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归一书院
黄庆带着妹妹,成功报名。
这些孩子中,无父无母的多是自己报名,以男孩儿占大部分,毕竟全家都没了,唯独自己还能活下来的,多是以全家人的性命给他们挣得了一线生机。而被父母卖了的孩子,则多以女孩儿为主,就算有男孩儿,也是或怯懦或面丑或脑袋不那么灵光之辈。
无父无母的孩子虽然心底惶恐,面上至少还能镇静的等着,毕竞这是他们自己选的路,前面无论是什么,都只能落子无悔。而被父母卖了的孩子,则大多都在啜泣,有的孩子眼眶红润,为父母舍弃了自己伤心,又不知道后面会面对什么样的境况。听人说,县丞大人买下他们,怕是要把他们弄去做见不得人的勾当,要么就是粮食不够了,把他们买来煮了吃。听家里的爷爷奶奶讲过,灾年的时候,人们什么都吃,小孩儿的肉最嫩,吃起来没有腥臊味。他们还小,不知道见不得人的勾当是什么,可吃人就太可怕了。一想到自己马上有可能被煮了,这些孩子中年岁稍微小一点的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
“哭什么呢?",黄庆牵着妹妹站在队伍中间,警惕的看着这间大房子,一片哭声中,黄庆听到了一道含笑的声音从前方传来。黄庆牵着妹妹的手一紧,看向前方,只见一个和他差不多高穿着青色衣袍的少年走了进来,他的身后,还跟着二十来名和他们一般大的少男少女。少年的左侧站着一位面容颇为慈和的老先生,老先生捋这胡须含笑看着他们。
还没等黄庆看得更加仔细,便听见为首的少年颇为无奈地说道:“我选你们,是让你们做书院的第一批学生,在这里,你们可以学到很多的学问,长大以后成为一个能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的人,所以哭什么呢。”少年的声音清朗,带着安抚,大厅里的哭声停了下来。黄庆心仿佛要跳出嗓子眼,紧了紧喉咙,鼓足勇气问道:“请问您是谁?我们真的只是成为书院的学生吗?”
“哥.…",妹妹黄梅听到黄庆率先出声,吓坏了,小声叫了他一下。黄庆抖着手捏捏妹妹的手,示意她不用害怕。江玄戈看向队伍中间说话的这位小少年,个子不错,在八百名孩童中算高的,五官周正,若是能吃饱饭长大,以后的模样定不难看。在所有人都吓着的情况下,这位小少年还敢问他话,挺好的,至少胆子挺大。
江玄戈笑一声,面向这些孩子,“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江玄戈,现在是南宁县的县丞。以后也会是归一学院的院长,这位是徐先生,以后会是归一学院格物院的院长,教授你们格物算学天文历法农时各方面的学问。”黄庆讶然,这就是南宁县的县丞大人?听说这么多流民来到南宁县能有饭吃,就是因为这位县丞大人。
未见到江玄戈之前,黄庆心里无比忐忑,不知道自己这次的选择对不对,在见到江玄戈这一刻,听他这么郑重地介绍自己,黄庆心里的忐忑一扫而空,老县丞大人真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选他们出来,不会如此光明正大又郑重的和他们见面。
“这是江一,江…江二十一,是你们的师兄师姐,入学事宜,你们听从师兄师姐的安排。”
江二到江二十一便拿着册子点名,八百名孩童按照顺序,分为二十个小组,又江二到江二十一各自带领一个小组。江一统筹。
阴山上已经建好了十几排屋子,屋子分上下两层,每层有两个房间,男女分开,每个房间住四人。
黄庆分到了十二房号的四号床,靠窗,带他们的人是江十一,床上已经铺上了干净的被套,床榻柔软蓬松,黄庆闻到了晒干后新棉的味道,好像有娘亲的味道。
阳光照进来,屋子明亮宽敞,床榻安置在屋子两边,中间是一个大的书桌,用两个挡板隔开,这样他们每个人就有了自己的空间。江十一带着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房间和床榻后,又给他们分发了一套衣服,衣服是青色的棉麻衣,和江玄戈身上穿的青衫一模一样。“这是院服,以后在学院里上课,便穿这套衣服,冬天还有冬装,到时候会在入冬之前发下来给你们。你们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换上干净的院服,到寝室下面的广场集合,我带你们去饭堂吃饭。”黄庆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路走来,除了他和妹妹活了下来,他们兄妹俩什么都不剩了。
