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民国风物之北平肆(1 / 1)

钱明接着逗王岳,问:“那你说说,这事难办在哪里?”

王岳双手一反抄,站在那儿摇头晃脑、老气横秋的给背上了:“北大老,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

江明问:“哎呀,还蛮押韵的!怎么个说道啊这是?没听懂。”

王岳还真能解释:“北大老,是说在北大上学的人年龄偏大,很多是结了婚的;师大穷,是因为上师大的学生基本上是寒门子弟,因为师大不要学费,所以是师大穷;清华燕京可通融,就是说上清华和燕京的是不错的择偶对象,家世比较好,学校也好,可以考虑。既然你们是我姐同学,那当然也是北师大的学生,那家里必定也不宽裕吧?我为吃点零食,就把我姐往火坑里推,也不太对不起我姐了吧?”

孙治勇恍然大悟:“你小子,年纪轻轻的,嫌贫爱富!”

王岳辩道:“我姐虽然对我不太好,可她不仁我不能不义啊!你说是不是?”

几人被王岳这小子逗得差点乐断了气,周祺还是要维护小舅子的,说道:“好了好了,他们逗你呢,吃吧,没事!”

几人又逗了王岳一会儿,王小莹就回来了,跟他们简要的把情况一说,几人反而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立即同意马上去看房子。考虑到钱明的枪伤太过扎眼,于是留下孙治勇看着钱明、背包和步枪,剩下的周祺和江明就随着王小莹去看房子。

北平的胡同基本是以东西为走向,四合院则是排列分布在胡同两侧的,北京四合院大小、规模都有差异,但每个四合院都是由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房屋组成的一个庭院,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习惯上有一个院落的叫做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依此类推。这次王小莹带着周祺和江明来看的这座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二进四合院。

那要卖房子的中年妇女也姓王,她和王小莹两人,一人存心想做成这笔生意等钱急用,一人心存同情也有心促成这笔交易,言语上一来二去,居然攀上了一个本家关系。周祺和江明穿越过来这几天,也可谓经过了生死考验,本就是读了十多年书的人(小学、初中、高中、大一共十三年),虽然现代社会二十出头还算是个大孩子,但是穿越过来之后没有父母依靠,慢慢有了些城府,在面对北平买房这样的大事面前,脸面上颇能沉得住气,没露出分毫真实想法。

北平这时节的颜色是朴素的,四合院也多以灰色的墙砖为材料,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其实北平四合院也是颇有讲究的。只不过这时江明和周祺心底里波动很大,并且对于那王家妇人介绍的什么东西跨院、内宅、外宅、厢房、堂屋、后罩房等名词基本无感,一则不敢多问、不便多问,怕露馅,二则作为现代人对这些看上去繁琐的分类也觉得没意义——都是房子,买来了之后,还不是想怎么住就怎么住,爱住厢房住厢房,爱住正房住正房?现代人不兴纠结这个。

看完了一进的几间房,周祺和江明都觉得这房子的确是有些旧,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破败了。那王家妇人也微微的有些看出来——实际上之前看过房子的每个人都对前院的房子极不满意,这第一印象差了之后,这房子就不太好卖。于是她慌忙说道:“这前院的房子本来就是给家里下人住,或是招待客人用的,自家父老迈之后,这前院就很少打理,有些不太成样子。您二位随我去内里看去,内院还行。”说罢,王家妇人打前带路,经过一排抄手游廊,轻轻的推开一扇院门。

周祺和江明这时心里已经有些小失望,北平城内置业买房的兴奋之情早已消退大半,甚至已经做好拒绝的准备。这时也就无可无不可的信步随那妇人跨进门去,进到两进的内里院子。

两株满枝满丫开满了花朵的海棠就这么突兀的映入了毫无心理准备的周祺和江明的眼帘,这让他们措手不及,震撼非常。刚穿越时,面对的是朔风扑面的燕山,灰头土脸的打了一大仗,刚进北平城,面对的也是灰色的城墙、土灰的路面,街道两旁建筑的颜色也多朴素,这两株艳丽的海棠却不理这些,在初春的斜阳下开得分外的肆意和柔美,一下子让这北平城里平凡无奇的小小四合院充满了盎然的生机!

周祺和江明则各自想起了远在那个世界的故乡——这个时节的家乡,也是新绿满城、春花浪漫了吧?两人不禁看得呆了。

那王家妇人正待分说这院子的长处,回头看到周祺和江明呆滞的表情,也生生的打住,顺着他俩的目光看去,眼中也不禁泪光隐现,仿佛回忆起自己的少女时代在这里徜徉嬉戏的时光。

王小莹也叹道:“真美呀!”欣喜的走上前去,凑到一支海棠前细细观赏。周祺从门边望过去,只觉得王小莹被花这么一映衬,比之前的知性灵动又多了一份妩媚娇艳,更是不觉有些意醉,迟迟说不出话来。

江明不一会就回过神来,四周打量,注意到这院子里居然还有口水井,这让他有些意外,于是他拍了拍周祺的肩膀,示意他醒醒吧,一起去看看。那王家妇人也紧跟着过来,开口介绍道:“您真是有眼力介儿,我家这口井,可是附近小有名气的甜水井呢!我老父亲在世时,胡同的邻居们还时不时的来讨水喝呢!我打上来一点儿您尝尝?”

