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大三峡:二、***的雄心(2)
1954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宜昌站最大洪峰流量66800立方米每秒,这是历史第二**值,在荆江采取分洪措施后,沙市最高水位仍达44。67m;中游汉口站最高水位29。73m,超过1931年的最高水位,相应流量76100立方米每秒;那个时候虽然荆江分洪工程已经抢建完工,荆江大堤也已经过大规模的整修,但因洪水来势凶猛,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虽然确保了武汉,也保住了江汉平原,但灾情依然十分严重:京广线铁路交通命脉中断行车100天;农田淹没4700万亩;死亡30000人。
历史上长江有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870年(清同治九年),洪峰流量高达11万秒立米,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区一片汪洋,仅两湖便有50多个州县被淹没。地处嘉陵江下游的合川县,“雨如悬绳连三昼夜,6日大水入城,深四丈余。“重庆磁器口“大雨十天,江上漂流人、物七日之久。“《万县志》云:“6月15日江水汛,16日没河岸,17日啮城根,18日没县署照墙,19日子夜,大雨彻宵,骤涨平明,县地陆沉。“鬼城丰都,亦“全城淹没无存。“奉节鲍超阁的墙上至今仍有石刻,令人怵目惊心:“同治九年季夏洪水至此。“秭归县,“江水暴溢,归州河一带巨涨,沿江水势几有越岭之虞。“位于三斗坪镇的黄陵庙,大殿内楠木擎柱**,遗留着“同治九年“的洪水痕迹。
如果把1870年的洪水与1954年的洪水作个比较则形势更加严峻:1870年洪水通过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是11万秒立米,1954年则为8万秒立米,后者只为前者的60%。有人作过测算认为:如果再发生象1870年那样的大洪水,即使按理想情况调度分蓄洪区,仍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0亿元。而按林一山的说法,荆江地区乃江汉平原之米粮仓,洪水白天决堤,将死人10万;夜间破堤,就会有几百万人民无处逃生。
1954年12月中旬的一天,林一山接到电话,通知他立刻赶到汉口火车站。这里停了一挂专列,工作人员引他上了一节车厢,***、周恩来、**等**领导同志都在这里,作会议室的一节车厢里,首长们正等着他汇报。那个时候,心系百姓的***心急如焚,在听了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谈的根治水患必须治理三峡的问题以后,***想听听林一山关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设计的进展情况。那一天,领导们边听边问,探讨得很仔细,如争取苏联专家援助问题,坝基岩层地质和风化问题,坝型选择、比较问题等等。
几天后,林一山奉命专程赴京,向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汇报***关于三峡工程的指示时,就已经接到通知,首批苏联水利和水工筑坝专家即将来华。那个时候,***已经显示出他这个一代伟人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紧迫的一面。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54年长江的特大洪灾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是人定胜天的发明创造者,关于在三峡设卡子毕其功于一役的三峡工程早在一年前的长江舰上就在他心里酝酿。1956年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委员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原长江水利委员会改组为该委员会的办公室,为常设机构,通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林一山任主任。从此,三峡工程勘查、设计规划的步伐加快了。
尤其是自从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写下了那首“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高峡出平湖“的诗句后,三峡工程就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见。***的这几句词在长办内部被解释为:第一句指的是在三峡建坝,第二句讲如何防止洪水泛滥,第三句讲的是领袖的崇高理想。它是在苏联专家来华以后,三峡工程已在技术等方面被证明有现实可能*时写下的,因此这首《水调歌头游泳》不仅仅只是领袖一时诗兴大发、即兴之作,而是用诗的语言艺术的勾勒出三峡工程的科学蓝图和前景,不得不承认在三峡建大坝,确实成为***一个念念不忘的梦想,甚至可以说成为一个情结。
1956年9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长江水利资源查勘工作结束的新闻把三峡工程上马的气氛引向热点。该新闻副题为:开始编制流域规划要点,争取年底确定第一期开发工程程序;解决三峡大坝施工期间发电、航运问题的研究工作即将完成。该消息向全世界表明:三峡工程真要立即要上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