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黑云(1 / 1)

赵良嗣的信件很快就转送到了李处温手上。李处温将信件反复看了数遍,心里感慨万千。他没想到马植已到达雄州,他觉得,现在劝降耶律淳根本不太可能,因为四军大王萧干和前军都统耶律大石等,都坚决要求决战到底,都抱着必死之信念。汉臣之中,像左企弓等人也明确表态,宁肯降金,也坚决不降宋。他们对大宋一肚子气愤,认为大宋出尔反尔,不诚信,耍心眼,靠不住。

李处温现在最着急的是自己手中没有军队,没有军队就没有力量,就底气不足。辽军现在分成了好几块,一块掌握在萧干手里,驻扎在范村一带。一块掌握在耶律大石手里,驻扎在新城与白沟河一带。一块掌握在郭药师手里,驻扎在涿州一带。保卫燕京的军队本来掌握在天锡帝耶律淳手里,但现在天锡帝生病卧床,实际掌握在萧德妃手里。

李处温想,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可是,军队的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好处是,李处温现在手中有一笔钱,大约有七万贯,这是耶律淳交给他,让他招兵买马用来抵御女真的。他想正好可以用这笔钱,来建立一支自己的队伍。

李处温让儿子李奭马上给赵良嗣写一封回信,好让赵履仁捎回去。李奭在回信中说:

自曩昔一别,时绝音秏,耳可得闻,目不得见。至于宴饮谈笑,每思而念之。是时,奭与待制尝数言灭虏为誓。近岁之间,内外相凌,盗贼竞起,虽分五路,已陷四京,虽有幽燕,孤危将亡,甚于累卵,无计解其纷难也,盖历数之将尽矣。相公自入枢廷,顿变白首,夙夜不遑,怀履薄临深之惧,东虏近日,复有深入,虑遭族诛之难,不思往日之非,惟念今日之咎。愚闻缜密然后事济,兵以诡道制胜。大宋未有所行,先形于外,若议行师,深宜密速,愿救燕乡无告之民。新君成立,全是相公与北枢萧公以及李处能等同立。今新君卧病,燕京纷乱,人心惶惶。萧干与耶律大石以及萧德妃手握重兵,杀气浓重。亦有不少同志意欲南归,奭将与之共议。相公亦深思远虑,择机而动。事关重大,不得不机密而行。奭夜不能寐,雄州虽近在咫尺,却不能立刻相唔,殷殷之意,以待来日畅叙。

这天,赵履仁以购货为名,悄悄来到雄州,将李奭的回信送达雄州知州府衙,交给贾茂。贾茂又迅速转交给童贯。童贯、蔡攸和赵良嗣,很快就将李奭的回信传看完毕。

童贯说:“赵待制,你马上起草一份奏章,说明一下此事来历,并将来往书信一同上报朝廷,让皇上知道,以免造成误解。”

赵良嗣说:“好,我马上就写。童太师,两路大军是不是也要做好准备?一旦燕京那边时机成熟,就可向燕京进发。”

蔡攸抢着说:“那是当然。只是种师道致仕了,谁来担任都统制呢?”蔡攸这是第一次上前线,对于军中将领他基本都不熟悉。

“你是大学士,又是节度使,还是宣抚副使,你来担任都统制怎么样?”童贯这话说得很认真。

蔡攸吓了一跳,连忙说:“童太师真会开玩笑呀,我手无缚鸡之力,哪有此等本事?要不,派人去终南山,把老种请回来?”

“去请,他也未必能回来。”赵良嗣话已出嘴立刻后悔。因为他看到一提种师道,童贯的脸色便晴转多云,逐渐阴郁起来。

童贯说:“不知皇上对我们联络李处温之事怎样评价,如果皇上同意这个计划,那么就会任命都统制的,不需要我们操心。”

宋徽宗看了赵良嗣的奏章,对于他们联络李处温进行里应外合的计划,很是赞赏,他对王黼说:“如此来看,收复燕京还是大有希望的。”

王黼看完赵良嗣的奏章和李奭的回信后,说:“陛下,李处温是一介文人,单靠他做内应,而内部没有军队响应的话,要成功恐怕没那么容易。”

“你没看到李奭信中说,有不少同志吗?”

“臣已经注意了,陛下,燕京汉人的话,有时也不可全信。他们被契丹人统治了近二百年,已沾染了不少夷人习气。”

宋徽宗对王黼所说的话并没认真入耳。他脑子里正在盘算另外一个问题。

“燕京收复之后,一定要设立宣抚司,一定要从京师派出宣抚使。王相公,你认为谁能去燕京挑起这付重担?”

宋徽宗觉得自己应该要考虑的更深远一些,以免到时候显得被动。

王黼一听这话有些惊讶,皇上想得可真远啊,收复燕京八字还没有一撇,竟然开始谋划谁来治理燕京了。王黼心里虽然这样想,但嘴里他不可能这样说。

“陛下,臣觉得王师中可以担此重任。”

王黼的提议很合宋徽宗心意,宋徽宗也觉得王安中应该是最合适之人选。

王师中这年四十七岁,是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此时担任尚书左丞。王师中对出兵北伐收复燕京,态度明确,早在前年春天,就表示支持。

那年春天,宋徽宗在禁中设曲宴招待各位宰执大臣。酒酣之时,宋徽宗忽然想测验一下他们对收复燕京的态度,于是,拿出一张纸片,让同意出兵北上的大臣,在纸片上签名。结果,除了童贯、王黼外,只有王安中签名。

王安中明确表态说:“王某生长在北方,早就听说燕人思归汉家之情很急切,今若举事,定可大快人心,马到成功,王某愿意签名。”

其余大臣都默然不语,也不签名。当时,蔡京也在现场,他也拒绝签名,他说:“陛下,此事非同小可,容臣仔细考虑后,再面奏。”

但王师中的办事能力到底如何?对此,宋徽宗没有完全把握。宋徽宗知道,燕京一旦收复,政务将很繁重,作为宣抚使,作为边防重臣,没有干练之才能,没有果断之魄力,是不能胜任的。

宋徽宗把赵良嗣的奏章和李奭的回信,又翻看了一遍,心里忽然产生了怀疑,燕京能这么容易收复吗?这个疑问在宋徽宗脑海里,像朵黑云一样飘来飘去,驱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