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播放朱棣谋逆全程
好一个奉天靖难,朱元璋睁大眼睛看着朱棣,这就是他的好儿子啊。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谋逆造反!
殿内侍立的太监们早已跪伏在地,连呼吸都屏住了。已经到了暮年的朱元璋很久没有那么大的情绪起伏了,他一把揪住朱棣的衣领:“你敢造你侄子的反?敢不敢造咱的反!”两句话犹如惊雷落地,殿内几乎落针可闻。他们都知道老爷子在气什么,气的是礼法正统,就像大唐,玄武门之变开了一个先例,武力夺位成为皇位继承的一种选项。此后唐朝多次发生类似政变,皇位更迭常伴随血腥斗争。
这一次藩王造反成功,难免以后没有效法之人,长久以往,大明还有安稳吗?
朱元璋死死攥着朱棣的衣领,手背上青筋暴起。这位年迈的帝王眼中怒火滔天,却又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痛楚。
打天下难,坐稳这天下更难。
骂名不好背,反贼的名声在文人笔下一背就是一辈子。叔侄相残, 伤的还是他这个大家长的心。对于朱元璋的动作,朱棣没有挣扎,只是抬起眼,直视着父亲。他的眼神里没有畏惧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决绝。
“父皇,儿臣纵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造您的反!"朱棣忽然笑了,声音低沉沙哑。
“若不是侄儿执意削藩,湘王自焚、周王被废,儿臣若不起兵,恐步他们后尘!造反不过是为了自救!”
在朱棣印象中,侄子朱允坟性格温和,和大哥很像,没想到表面温和的侄子下手那么狠,原本因为顾及着和大哥的情份还有史书的骂名而内疚。现在,知道了朱允坟做法的朱棣心里一丝内疚也无。他这是被逼的。
朱元璋瞳孔一缩,手指猛地收紧,几乎要掐进朱棣的皮肉里。殿内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仿佛凝固。
朱元璋的胸口剧烈起伏,他盯着朱棣的脸,恍惚间像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一-同样的不甘,同样的狠厉,同样的……不肯认命。良久,他缓缓松开手,嗓音嘶哑:“滚回你的北平。”反常。
很反常。
朱椟抬眼看着父皇,为什么他杀了几个宫人就被毒死,而朱棣造反,父皇竞然轻轻放下了。
要知道这可是谋逆?!
《大明律》中的十恶之首,罪犯亲属无论知情与否皆处死,凌迟、剥皮实草都要来一遍。
这么重的罪,父皇竞然只是让老四滚回北平,滚回北平老四还是燕王,这是什么惩罚?
一点力度都没有。
即使是没有处罚力度的处罚。
朱棣也没有遵旨领命,他不滚仍旧跪得笔直:“父皇,儿臣不是要夺位,儿臣是要活命。”
他看出来朱元璋的愤怒已经渐渐平息,没有一个皇帝会放过一个出色的继承人,朱元璋也不例外。
这个儿子身上流着他和发妻的血,性格又最像他。这么优秀的继承人,连朱元璋下定的决心都会忍不住动摇。悠扬的女声继续说道:【打出奉天靖难的旗号后,大战在即,朱棣对将士们说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照鉴予心。将士们听了这番话后深受感动。】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中,只听得见朱元璋粗重的喘息声。“好……好得很!“朱元璋突然发出一声冷笑,“你倒是把《祖训》读得透彻!”
灵堂内众人都不是傻子,谁还听不出来朱棣的小九九,不就是给造反找个遮羞布吗?有了这个遮羞布朱棣这个反贼瞬间变得伟光正了。人家没有造反啊^_^人家只是听爸爸的话啦。朱桃都被恶出了鸡皮疙瘩;“合着只有你一人是嫡子、孝子?“他是第二子,大哥死后,论嫡论长都该是他。
怎么风头都被朱棣抢走了?
他呢?
灵堂内大部分人的结局都已经讲过,就是朱棣还没听见他的名字,在大明他可是很重要的人啊!
说什么来什么,只听见:
【这个时候有人就会问了,朱棣打出嫡子名头起兵没有其他嫡子响应或反对?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和马皇后共有五位嫡子,太子朱标早于朱元璋病逝,秦王朱椟1395年因暴虐被宫人毒杀,早于靖难之役。晋王朱榈1398年病逝,于朱元璋同一年去世。周王朱桶在建文帝削藩时首个被废为庶人,朱棣称帝后恢复其爵位。有实力造反的嫡子只有朱棣。】毒杀?
