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红(1 / 1)

第36章开门红

薛瑜好奇地问:“做的更好就不油腻了吗?”林知了:“做的好不夹饼吃起来也会觉得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多滋多味。”薛理闻言问道:“你吃过?”

林知了心慌了一下,而她近日装习惯了,神色淡定地胡扯,她在刘掌柜店里卖皮冻时听食客说过在彭城吃过这种肉,据传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时拜把子吃的肉,又称把子肉。

薛理经常听到她信口开河,轻易不敢信她:“刘掌柜店里没有这种肉?“林知了:“猪肉啊,登得上大雅之堂吗?相公,您说刘掌柜应当卖多少钱一份?一份桂花藕,他卖五十文。一份猪肉他卖百文,食客还不把他的店砸了?卖便宜了跟"竹林深处"的定位格格不入。薛理听出她言外之意,可是他不信生意人会放弃赚钱的机会,“刘掌柜店里有这道菜吧?”林知了洋装生气:“你什么意思啊?说我偷师啊?”薛理:“有没有偷师我不清楚,但你装腔作势的样子还要再练练。”林知了抄起手边的勺子:“信不信我打你?”刘丽娘赶忙拦住,“三弟,少说两句。你管弟妹跟谁学的,能赚钱不就行了?我想学还学不会呢。”

林知了冲他皱了皱鼻子:“听见了吗?”

薛理担心她:“你知道刘掌柜背后的东家是谁吗?”林知了:“知道啊。丹阳郡王。”

二嫂刘丽娘不禁撒手:“真是郡王啊?”

薛理眉头微皱:“你不担心他养的那些鹰犬找过来把我们的店砸了?”林知了自然是不担心:“他店里卖着桂花藕,还在做猪皮冻,我也没有上门理论啊。”

薛理闻言误以为互相偷师,谁也不比谁高贵,他悬着的心落到实处:“你有分寸便可。”

“我自有分寸!"林知了抬手指着他,“你一一添柴!”刘丽娘朝她看去,竞然敢这么使唤三弟?还没开门赚钱她就飘了吗。薛理心里好笑:“娘子,在村里敢这么颐指气使地使唤我吗?”林知了:“我搬出来为什么?自然是为了使唤你!”薛理忍不住摇头失笑:“还是算算一张油饼卖三文还是四文吧。”林知了想起不止油饼,还要称一下一把里脊肉多重,日后夹里脊肉可以用手抓,否则一份一份过称,莫说她累,食客也会等得不耐烦。还要算算红烧肉用了多少糖,若是一块十文赚不到两文,她要把肉切小,现在一斤切四份,明日再做就切成五份。大排问题不大,林知了还想做四四方方的红烧肉,酱红油亮,可以叫薛瑜拎着小食盒去街上酒店试试。先前出去买猪肉时林知了仔细观察过,她家十丈外的街上有一家大酒店,从这边端过去还带着锅气,酒店食客一看色香味俱全定会忍不住要一份。饼和肉定好价,还要算算一斤面可以拉几份拉面,一份只有咸菜或青菜的素面多少钱。拉面定好,午饭妥了,还有早饭。林知了先前跟蒋掌柜等人说早饭有粥和汤并非信口胡谄。

家里人少,林知了准备早饭除了白米粥就是骨头汤。可是这两样太单一,林知了打算用骨头汤炖豆腐和干笋。一份骨头豆腐汤或干笋汤三文钱,白粥熬浓稠一些也定三文,方便算账。

粥和汤不麻烦,明早她去买骨头,早饭就可以试做这两样。麻烦的是饭团,饭团里头包咸菜太单一,林知了打算做肉松,左右猪瘦肉便宜。饭团很热,还要用竹子做个卷粲饭团的工具。

开业前还要去官府报备。林知了担心心忘记,便顺嘴提醒薛理过两日去府衙一趟。

刘丽娘不禁问:“你俩也要转商户啊?三弟,你别多心,我就是问问,你先前经历过那些事,又转商户,万松书院的院长知道后会不会不再用你?”林知了:“二嫂,不瞒你说,我一直觉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如这家店写你和二哥的,税也是你我两家平摊。相公跟以前一样去万松书院,二哥照常给牲口看病,这样做可以旱涝保收。”薛理听到“旱涝保收"不禁挑眉,她哪来这么多想法。刘丽娘点头:“你二哥也是这样想的。你看三弟现在去万松书院可以把小鸽子带过去,以后兴许万松书院也会破例录取小鸽子。"薛二哥还想过若是薛理一直做下去,日后他有了孩子也可以送去万松书院。林知了看向薛理,叫他拿主意。

薛理哼唧一声,阴阳怪气说道:“决定好了想起我?”林知了:“你的意思反对喽?”