黄庆和同房的其他几人收拾好后,匆匆赶往江十一说的广场。广场上已经有好些学生在等着了。
黄庆看到了自己的妹妹黄梅站在左侧正在冲自己招手,黄庆忙向自己的妹妹挥挥手。
等人都到齐后,江一也到了,他告诉他们,书院由江玄戈出资建造,他们以后求学的费用,包括住宿和吃食,都由江玄戈来负担,江玄戈是南宁县的县永大人,也是归一书院的院长,更是他们以后的衣食父母,江玄戈制定了院规,所有人都必须要遵守,以后若有人违背院规,会立刻赶出书院,并且永不录取。黄庆他们此刻并不懂什么院规,更不知道他们以后即将在这所学院里学习什么学问,他们所有的心神都被饭菜的香味勾走了。江一见状,按照江玄戈的要求简单的说了一下,便带他们先去吃饭。饭堂离寝区比较远,走了大概一刻钟才到。离饭堂不远,一片尘土飞扬,还有好多人在运石头泥土砌墙,江一指着那里告诉他们,那里会是书院的教学区,以后所有人都要在这里上课,现在先生还没到齐,等教室建好,大概要到今年冬天了。在这期间,他们会先由徐先生和陈先生教授一些简单基本的蒙学知识,等学院的教室正式建成,便开始分班。
到了饭堂,便见宽敞的饭厅里放了好些木桌木椅,一边的柜子上放着好几盆已经炒好的菜,还有满满一大桶白米掺着高粱的干饭,旁边还有好大一桶骨头汤,里面的骨头上带着不少的肉。
菜盆里,一盆是青绿的蔬菜,一盆是炒肉片,每人还有一个煮鸡蛋。柜台后面一个胖胖的厨娘正拿着勺子含笑看着他们。江一告诉他们,自己去拿碗筷和勺子,厨粮打了菜之后,不够吃还可以再添,但不可以剩饭剩菜,如果有剩饭剩菜,就要惩罚他们饿一天肚子,第二天没得吃。他们可以一直随便吃到正式开学,等正式开学之后,再想吃饭就要用学分换。
江一没说怎么获得学分,大家这时候看着这么丰盛的饭菜,口水直流,根本注意江一口中的学分。
唯独黄庆稍微分了一丝注意力在所谓的学分上,但江一现在没说,黄庆便没问,既然学分关系到大家的吃饭问题,只要县丞大人不想饿死人,想必学分的获得也不会太困难。
这么一想,黄庆变放宽了心。
黄庆问江一:“学长,吃饭的时候可以和我妹妹坐一起吗?”江一笑道:“当然可以,学院又不是什么剥夺你们自由的地方。”江一如此说,所有孩子就更放心了。
黄庆拿了木勺和木碗去打饭,在他不可置信的眼神中,胖胖的厨娘满满一大勺菜在倒在他碗里之前,被她微微一抖,就去了三成,见黄庆瞪她,厨娘没好气道:“瞪什么,吃完了再来打就是,要是吃不完,明天可没饭吃。”黄庆初来乍到,由着厨娘高超的颠勺功夫从满满的冒尖分量颠成了平碗。他和妹妹找了一个桌子。
妹妹将汤里一根带肉的骨头捞出来给黄庆:“哥,你吃吧,看,这根骨头上好多肉。”
黄庆不由分说将骨头还给了黄梅,还把自己分到的鸡蛋也分给了她一半:“快吃,不够再去打。”
其他学生都在争先恐后的吃饭,唯恐自己吃慢了落在后面,被其他人吃完后自己没得吃,黄梅也就不再推辞,兄妹俩闷头苦吃。这些孩子要么是孤儿,要么是被家里可以随意舍弃的孩子,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时候的光景了,现在这么多饭菜由着他们吃,个个都吃得饭菜顶到嗓子眼了才罢休。
柜台上一开始端出来的几盆菜和饭的确没多久就吃完了,但厨娘很快又从后面端了好几大盆出来。
直到有人吃到捧着肚子哎哟直叫唤,厨粮才制止他们:“小兔崽子们,饿死鬼投胎啊,再吃就要撑死了,晚上还有,晚上再来吃!”一听晚上还有得吃,学生们这才扶着肚子慢慢走回寝区。江玄戈和徐寿禄站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学生们刚才的吃饭模样都落入了他们的眼中。
徐寿禄问江玄戈:“你招的这些学生,确认能成才?其他书院收学生,好歹还要考察一下学生的灵性呢,你倒好,只要是无父无母的孤儿或是被父母舍弃的,不拘什么样,你都收。”
江玄戈道:“先生是觉得他们的吃相不好看?”徐寿禄摇头:“老夫自然不会如此肤浅,只是学问一途,确要看几分天资,你若想培养经世济能的大才,不拘什么人都招,只怕后面不会如你意。”江玄戈闻言,呵呵笑一声:“先生以为什么样的人才是经世济能的大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胸有万千沟壑?还是远在千里之外,自有妙计能安天下太平的诸葛孔明?”
