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上)章 辽东端倪(1 / 1)

我的大明朝 逸云风 2275 字 2014-12-22

孙承宗告诉我这是徐光启留给我的信,他已辞官南下了。信中说,他按照我的指示去往澳门寻找马铃薯,研究西方火炮技术,并约定两年内回来。

看完徐光启的信,我心中怅然,两年的时光,虽然不长,但对这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已是刻不容缓了。

徐光启走后,我心中的一块大石落了地。此时的徐光启只不过是六品的翰林院检讨,芝麻粒的小官、还是闲置,他的离任没人在意,走的时候只有轻装素裹,一辆简陋的马车而已,没有人送行,也没有人饯别,走的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无息。没人明白,也没人懂得,徐光启的这次南下将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同当年玄奘西天取经一样,路途坎坷,不屑世人,但壮举和成就将彪炳史册。

为了培养徐光启的学生,我把这些他们进一步细分,并亲自编写教材,形成数学系、地理系、科学系三大类,在数学上引入了阿拉伯数字,方便了数学运算,其主要内容有数学的基本运算、方程、三角函数、概率、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首次编写物理学,这在大明是新兴学科了,但内容较为简单,主要为经典力学、运动学;在地理方面概述了中国地理和海洋知识;化学方面主要介绍了物质和一些化学反应常识。总体上这些教材大都在初中水平。我虽然是大学生,但数理化学知识只对高中以下轻车熟路,也只能编到这个水平,不过在这个时代,这些已经是十分先进的学科了,要知道,此时的西方才刚刚进入文艺复兴阶段,还没有这些知识理论。至于在天文、生物、分子等更深的知识,我还有许多没有整明白的,就不往教材上编纂了,这些在这个时代还是处于“神话”般的境界,比较复杂,还是留给后人研究去吧!

我让孙承宗帮助我整理这些,孙承宗在整理这些资料时如同看天书般眼花缭乱,在细读起来感到是那么的不可思议,他从来都没有想到世界会有这般的神奇和内涵,会有这样科学系统的理论和知识,更震惊于我是如何懂得这些,要知道,在我六岁时就作为我的师傅,他可是从来都没有见过我触及这些,心中的疑惑及对我的神秘更是增添了许多。

整理出原本之后,我将这些书籍带到京师学堂,让学生们一一抄写原本作为他们的课本学习。我在深宫中不能天天到京师学堂,那里的事物都交给孙承宗去打理,我隔三差五的去一次,每次去都给他们解答疑问,充当一次讲师,也鼓励他们自己搞研究。我还不断的招收一些新学员,原本不大的四合院,随着生源的增多,已逐渐容不下了,不得不将学生们分上下午轮流上课。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原本十几人的学生发展到近百人,而且其中不乏佼佼者,有宋应星、茅元仪、李之藻、潘文远、赵忠南等,其他人也都学有所成,看到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收到成果,我不禁沾沾自喜,要知道,这近百人将是我大明科学的储备。

在军事上,我以这贴身的九名侍卫位骨干,将明代的军事训练和当代的军事训练相结合编排,制定详细的军事科目。这九人不愧是锦衣卫出身,大明军队的精锐,他们很快就熟练的掌握了这些军事科目,每天的队列、五公里越野、骑马、射箭、军事理论学习等,逐渐适应了新的训练生活,看到他们一个个精神十足的劲儿,活脱脱的像现代军人,服从!执行!军纪严明!

看到这些点点之星,我感慨万千,将来能否燎亮中原,就看我以后的人生了。

乾清宫中,万历皇帝凝重的看着一本奏表,心中感到了一点不安,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

“爱卿,你看这应如何处理?”万历皇帝深邃的目光看向首辅方从哲。

“陛下,朝鲜之战持久,费银八百余万两,西部三省多地灾害频仍,亟待赈济,南方暴民四起,需拨款平定,如今已不适再动刀兵!”方从哲俯首回答道。

“哼!一个小小蛮夷之人,竟能称汗建国,难道任由他做大,成为我大明心腹之患不成!”万历皇帝愤愤的将手中的奏表仍在地上。

“陛下,”方从哲回禀道:“此事需从长计议,努尔哈赤没有反我大明,仍视我大明为宗主,他既然向我称臣,上表纳贡,我们何不顺水推舟以抚边陲,否则必是刀兵相见,辽东一乱,后果不堪设想!”

“哼!那也不能由他做大,否则辽东将来不可收拾!”万历皇帝话锋一转,“爱卿,你身为首辅,可有良策?”

“陛下,”方从哲顿了顿,“我们对北方瓦剌、林丹汗等都是互相牵制,我们不妨对辽东的努尔哈赤也牵制。”

“噢,说来听听。”万历皇帝阴沉的脸有了一丝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