还击,便集合队伍,打算向河桥发动冲击。赵明见状,赶紧派人驰马飞报种师道,请求还击。

种师道闻讯,果断下令:“兵刃既接,安能束手就死?辽军若过境就还击,战胜有功。”

和诜急忙阻止:“不可。不可还击,皇上圣旨和童太师的指示,你都忘了?”

杨可世愤愤而言:“不还击就能取得燕京?如果兵不血刃,就能收复燕京,让你坐受其赏,那又何必调动军队,我辈又何故而来?”

“我不和你们多说,我要回雄州向童太师汇报此事。”和诜气得浑身发抖,拂袖而去。

杨可世请示道:“用不用派人把他抓回来?”

种师道摇摇头:“随他去吧。你去河边看看,只要辽军不过界就不用管他。”

杨可世率军来到白沟河畔,分兵一部给赵明,让他守住大桥。忽然,杨可世发现,河北岸,一个辽军军官在摇晃旗帜,一些骑兵往西而去。杨可世对部将说:“这河流上游必有可涉河渡过之处,必须分兵去抗击他们。”

恰好此时,种师道又遣老将赵德率军前来增援,杨可世便大声呼叫说:“赵将军,你赶快往西去。西边有辽军可能渡河。”

赵德还没来得及率军前去,辽军已经渡河过来了,他们人数虽不多,但气势汹汹,驰马沿着河岸呼啸而来。赵德见状,急忙率军后撤避之。

杨可世大声呼骂道:“老匹夫,安得逃跑?你何以报答国恩!”

杨可世随即离开河桥,亲往迎击西来之敌。

辽军趁机冲过白沟河桥,与西来之辽军分左右两翼,将宋军包围。

赵明胳膊中箭,所部已溃败后撤。

杨可世身中蒺藜箭,血流满军靴,他怒发裂眦,咬碎了口中两颗牙齿。他骑着马,一人一枪,东突西奔,杀死杀伤数十辽兵。

这时,多亏种师道亲率大军及时赶来,将辽军驱逐到白沟河北岸。

这天夜里,耶律大石站在河北岸观察动静,他打算夜渡白沟河,奇袭宋军营地。可他几次来到河边,都听到南岸鼓声不断,他怀疑宋军有备,未敢轻举妄动。

天亮后,种师道来到河岸观察敌情,但见河面上水雾蒙蒙,对岸辽军一派寂静。种师道要求诸将,坚守壁垒,严加防范,密切观察,随时迎战。

耶律大石见宋军戒备森严,也不敢贸然过河作战,两军遂成对垒之势。

辛兴宗率领的西路军,已按计划开进范村一带。

范村村东有一座孤山,山不甚高,林深树密,杂草丛生。四军大王北枢密院使萧干带着几个亲兵,悄悄登上山,站在随身携带的一个折叠床上,观察宋军动静。

不一会儿,两千辽军骑兵,从三面围攻范村。

宋军遭到突然攻击,措手不及,一片混乱。刘光远,赵诩等将领,率各自队伍仓皇接战。辽军全是骑兵精锐,攻势凶猛。宋军是步骑兵混合编队,步兵一触即溃,溃不成军。

辽军将宋军一部包围于孤山之下,危急时刻,辛兴宗率领众将和数万大军,赶来范村救援。萧干见宋军兵力雄厚,潮水一般涌来,不敢恋战,下令撤退。眨眼之间,辽军便逃得无影无踪。

望着满地死伤的士兵,丢弃的盔甲和各种器械,辛兴宗感到很诧异。辛兴宗原来只是一名地方厢军将领,以擒获方腊而一举成名。他这是第一次与辽军作战,他发现辽军竟然全是骑兵,威猛强悍,来去迅疾,幸亏人数不多,如果成群结队而来,要想用步兵的刀剑矛盾和弓弩去战胜他们,恐怕很难。

和诜来到雄州宣抚司,向童贯建议撤军:“童太师,大军初来之时,南北彼此都无战意,只因为杨可世擅自过界讨杀,一致兵结不解,现今应该主动撤兵,以示和解。”

童贯已秘密向朝廷奏报,要求处分和诜,理由是和诜提供的情报不实,致使杨可世兵败兰沟甸。童贯将杨可世兵败的责任推到和诜身上,可和诜对此一点不知。

童贯召集宣抚司幕府官僚们开会商讨和诜的建议,大家都同意撤军,于是,童贯令种师道率东路军退回雄州,辛兴宗率西路军退回广信军。

种师道接到命令后,回信拒绝撤兵,他在信中说:“现在,我军已与辽军沿河形成对垒,两军对垒之时,兵可进不可退。我若退兵,等于自示以弱,辽军近在咫尺,退必遭其掩袭。”

童贯看罢来信,大为生气,种师道竟敢抗命?他派刘韐去白沟河再次传达撤军命令。

刘韐来到白沟河对种师道说:“种老,童太师已经上书朝廷,认为契丹军力犹在,招降不成,强攻不得,命令东西两路大军退回驻地,以候圣旨。”

“刘参谋,今大军无功而返,士气沮丧,若辽军骑兵从背后袭击,如何?”种师道很担心地说。

“可先将辎重于夜间秘密运走,用精锐兵马殿后。”刘韐建议道。

种师道无奈,只好遵命。六月三日黎明,东路军悄悄开拔后撤。天亮后,河北岸辽军发现宋军拔营而退,立即报告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骑马来到河岸,往南眺望,见宋军主力果然撤走,只留下少量兵马守关。他立即派人去范村向萧干报告,同时令轻骑兵马上集结,过河追击。

白沟河距离雄州仅三十里路,宋军先头部队接近雄州时,辽军轻骑兵便追赶了上来。两军相接,鏖战激烈。宋军步兵抵挡不住辽军骑兵的冲击,很快便溃散大乱,纷纷逃向雄州城。

童贯站在城楼观战,他担心宋军进城引入辽兵,遂下令关闭城门。

杨可世和杨惟中率军与辽兵战于城下,一群群宋兵跑到城门边,大呼开门,但城门紧闭。宋军见状,只好往莫州和保州方向撤退。

童贯见城外战况激烈,便派辛企宗和辛永宗带领胜捷军出城支援。胜捷军是童贯的亲兵,是他从西北招募的一支队伍,这些人性情凶悍,打起仗来不怕死。

忽然天气大变,风雨交加,天地昏黑,十米之外,视物不清。午后,天空又突降冰雹,如拳头般大小,宋军和辽军都被冰雹砸得哇哇直叫,四处乱跑。

萧干也率轻骑兵赶来了,辽军纵马驰骋,来回冲杀。宋军各部之间的指挥系统已被打乱,各自为战,弃掷的兵器,遍布郊野。

种师道也差点被辽兵砍伤,幸亏有王禀将军在身旁保护,才安全撤退到雄州城南一片密林之中。

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有众多水塘和湖泊,那上面漂浮着无数尸体。在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也有死尸相互枕籍不可胜计。

傍晚时分,大雨骤停。辛兴宗率西路军主力骑兵赶来增援,萧干和耶律大石撤回到白沟河北岸。

童贯派人出城,找到种师道和辛兴宗,令他们在城外扎营结寨,收拢队伍,原地待命。

雨虽然停了,但天空依然灰暗无光,地上到处是积水,到处是泥泞。种师道站在一棵大树下,凝望着漆黑的夜空,心情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