徐先生看向江玄戈:“难道不是?",江玄戈的抱负已经显露了几分,他有这样的野望,要培养的自然是能助他成功的人才。江玄戈笑着摇头:“我不需要太聪明的人,太聪明的人一旦将书读透,就会很容易没有人性。我需要的,不过是能忠实执行政策,踏踏实实将每一条政令都落实到百姓身上的榫钉,只要他们能像卯榫一样严丝合缝的合在一起,千千万万这样的榫钉便能良好的运转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大梁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就是因为有自己想法的聪明人太多了,聪明人一多,每个人都有千万个自己认定的方向,又有千万个理由为自己认定的方向开脱。当然,如果这批学生中能出现先生你说的那种人,那自然是意外之喜。”
徐先生还是第一次听到江玄戈这种观点,乍听觉得无比荒谬,细想之下却又发觉自己竟无法反驳。
只得抓住他最后一句话,反问:“哦,这时候你不怕出现超出你掌控的聪明人?”
江玄戈咧嘴一下,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真有这种人,我自然会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一句话,展露出江玄戈无比的自信。徐先生怔愣了一瞬,望着远处的学生沉默片刻后道:“我的那些好友都收到了信件,大部分都拒绝了,只有少数落魄的人愿意过来试一试。”“少部分便少部分吧,好在现在学生少,先生少一点,以后再慢慢招便是。”
徐先生却担忧这些人的安危:“现缝乱世,其他地界还好一点,但悦江府境内到处是山匪盗贼,如何保证他们平安来到南宁县?”江玄戈忙道:“先生放心,你把名单给我,我安排人去接,自会将先生们平安接到南宁县。”
江玄戈这人,虽然嘴上会浮滑几句,承诺的事情却一定会办到,得到江玄戈的承诺,徐寿禄便放下了所有的担心,并按照江玄戈的话去信给这些人,让他们安心在家等着,南宁县这边会派人去接他们。随后将确认要来南宁县的名单给了江玄戈。江玄戈很快就这件事安排了下去,交给团练队去办。这些人大部分都在山溪何南广宁几个中原省份,恰好是最近几年遭了大灾,起义反叛军此起彼伏的地界。
此时在山溪的郑雍,拿到徐寿禄的书信后默默思索,他无家族可依,出自农家,好不容易考上进士,因无家族支持,自己心中又还残存着一丝良知,不能强迫自己同流合污,在官场上屡受打压,心灰意冷之下直接辞了官。回到家乡,本想靠着为官时期在老家置办的几亩薄田生活,却不曾想山溪境况在短短的几年内糜烂至此,就算徐寿禄不给他来信,郑雍也打算远离山溪,到他处谋生了。他在求学与为官期间倒是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友,想要安稳度过下半生,求一个安稳的差事并不困难。
但徐寿禄给他的书信中,一句话打动了他,徐寿禄说他在南宁县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
郑雍打算去看看,到底是何种希望,竞能让希文如此心高气傲之人这么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