“我敢吗?"薛理走到棚外拍拍身上的灰尘,“二嫂,就这么定了。你弟妹早上就想过开分店,这个店是你们的,日后也省得转来转去。“看到妹妹,“鱼儿,好好学,日后你也找两个伙计开分店。”

薛瑜不敢置信地指着自己:“我?”

林知了:“不要妄自菲薄,你可是薛探花的妹妹。”薛理听到“薛探花"三个字就觉得刺耳,“娘子,您能不能不提醒我如今是平头百姓?”

林知了这次真没有调侃他的意思:“相公,我觉得您应该习惯,否则日后被同窗看见,来一句,咦,这不是薛探花吗?怎么司马相如卖酒,薛探花卖肉?您还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啊。”

薛理把那种情况忘得一干二净。

刘丽娘和薛瑜不禁担忧。

小鸽子一脸好奇:“姐夫不是叫薛理吗?怎么又叫薛探花啊?姐夫,探花不可以卖肉吗?”

薛理冲他招招手,小孩跑过去,薛理抱起他捏捏他的小脸:“世人迂腐。不偷不抢不坑蒙拐骗,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你可不要学那些人把人分个三六九等。”

小孩点头:“大家都一样!”

薛理:“孺子可教也!”

刘丽娘不如他心态好,给林知了使眼色,林知了微微摇头,笑着问薛瑜要不要再来一个饼。

薛瑜想吃,但二嫂和三嫂还没吃,二哥回来会很饿:“我想喝汤。三嫂,什么时候煮点汤啊?”

林知了看看天色,太阳在正南,离申时用午饭尚早,“我去街上看看。“拿了十文钱和背篓直奔猪肉铺。

猪肉铺的一头猪还剩半头,只因很多人年前买的肉还没吃完,亦或者肚子里不馋,不舍得花钱买肉,屠夫看到林知了很是热情:“林娘子,又买肉啊?林知了:“这次是骨头。早上买的足够我们吃上一日。你把肉剔掉,我只要骨头煮汤。”

屠夫已经看出林知了搬到城里,日后定会日日找他买肉,屠夫把几个猪腿骨给她,只要三文钱。林知了给出十文钱,屠夫又给她三根排骨。林知了回去的路上没有看到卖豆腐的,而原身记忆中林家豆腐坊初八放炮竹,初九泡豆子,初十卖豆腐,她估计城里的豆腐坊也是如此,便不再寻觅。店里有三个土灶,但只有一口铁锅,林知了先前买的。林知了叫薛瑜拿柴,她把铁锅刷干净,用铁锅烧水洗骨头,随后把骨头和排骨焯水,在店里炖汤大火烧开后,林知了叫小姑子转小火,把泡发的竹笋放进去。未时左右,香味飘出去,沿街的蒋掌柜又从店里出来,走到胡同口,看到梁掌柜也露出头来,主动说道:“香味是从林娘子店里传过来的。这次感觉不止是肉香。”

斜对面大酒店的厨子先前就闻到香味,他以为谁家做饭,可谁家能做半天啊。他又看到蒋掌柜面朝巷口跟梁掌柜闲聊就走过来问:“前几日我看这里来了一户人家,是不是做饭店的?”

蒋掌柜每月会去一次大酒店,见过大厨子,心说不愧是同行,闻闻味就知道。蒋掌柜指着路口的木牌:“林娘子的店。”大厨脱口而出:“卖皮冻的林娘子?”

蒋掌柜和梁掌柜都吃过“皮冻”这种新鲜玩意,然而俩人压根没往一块想,闻言异口同声:“那个林娘子?”

大厨:“我记得店里的小二说过,卖皮冻的小娘子说她们年后要在城里开店。小二兴许怕她跟我们抢食客,就问开在哪里。那娘子说一家小店卖饼和面。若是开在巷子里,着实是家小店。”

蒋掌柜心里好奇:“我去问问是不是卖皮冻的林娘子。”梁掌柜:“这个时间做的是午饭吧?”

蒋掌柜抬头看看天色:“那改日再问?”

大厨子发现木板上写着初十营业:“再等两日便是。“停顿一下,“只是林娘子改卖饼和面,怕是没时间做皮冻。”

蒋掌柜:“你还没有做出来?”