被宫人?被那群卑贱的人毒杀?
阿啊啊啊!他要杀了这群下贱的牲口!
朱桃现在只想那些宫人是谁,他要把他碎尸万段,株九族,剥皮实草。“来人,给我…"狠狠的查!
话还没说完。
朱元璋反手给了朱椟一个巴掌,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大抵就是这样的心情,他曾经多次训斥朱椟,因为朱桃虐待宫人、百姓,滥用私刑,僭越礼制,结官员。
没想到朱横并没有往心里去。
气的朱元璋甩下一句:“自作孽不可活!”一巴掌下去,浮起红色的巴掌印,朱椟捂着脸,眼神中还带着不忿,他三年后要被毒杀,父皇知道之后第一件事居然是扇他巴掌!而朱棣造反!朱棣可是造反啊!父皇怎么不扇他?【朱棣,这位开创永乐盛世的帝王,一生功业显赫,在他身上还有一个历史谜团一-他的生母,究竞是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朱桃捂着脸的手放开,指着朱棣,大声喊:“老四,你真厉害,造反造的连亲娘都不认了!”
这段话说的不光是朱楝情绪激动,就连朱棣也愣了,他想到一万个史书攻击他的理由,没想到是说他的亲娘不是马皇后…朱元璋冷笑一声,眼里的寒光摄人。
在人群后的朱楠都忍不住为四哥着急,说四哥不是亲生的,搞笑,当真是没什么可说的了。
刚要开喷。
【《明史》记载:“或曰朱棣和朱桶母硕妃,高皇后养为己子。“这一说洲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明代,民间野史如《南京太常寺志》就曾提到,南京孝陵奉先殿的牌位排列中,硕妃的位置异常尊贵,甚至高于某些嫡妃。】“好个硕妃所出?咱还没闭眼呢,就有人敢往老朱家祖坟上刨土了?”硕妃?
朱元璋甚至要动脑子细细思考一下这位到底是谁,想了许久也没有想起她究竞是什么人,对手握天下权柄的帝王来说,他记不清每个妃子的名字和相貌。自然对于这个妃子也没什么印象。
在朱元璋愣神思考之际,朱棣上前抱着朱元璋的大腿,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哭,眼泪水抹在朱元璋的衣袍上,他一直在找一个机会卖惨,此时此刻就是一个好机会。
要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传召时还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他朱棣泣而抱父皇大腿咋了?
在人群中的朱桶看着四哥这副作态赶忙配合:“父皇明鉴啊!"说话时还带着抽泣,仿佛幼儿模样。
抱着朱元璋大腿的judy,嘴角抽动了几下,弟弟你戏有点过了吧?没想到朱元璋还就吃这一套。
“老四纵有千般不是一一那也是咱和马秀英一根肠子里爬出来的种!”这些后世文人真是闲的了,朱元璋手痒痒,想杀几个人,奈何找不到目标,不对,文武百官都在外面跪着哭。
皇帝不走,谁敢先走?
朱元璋吩咐内侍:
“传詹徽、茹瑞、刘三吾。”
詹徽任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也是朱元璋原本计划留给朱允纹的辅佐之臣。茹瑞任兵部尚书,在朱标死后,朱元璋让他协助朱允纹处理军务。而刘三吾则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文官领袖,主持科举,朱元璋让其负责朱允纹的教育。
换句话说,这三位都是朱元璋原本给朱允坟攒的班底,叫这些人进来,记载老四的身世也让他们看看。
看看朱棣是否真是天命所归..…
在殿外哭灵的詹徽、茹瑞、刘三吾三人,在众人羡慕的目光里踏入大殿。别看他们在外面,可是燕王朱棣与其内侍乘着一道白光而来的消息已经传开来了。
也不知道殿内有什么好事在等着他们三个。三人脚刚踏进大殿,就被朱元璋的大嗓门给吓到了。“给咱记清楚,老四是咱和马皇后亲生的!”记清楚?
