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保密条例,舅舅对706所的描述很少,不过就是寥寥几句话,李东已很是向往,电视中经常能看到机器人、人工生命等等,舅舅他们就是在研究那些神奇的东西啊。
事实上,李东很久以后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憧憬是有偏误的,706所研究的东西更偏向于自动化武器控制方面,更立足于现实科技基础上的实用拓展,而不是电视电影里面有些科幻化的智能生命研究。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偏误,使李东的理想有了偏差,从而走向了另一条发展之路。
未来暂时按下不表,在舅舅的指引下,李东开始实际操作,逐步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祖宗说的没错,只是好像没有考虑工匠的经济承受能力。
李东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钱,这些钱本来是妈妈给他买早餐用的,李东省吃俭用,硬是攒下了一百多块钱。
他先用一些钱从街道口李伯伯开的废品收购站,买了一把电烙铁,一把钳子,两把钳子,三包焊锡,几团电线,几节不同型号废电池,又从东市建材市场买了十几层面包板,路过五金商店时又买了一些塑料板,铁片,改锥,还有一把锤子。
数一数钱,李东沮丧地发现已经所剩无几,但是这些连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配全。
想要做电工实验,最起码还需要一具万用表,一架示波器,乃至电阻,电容,电感、空白电路板等零配件,涉及到零件加工,还需要游标卡尺,千分尺,直角尺等精密工具。
更高一等的,当然还有舵机、传感器、电动机、驱动装置等,那是此时的李东想也不敢想的。
正当小李东泄气时,舅舅再次为他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其实从寄出那封信始,舅舅这个老科研已经考虑到一些工具的置办投入,不是李东这个孩子能够承受的,写信的第二天他就专门出去为李东购买了一整套基础工具,但并没有在信中说明,也没有及时寄出工具。
多年从事研究工作,舅舅很清楚一个道理,科研人员经常是要在一个基础配备并不完善的环境中从事研究工作,科研不是享受,而是不屈不挠地坚持,那么如何在一个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就很考验科研人员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
所以,他想要提前为李东敲个警钟,让他有这方面的认识。
舅舅一片苦心,李东确实煎熬了几天,但是他的热情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相反,苦思冥想后,李东想出了曲线救国的办法。
李东首先去找了李伯伯,提出帮他整理废品,每个周末都来帮忙,目的是希望得到一些诸如电器等废旧物资的使用权。
李伯伯笑呵呵答应了,他倒不缺一个小劳力,只是为李东学习的诚心打动,愿意帮他这个忙。
随后,李东又找到学校物理室的教研主任孙老师,希望通过为物理实验室免费打扫的途径,借用实验室的几件工具。
结果,孙老师拒绝了,学校没有这样的先例,再说各班每周都有一节实验课,足够学生满足好奇心,让李东课外借走工具,万一损坏谁负责?
李东没有气馁,他又想到自己每周有两节体育课,其中周二下午的那节体育课,正好对应另一个班的物理实验课,而学生们上实验课时,很少有认真做实验的,自己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混入实验室,使用其中的工具。
接下来的一周,李东就充分利用自己班的实验课和周二下午的那节体育课,做了一些无法在家中实现的测量、测试工作。在周二下午那节课时,他第一次混入别班的实验室,他的脸从头红到尾,根本不敢看周围同学奇怪的眼神,但无论如何,还是硬着头皮圆满完成了原订计划。
只是很多年后,李东都无法忘记那种火辣辣的羞惭感觉。
坚持了两周,舅舅的工具包终于寄了过来,当李东打开邮包时,感动的泪水瞬时喷涌而出。
后来写信时,李东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舅舅讲述了自己的偷课行为,舅舅听了也很感动,如果换做是别的孩子,这点事情可能不算什么,但是李东不一样,他既自卑又自尊,让他能舍下面子求助别人,并且不顾旁人的议论,鼓足勇气进入别班的实验场所,只为了借用几件工具,太难为他了。
感动之余,舅舅决定给小李东一项更大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