“差一点!"大厨子摇头,“很多时候一道菜只差一点。像林娘子先前的彩糕,我吃出有面粉,里头也有别的东西,感觉简单,就是不知道是什么。还有她的凉皮,只有麦面,应当是蒸的,可是不知道她加了什么。”梁掌柜:“你都说是麦面,还能加什么?”大厨子:“面比米复杂多了。听说在中原地区面做的吃食一年不重样。米可做不出这么多花样。”

话音刚落,新年的风送来一阵香气,大厨子瞬间闻出做的什么:“肉汤炖笋。可是不像羊肉,难不成是牛肉或者鸡肉?”蒋掌柜解开谜底一-猪肉!

大厨子闻言顿时放宽心,他店里不卖猪肉汤,林知了用猪肉汤煮面抢不走他的食客。可也不妨碍他好奇:“年初十我可要来尝尝。”林知了不敢相信骨头汤炖笋也能引起邻居们侧目,是以忍不住担心初十那日只有几个邻居光顾,思来想去,翌日上午又买一些肉和猪皮,猪肉试菜,猪皮做猪皮冻。

薛二哥上午上山,下午用细竹做卷饭团的工具。初八未时,林知了把皮冻拿出来切块,每碟多加两块。刘丽娘见状知道该怎么做,到了大酒店就对客人说:“这是最后一次,多谢连日来的照顾。“食客自是要问为何是最后一次,刘丽娘便说她家在蒋记后面开了一家小店,初十响午卖面和油饼夹肉,十一早上卖早餐。担心客人认为这几样常见,又说做彩糕、桂花藕、凉皮和皮冻的林娘子亲自掌勺。

林知了也去了刘掌柜店里,告诉食客们她搬到城里开个小店,日后会很忙,怕是不能日日过来。

食客不多,只是一些被长辈拘在家中过年的富家子弟,然而这些人最是贪新鲜,问林知了是不是还卖皮冻。

林知了便顺势说出“把子肉",油饼夹里脊,大排拉面,肉松饭团。乍一听不过如此,再一想“把子”是什么,“肉松”又是何物,油饼怎么夹里脊,拉面又是什么面。

富家公子们叫林知了仔细说说。林知了朝刘掌柜睨了一眼。公子们见他竖起耳朵等着偷师,便故意说道:“左右只剩一日,到时候再说吧。”林知了谢过各位就回城,顺便买十斤猪肉,下午做肉松。江南气温湿润,林知了不敢做太多,担心返潮后就不香了。翌日上午,街上的店几乎都开门了,也有百姓进城卖东西,薛二哥去买几车柴,刘丽娘买咸菜和青菜,林知了和薛理买了碗筷,薛理和薛瑜在家清洗,她又出去买香料。

回到家中薛二哥跟刘丽娘鬼鬼祟祟聊着什么,林知了在心里翻白眼,薛二哥不如薛大哥怕媳妇,也不如薛理聪慧,可他小毛病不少。林知了停下静静地看着夫妻俩,直到夫妻俩抬头看到林知了下意识神色慌乱,林知了才上前:“聊什么呢?薛郎中。”薛二哥一听她口气不对,这些日子也见识到了她的手段,不敢隐瞒:“我买柴的时候不巧碰到几个村里人,可我都给钱了,不好意思说不要,就对村里人说以后会经常买柴,到时候再找他们买。弟妹,你看我话都说出去了?”林知了:“可以找村里人买。但要说清楚,什么样的柴什么样的价。我们赚钱有多难,这几日你也看到,只是打肉片就打的胳膊酸疼。村里的碎木头还想要高价,不可能。”

薛二哥也是意识到这一点,回来就找妻子商量:“你跟他们谈?”林知了:“可以。我就说你给人看病去了?”薛二哥差点咬到舌头:“一一我还给人看病?”林知了:“走方郎中都可以,你是济世堂出来的怕什么?”自然是怕被骂上午给猪接生下午给人开药,也不知是把人当成牲口,还是把牲口当人啊。

刘丽娘捅他一下:“你不会跟人说清楚啊?”薛二哥恍然大悟:“忘了!”

刘丽娘白了他一眼,对林知了说道:“弟妹,我们是早上和面,还是晚上睡前和面啊?”