这有什么好记的?谁不知道朱棣是亲生的?父皇,还有我,别忘了老五啊!"朱棣忙不迭开口早知道他也去抱大腿了,还是抱大腿管用。詹徽、茹瑞、刘三吾看着灵堂内的现状,暴躁的皇帝、抱大腿的燕王朱棣、角落里已经扭曲的太子妃吕氏、跪在灵前的皇孙眼神怎么要冒……这是一番怎么样的景象啊!
茹瑞感觉自己好像知道有点多了,不过皇帝吩咐还是先答应下来。电视机的女声在这个时候再次响起:【朱棣在1399年起兵靖难时,在北平誓师,能调动的护卫只有八百人。】
八百人…
什么概念,相当于拿学校的人数去攻打一个国家。好一个八百护卫,朱元璋怒极反笑,这个儿子真有种啊,只有八百人就敢造反。
他倒要看看八百人怎么拿下他的天下。
茹瑞乖乖站着,听到电视机发出的声音时,还不忘看看天看看地,那里传来的声音?直到他闻声望去,看见电视机一一个黑匣子,而声音就是从这个黑匣子里发出来的。
燕王谋逆?
这话是可以说的吗?
茹瑞缩着脖子,夹在两位同僚中间,听不见听不见听不见,詹徽和刘三吾也没比他好到哪里去,三人一起缩着脖子站一起,好像三只小鸭子。他们知道这些陛下不会毁尸灭迹吧?
【八百人起兵造反成功总共分几步?对普通人来说只有两步,第一步是起兵,第二步就是宣告失败,但是对永乐大帝朱棣而言,只需要五步,五步就能拿下天下,第一步是诈降诱杀朝廷命官,朱棣假意投降,邀请张员、谢贵入府“交接兵权"。埋伏刀斧手在端礼门,掷瓜为号,当场斩杀二人。燕王府护卫趁乱控制北平九门,仅用一夜夺取城池。】
所有人都愣住了,就连怨怼的吕氏都愣住了,天下这么好打吗?大明朝廷可有百万将士呢!允坟怎么会输呢?
朱允炫突然从灵前站起,孝服下的手抖得厉害:“不可能.…北平九门守军呢?各卫所将士呢?!”
“大侄子,你派去监视老四的,该不会是你奶娘家的亲戚吧?"朱椟捂着脸几乎要嗤笑出声。
如果不是知道这个大侄子不是个傻子,他都要怀疑朱允坟是一个傻子了,蠢的挂相,给了朱允坟那么多兵都能输。
这么多兵简直是想输都难啊。
【第二步就是收编宁王的朵颜三卫,朱棣以兄弟叙旧为名,单骑入宁王朱权封地,实则暗中策反宁王磨下精锐一-朵颜三卫,朱棣还对宁王承诺“事成中分天下。")
宁王朱权:这里还有我的事?
默默走到朱棣背后戳戳:“四哥,说好的中分天下呢?我的朵颜三卫呢?”都不需要朱棣开口,一个眼神就把作乱的宁王给钉在了原地,爹可还在这儿呢。
朱元璋闭着眼睛默默算账,八百护卫加上朵颜三卫差不多万人了,还有北平守军,数万人,但是对上大明的百万人。这仗怎么打?
朱元璋睁开眼睛,他要仔细看看这个仗怎么打!【第三步打出合法旗号:引用朱元璋《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宣称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自己是在清君侧。】扯虎皮作大旗!
朱桃憋着一把火,打眼一扫大侄子看着火可比他还大,好好的皇位能丢了,也是个大蠢材。
只有朱椟注意到的角落,朱允坟紧盯着电视机,他想砸了这个妖物,没错,妖物!
说的都是不利于他的坏消息。
皇爷爷会怎么想他?还会不会把位置传给他?朱允坟心思很乱,几乎连电视机的声音都听不进心里去,只能强制性抬起头。
【第四步是关键战役的逆风翻盘,比如郑村坝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燕军4万vs建文军50万李景隆统师,朱棣亲率骑兵绕后突袭,火烧南军粮草,趁乱击溃敌军。】
“四万对五十万?!”