说罢,还真用轱辘摇了点水上来,周祺和江明尝了一口,别说,还真是清洌微甜,他们在后世都学过,知道这是因为这井水中含有矿物质的缘故。

王小莹也尝了一口,赞道:“真甜!比咱家附近那口井打上来的水好喝多了!”

江明奇道:“这井里打上来的水,味道还不一样?”按他的常识,不都是同一地区的地下水么,有什么不一样的?

王小莹回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北平的井很多,但是口味分好些种,像我家附近的那口井离这可近着呢,打上来的井水可是带点苦涩味儿,还有的井水没什么味道。象这井水是甜的,可难得呢,北平夏天街上都有卖甜井水消暑的呢!”

这对于一个习惯于喝散发着氯水味的自来水的现代人来说,可真是闻所未闻的偌大好处。

周祺和江明来自后世,在他们的印象中,建筑是容易修建的,但是自然的东西,比如树和井水,相反是很难得的,这与当时的人们观点可不同。于是,周祺和江明的心理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现在是看什么什么顺眼。两人又草草看了看后院的房间,不错,居然有还四间的状态是不错的,另外还很有些日常家具附送,两人非常满意,躲在边上一合计,决定马上买。

周祺和江明走到王家妇女人跟前,说道:“王姐,我们决定买您的宅子,您之前说的价是1400块大洋,是吧?”

王家妇人欣喜道:“那可真是谢谢您们了,这下我先生可有救了!对,两进宅子也不跟你们多要,1400块大洋。”说罢,她看了王小莹一眼,又转头问周祺:“买卖宅子,除了我们买卖双方到场以外,还得亲友作见证,这位姑娘是您们的…?”

周祺回答道:“哦。是同学。”

王小莹听他们说到这里,也走过来说:“王大姐,您是说作见证的事情吧,没问题的,我可以作证。”

因此在拉上钱明和孙智勇之后,一行人就跟着王家妇人去办理房屋买卖手续。

————————华丽的分割线————————

与现代不同,南京政府期间,房屋的买卖却是在法院办理的。具体办理房屋买卖手续的是一名颇有架子的、清瘦的老先生。此时虽然临近下班的时间,但这位老先生仍然在用毛笔一板一眼的填写一张“断卖契单”,填完后交予双方验看。王家妇人出自书香门第,也是识字的,当下接过验看,并无异议,随后她又交予周祺等人验看。周祺等人一瞧,得,全是繁体字,四人连蒙带猜的假装看完,又请王小莹把了一道关,这才放心。

然后双方具名签字时,周祺等人犯了难。虽然各人的名字用繁体字怎么写他们并不知道,但好在契单上那位老先生之前按流程,都有问清并写明,下方照着写就是。但是,毛笔字他们可不会,如果能随意写大写小倒还能凑合,但那契单纸张就那么大,老先生偏偏毛笔字又写得极小,写这么小的毛笔字,臣妾做不到啊!

因此,周祺提着毛笔,盯着那契单横竖下不了笔,这可不是现代,字没写好甚至写错都没关系,打印机再拉出一张合同,也只几秒钟的事情,刚才那位老先生可是写好大一会才写完呢!末了,周祺也只能投降,低声下气的问道:“老先生,您这有钢笔吗?”

那老先生隔着眼镜片来回盯着周祺等四人看了好一会,神情愈发的冷淡,但最终还是从隔壁找来一支钢笔,重重拍在桌上,想来这位老先生对于钢笔这件事物大抵是不赞同的。

周祺等人松了一口气,拿起钢笔写上了自己的大名,然后收了各种单据N张,总算是完成了这笔交易。

感谢清末民初北平这一段动荡岁月使得原本周密的保甲户籍制度发生了很大的松动和变革,感谢这个时代还没有互联网信息化这一类高科技可以核查身份,总之,周祺等四人凭借一脸如假包换的书生气,外加有王小莹这位如假包换的、有根脚的、地道的北平人作保,四位穿越者在穿越过来的第四天,就在曾经的故都北平买下一套二进共12间瓦房的四合院!

周祺和江明一人拎起一只背包,问王家妇人道:“您看您是就要现大洋,还是先找一个银行存起来?”要说使用金属货币,虽然保值、磨损小,但是就是太重了——一块大洋就有27克左右,2000块大洋就是100斤重,幸亏出门就雇了洋车,不然还不得把几人给累死?一心想在王小莹面前表现的周祺还为此多付了脚力钱。

王家妇人满怀歉意的回答道:“我一个妇道人家带不了这么多现大洋,能劳烦您们几位陪我去银行存钱吗?”

众人自无不可之理。接下来去银行,几人又开了一回眼界,这个时代的存单和后世的可不一样。

最后,王小莹又陪几人在阜城门的煤市上买了一些北平过夜急需的煤球和棉被,又帮着几人张罗布置打扫,还教他们怎样烧炕取暖,这可不是好玩的,那个年代不会烧坑的人有两种下场:一种不用说,是冻死。另一种,就是中煤气,毒死,可不是说笑的!王小莹直忙到天黑才回家。

这些活男人做起来是没有味道的,有个女人手脚麻利的在屋里忙前忙后帮你做这些,让你很容易就能找到家的感觉,穿越而来如浮萍的几人感动得不行,尤其是周祺,更是把这份情意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