林知了算过时间,“我们天黑就洗漱睡觉,五更天自然醒来就和面,不耽误天亮开门。二哥,到时候我们小点声,相公要忙到很晚,他不睡好第二天会犯困。”

薛二哥以为会算错账写错字。他打心心眼里不希望薛理失去万松书院的差事,“我知道。三弟和小鸽子还有鱼儿去哪儿了?”林知了看到摆放在棚下的碗筷干干净净的:“兴许在家这几日没人跟他俩玩,相公带他俩出去透透气。可能出城了。”出城岂不就是回村?薛二哥脸色微变。刘丽娘见状也意识到他想什么:“三弟比你有分寸。”

薛理和两个小的是出城了,走了不到半里路就看到村里的小孩,有一个小姑娘时常找薛瑜,乍一看到她就跑过来,跑到一半注意到薛理又神色不安地停下。薛理对妹妹说道:“去吧。她若问你三嫂在城里做什么,你只管说卖青菜咸菜面,也会卖猪骨头炖干笋汤,你三嫂炖肉担心肉散掉,还要用洗干净的茅草系上,这些东西都要买,钱赚的不多,日日都要二更睡五更起。”薛瑜疑惑不解:“说这些做什么?”

薛理:“日后你就知道了。”

薛瑜心说,谁要问这些,“你去哪儿?”

薛理:“我在路边等你们。”

薛瑜一听"你们”,拉着小鸽子过去。小鸽子以前不是去书院就是找朋友玩,这几日书院放假,又没人跟他玩,都要憋坏了,才不在意薛瑜去找谁,只要不是自家几个人便可。

未时左右,几个小孩被长辈叫走,薛理带着他们回城。午饭是大排拉面和红烧肉拉面,晚饭是饭团和骨头汤炖笋干。饭团里自然有肉松,小鸽子和薛瑜很喜欢,大口大口吃着饭团,可一碰到肉松就小口品尝。林知了见状确定她用大米和糯米做的饭团不会被食客嫌弃。林知了想在饭团里夹油条,可一想刚开始,他们都没有经验,等几日做熟练了再加也不迟。翌日清晨,林知了睡到自然醒天还没亮,她依然起来去店里把柜子里的笔墨拿出来,记下今日要买的食材一-带骨头的大排,里脊肉、五花肉、不值钱的骨头,猪油和煮粥以及盛骨头汤的大砂锅。林知了今日上午不卖骨头豆腐汤和骨头竹笋汤依然决定买骨头,只因骨头便宜,面煮好捞出加入清汤,不放咸菜或者青菜,五文一碗食客也觉得值。林知了想过清水汤面,可她开在巷子里,房租省了不少就不能在其他地方节省,否则竞争不过开在街上的早餐铺。

刘丽娘昨晚睡得早,听到动静也悄悄起来,看到纸上很多字,“弟妹,我和你一块去吧。”

林知了:“你先和面,做拉面的面。做饼的面可以等饭后再和。待会叫二哥把我配的香料碾碎,我做油酥。”

刘丽娘以前听她说过油酥,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见林知了终于要揭开谜底,她心里高兴到屋里把薛二哥嬉起来。

林知了先前做油饼总觉着少点什么,买香料时意识到油酥。饼里头有油酥,夹肉时不刷酱料也好吃。

林知了又在纸上添上三样常见的小菜,比如雪里蕻做的咸菜,切成片的酸萝卜和白菜做的冬菜。这几样可以放肉饼里头,也可以加到素面里。这个时节菠菜和油冬菜便宜,林知了又加上这两样,以防昨日买的不够,又加上葱姜。买回来在这些食材后面写下用了几文钱,晚上算账一目了然。林知了写好天也亮了。烧水洗漱后,听到隔壁邻居家也有动静,估计杀猪匠也起了,她就带着钱去猪肉铺。

林知了到猪肉铺,屠夫才把猪拉过来,猪肉还冒着热气。第一天营业林知了没敢买太多,二十块带骨头的大排,二十斤五花肉,五斤里脊肉和十斤猪板油。只是这些也比屠夫预料的多,他想到城里不止他一个屠夫,五花肉便宜两文,大排和里脊每斤都便宜一文,没等林知了开口他又把剃干净的猪大骨都给她林知了见他这么会做生意,决定日后都找她买肉。原本觉着不多,放背篓里到家肩膀又酸又麻。薛理在院里盯着小鸽子洗脸,听到脚步声抬头看一眼就收回视线,随即意识到她神色不对,接下背篓险些脱手:“这么重?!怎么买这么多?以后我陪去。”

林知了拍拍肩膀。薛理把背篓往地上一放就帮她捏捏。林知了倒吸一口气:“轻点,轻点。”

刘丽娘听到动静出来:“三弟,你看着小鸽子,我来吧。"她拎起背篓也险些脱手,“相公!”