“这都能输?!"朱元璋的声音已经变了调,浑浊的眼中迸发出骇人的区光,“五十万大军!要耗去多少粮饷?!”跪在角落的兵部尚书茹瑞突然剧烈颤抖起来,额头上的汗珠大颗大颗砸在地砖上。作为主管军需的大臣,他比谁都清楚五十万大军意味着什么。“陛、陛下.…“茹瑞的声音细如蚊纳,"按洪武二十四年军制,五十万大军日耗粮草″
“闭嘴!"朱元璋冷漠,“李景隆!好小子!咱记住你了!”这句话几乎断绝了李景隆日后被重用的可能。李景隆出身勋贵之后,他的父亲是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曹国长公主之子,幼年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后成为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因这层血缘关系,李景隆是朱元璋的外甥孙,朱元璋因为对他父亲有信任,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相信李景隆肯定也不赖。对李景隆很是信任。
灵堂内,缩在吕氏怀中的朱允炫突然剧烈颤抖起来。这位年轻的皇孙脸色惨白,嘴唇不住地哆嗦一-这都能输?
他完了…
这还怎么争.…
朱桃趁机阴阳怪气地插话:“大侄子,你派去统军的该不会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吧?没有识人之能可不行。”
“不可能..…"朱允坟突然挣脱母亲的手,踉跄着冲到电视机前,“就算…就算四叔善战,五十万大军怎会.…”
这么多人还打不过四万人吗?打仗不是人越多越好吗?像是回应朱允炫的疑惑画面中适时闪过郑村坝之战的场景:燕军铁骑如潮水般冲垮明军大营,粮草燃烧的黑烟遮天蔽日。朱允坟双腿一软,直接跪坐在了地上。
看到这一幕,朱元璋突然冷笑起来:“老四,你倒是说说,怎么用四万人击溃五十万的?”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但是不影响朱棣的眼光,他不慌不忙地拱手:“回父皇,儿臣不过是学了您的战法一一"他眼中精光一闪,“攻其不备,断其粮道。”
断其粮道。
朱元璋闻言一怔,当年鄱阳湖大战时,他也是这般以少胜多。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恼怒,又隐约透着几分…欣赏?【第五步直捣南京,避开坚守的济南,从安徽直插长江,建文朝内鬼谷王朱穗打开金川门,宦官马靖引导燕军入宫,建文帝焚宫失踪。】电视机的画面定格在南京皇宫的烈焰。
吕氏终于崩溃,扑向电视机:“允效!"内侍眼疾手快拦住吕氏。【公元1402年,一场持续四年的内战终于落下帷幕。燕王朱棣率领铁骑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这场被后世称为'靖难之役"的战争,彻底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朱棣的登基伴随着太多争议。方孝孺被诛十族,建文旧臣遭瓜蔓抄.这些血腥镇压,成为永乐朝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诛十族?!”
朱元璋的怒吼震得灵堂内的白幡剧烈晃动。古往今来还没有诛十族的君主。
又是朱椟第一个跳起来,指着朱棣的鼻子尖声道:“老四你够狠啊!爹最多诛九族,你倒好,直接诛十族!"他转头看向朱元璋,“爹您看,朱棣如此残暴定是一个暴君!”
不管了,舍得一身剐也要把朱棣从皇位上拉下来。“闭嘴!"朱元璋一脚踹翻香案,沉重的案几砸在地上发出轰然巨响,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朱棣:“说!为什么要诛方孝儒十族?!”方孝孺虽然为人有些酸腐,但是不是大问题,他忠君看上去忠于朱允坟,但是实际上是忠于礼法,忠的是他老朱家,这样的人为何落的如此下场?至少不应该如此狠绝啊。
灵堂内顿时乱作一团。吕氏搂着朱允炫面怀期待,杀了朱棣吧,下令杀了朱棣,杀了朱棣最好,朱桶拼命给朱棣使眼色,快认错啊,而詹徽等大臣早已跪伏在地,额头紧贴地面不敢抬头。
太乱了太乱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朱棣却异常平静,他整了整被朱元璋扯乱的衣领,声音低沉:“仙人说方孝孺拒写诏书,当着满朝文武说'便诛十族又如何。“顿了顿,”儿臣…只是成全他的忠义。”
方孝儒要找死,那便成全他,正好可以用来震慑士人。以杀止杀。
“放屁!"朱元璋抄起什么东西就狠狠砸过去,“你当咱不知道?这上头说株连八百七十三人!连他私塾里十岁的学童都没放过!”十族。
第十族指的就是门生故旧,就是学生朋友这些社会关系。“老四啊老·四.…"朱元璋突然笑了,笑声比哭还难听,“咱杀胡惟庸都没你这么狠很…″他踉跄着,“这可是要留下千古骂名啊!”原以为自己够残暴了,没想到老四竞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角落里,刘三吾突然重重叩首:“陛下!方孝孺乃建文旧臣,燕王此举实为…"话未说完,就被朱元璋一脚踹翻。
“都给咱听好了!“朱元璋的声音响彻灵堂,“从今日起,废除诛连之刑!最高只到三族!"他恶狠狠地瞪着朱棣,“免得某些人学坏了!”这是朱元璋为数不多的仁慈。
作为大明开国皇帝,其统治手段以严酷著称,后世常以残暴评价其执政风格,恢复剥皮实草酷刑,首创铲头会-集中处决犯人时活埋至颈再削头。朱棣沉默地跪着,目光扫过瑟瑟发抖的茹瑞等人,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何后世史书会说他得位不正--有些血迹,确实永远都洗不干净。有些恐惧,深入骨髓。
朱元璋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殿内众人。他的视线在朱棣身上停留片刻,又移向缩在角落的朱允炫。这个向来温顺的皇孙,此刻眼中竞闪烁着不该有的怨毒。
“都退下。"老皇帝的声音突然平静得可怕,“老四留下。”待众人退出大殿,朱元璋突然抄起案上的油灯盏砸向朱棣。“知道咱为什么留你?”
朱棣不躲不闪:“儿臣不知。"任由灯盏砸向自己。“放屁!“朱元璋一把揪住朱棣的衣领,“你以为咱看不出来?你早就谋划好了!从你回来开始,就在算计今天!”
知子莫若父。
朱棣瞳孔微缩,他没想到父亲看得如此透彻一-确实,自从得知未来,他就在暗中布局。救活大哥是真心,但借此获取父亲信任也是真。“儿臣.…”
“闭嘴!"朱元璋松开手,踉跄着走到椅子前坐下,“咱问你,若真让你坐上这个位置,你要如何对待允效?”
殿外,朱允坟死死贴着殿门,指甲抠进门缝。他必须知道答案。内侍在一旁纠结,拦还是不拦,殿内皇上的嗓门很大,即使不扒门缝也能听见,算了,就让皇孙听听吧。
朱棣沉默片刻,突然撩袍跪下:“父皇,儿臣愿立誓:若得继大统,必厚待允坟一脉。封王就藩,世袭罔替。”
这话说的诚恳,朱棣本人以藩王身份夺位,因此对藩王威胁的敏感度远超历代君主。永乐元年的“削藩五策"形成明代宗室圈养制度的雏形。比如宁王朱权,从带兵的藩王沦为戏曲家,晚年还曾自嘲是大明第一闲人。不杀就是多圈养一个大侄子而已,不是什么大事。朱元璋冷笑:“漂亮话谁不会说?”
当初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说什么“罪止其身”,实际上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处决了东宫齐王府属官二百余人。正如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说的:“成功是最好的辩护,失败则是最大的罪名。”
至高无上的位置之所以人人都想要,就是因为胜利者才能拥有一切,失败者只能沦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儿臣可当着太庙立誓!"朱棣抬头,眼中竟有泪光闪烁,“大哥待我如手足,我岂会绝他血脉?”
这句话戳中了朱元璋的软肋。老皇帝想起朱标生前友爱兄弟,神色不由松动。
“还有,"朱棣趁机加码,“儿臣若继位,必遵父皇《皇明祖训》,减少税赋,与民休息。”
没有靖难之役,大明的经济和兵力都没有损失,当然可以与民休息。殿外,三人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惊。这番话若是真心,倒是个明君之姿。
朱元璋长叹一声,疲惫地摆手:“滚吧,三日后太庙议事。”太庙是皇家宗庙,核心功能是祭祀祖先,据《大明会典》,太庙属于吉礼空间,,登基告庙、册立太子、重大军事胜利献俘、国家危机告祖、否则不得随意启用。
朱棣低着头退出殿内,谁也看不清他的神色如何。待朱棣退出后,朱元璋独自坐在灵堂内,望着朱标的灵柩发呆。烛火摇曳中,他似乎看到朱标在冲他摇头。
“标儿啊…"朱元璋喃喃自语,“爹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