薛二哥过来拎到店里,刘丽娘帮林知了捏肩:“应该红了。弟妹,我把面和好就没事了,以后我陪你去。三弟要去书院。”今日初十,书院开学,饶是薛理担心心家里也不得不去。林知了闻言想起薛理和小鸽子要用早饭,就问二嫂早上吃什么。薛二嫂看着薛理说:“锅里还有昨天剩的肉和饼,凑合吃一顿?”薛理点头。

饭后,薛理把小鸽子带走,林知了熬骨头汤,薛瑜看着火,她和薛二嫂买剩下的东西,薛二哥在家用小榔头砸大排。巳时左右俩人回来,刘丽娘和薛瑜刷锅洗菜收拾案板,林知了在店里熬猪油。猪油熬好,林知了炸大排做红烧肉。里脊肉熟得快,客人进门再炸也来得及殊不知自打林知了熬猪油,附近店家和路人就闻到香味。直到未时香味都没散。薛二哥拿着炮竹到路口。炮竹声响起,蒋掌柜便知道"林娘子的店”正式开业。

蒋掌柜等人着实喜欢肉夹饼,早上吃的东西也消化的差不多,就过来买一张饼。林知了一看到他们就给二嫂使个眼色,刘丽娘揪一块面拉拉面。林知了先炸了几张饼备用,很快就给蒋掌柜等人夹了肉,蒋掌柜等人跟她寒暄几句准备离开,看到刘丽娘手里的面有三尺长,眨眼睛越来越细越来越长,跟变戏法似的,蒋掌柜不由得屏住呼吸,看着刘丽娘把面扔到翻滚的清水锅里他才敢长舒一口气:“原来你是卖这种面啊?”好奇心盛的街坊和路人过来正好看到刘丽娘拉面,其中一人正为晌午吃什么发愁,见状就问:“这样的面多少钱一份?”林知了:“五文。要不要来一份尝尝?”

五文钱一琬素面有点贵,街上有几片羊肉的羊肉汤才五文。可是他又着实好奇那么长的面什么味,就叫林知了来一碗。刘丽娘往锅里放一点菜叶,拿起一个粗瓷大碗,加上盐酱油等物,又放一点咸菜,就打开砂锅盛半碗汤。

蒋掌柜已经顾不上吃饼,见状问道:“不是清汤面?”林知了:“骨头汤。从辰时熬到现在。”

要吃面的食客顿时觉着值了。原本只是想捧场的几位掌柜的叫刘丽娘也给他们来一碗。

街上的大酒店今日也开门营业,厨子没空过来,东家有空,他听厨子提到肉很香,他换下绸缎,身着棉衣,问夹饼的肉能不能加到面里。天气寒凉,他不想吃饼,想喝点热汤。

林知了做了几份四四方方的五花肉,打开砂锅问他要方的还是要大肉片。这位东家看着厚厚的肉片反胃,油亮的方肉也不想吃,可他是来尝鲜的,还是法定一样要一块。

蒋掌柜等人一听面里可以加肉,他们饼里加的是五花肉,还想尝尝大排,就要在面里加一块大排。

经过几次试验,今天的大排很入味,五花肉称得上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这位东家浅尝一口甚是喜欢,暗暗决定回去就叫厨子试试。然而等他给钱时,两块肉和一琬面只要二十五文,东家决定算了,一天要卖上千份才能裹住租金和厨子店小二的月薪。附近街坊路人都认识这几位,知道酒店的东家不可能是托--同行是冤家,见他喜欢,不差钱的街坊也要一份尝尝。路人一看胡同里很多人,以为有热闹可看,跑进来看到刘丽娘“变戏法",林知了趁机喊到“骨头汤拉面五文一份”,对拉面好奇又想在外面用午饭的食客都进来。

他们一进来,几张桌子坐的满满的,薛二哥也有了用武之地,端面收碗。不明真相的路人以为这家店生意极好,没法进去吃面就要饼。林知了趁机推荐她的里脊肉。

店里熙熙攘攘,林知了不得不抬高声音,出来买菜的林蜻蜓脚步一顿,扭头看到一个牌子一一林娘子的店,眼前浮现出林知了的样子。前世林知了嫁人后会帮夫家料理庶务,只因她识字会算账。林蜻蜓不意外她开店,林知了手里有钱。她便认为这个林定然是林知了。林知了开店,还能任由薛理无所事事?林蜻蜓想到薛理弯腰擦桌子的样子,毫不迟疑地带着丫鬟朝巷子里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