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千转百回】第3节(1 / 1)

扫冢赋 夫苏 3125 字 2014-10-24

苏太公一拍茶几,“嘣”的一声接着又响起“哐锵”的声音。苏仙循声望去,原来是茶杯震得跳了起来,杯盖掉在地上碎了。他激动地骂了声:“逆子”。苏仙心想,相比于阿爹,阿公不一样,他有十几个孙子,少了谁都一样地过,所以不要惹恼他,任凭他指责些什么,苏仙都不出声,只点头受训认错。苏太公细数了几条罪状,后来无错可指了,便道:“不说了不说了,气死我了”此情此景,苏仙以为苏太公要作罢,谁知道他拿出收于身后的藤鞭准备抽人。苏夫人和几个姨太见状,连忙上来抱住了苏仙的头,用自己身体护住了他的身体,连连劝架。特别是苏夫人声泪俱下地喊:“阿爹你就消消气吧,你看他瘦成这个样子禁不得打,打坏了怎么办?娘不在了,年纪轻轻地独自远洋在外多年,他已经够可怜了。”苏太公怒道:“男人做事妇孺一边站着。”此时,不知道打哪儿冒出来的,苏老爷紧紧抱住苏太公不让他接近苏仙,更不会让他手中的藤条落在苏仙的身上。真要打我娃儿?苏老爷宁愿藤条落在自己的身上,劝道:“爹,别打!他真禁不得打。”

“要么讨老婆,要么去外面搞,别把歪风邪气带回家里!三儿丢尽苏家颜面!”

苏老爷急得大汗淋漓,想了半天才找到理由说服他:“爹你别发火,为了外人打自家孩子不值得!”

苏太公觉得苏老爷说得极对,问:“那女人呢?”

此时在一旁静候的东叔躬身唱个喏,道:“就在门外呢,太公。”说着把阿凤带了进来。一见苏太公,阿凤噗的一声跪在了蒲团上,由始至终都没敢抬头,眼泪直流。苏太公吩咐她抬起头来看看。乍一看还算标致,苏太公挺满意的,详细问了身世,阿凤答:“太公,我是本地人,叫李佩凤,是卖身进来做奴的。家里有个爹,不知他还在不在世,不过我有兄、弟。”闻言,苏太公吩咐下人去寻阿凤娘家来洽谈婚嫁一事。呼了口气,接着又说:“给你一个名分,免得外人说我苏家厮乱,败坏我苏家的名声。唉……成亲便成亲吧,但你已然卖身,不用再给聘礼了。”

苏老爷觉得如此不妥,毕竟将来是亲家,与苏太公仔细谈了些细节。这时的苏仙可不敢乱说话,心里正想着这回闹大了,阿爹回到家,自己做起事来处处掣肘,真是失策。但目的已经达到了。突然,苏太公说:“三儿,把她娶过门做个偏房姨太吧。娶老婆可要门当户对、明媒正娶的。”

“不!”苏仙突然抬起头来说:“要做就做正房,我以后不打算再娶了!”

“什么?你跟阿公说什么?”苏太公一时火冒三丈,又拿起藤鞭。苏老爷只好又拦住他,连连相劝,苏太公不说其他,瞪着苏仙只说阿凤出身不配。此情此景,苏仙不敢说话,阿凤更是吓得脸无血色。但苏太公何尝不是气得快要晕厥了?想了许久,他说:“门风丧尽!我什么都不管了,你们尽管闹吧。”然后便走了。

苏老爷见苏太公走了,这才宣泄情绪:“这孩子太悖逆了!太悖逆了!他怎么就看上一个家奴了?我马上又要走,你们说,如何处置这孽子?”夫人和姨太们面面相觊,却也答不上话,只劝道:“家丑不可外扬呀!别嚷嚷,老爷。”

苏老爷这才按耐住火气,看了眼东叔,心知他的难处。吩咐道:“阿东,你看不住少爷,就马上渡江到太白金星庙请仲利的契爷——文智长道长前来专门盯着他,不要再让他造次了。”

“是,马上去办。”东叔挽起长衫的裤腿疾步而走,完全不顾正怒目相向的苏仙。

可苏家大院的小吵小闹岂能与街外相比?昨日的大雨让小城基本休止了运作。今日风光霁日,小城人流车马络绎不绝,恢复了往日熙熙攘攘、喧喧闹闹的繁华。

特别在市集上举行的贺禧年会,显得尤为热闹。

看着人群中抢青夺红的舞龙舞狮,谢堂突然说:“城哥仔现在又回煤油店做工了。”

“什么?”从众一脸惊愕,埋怨道:“他怎的这么不听话!不看了,快去找他。”

“什么表情?霍城又不是你儿子!凭什么要听你话。”戴着面纱斗笠的谢堂埋怨着,远远地跟在从众身后,离开这挤死人的年会。

原来,在过年前,从众把霍城介绍到一家木刻雕工店做学徒,心想让他学雕刻做门板,以后自己有了手艺便不忧吃穿。奈何霍城就不喜欢做木工,只喜欢在煤油店做工。其实卖油不是不好,而是油老板太黑心。为何如此说?是因为煤油会挥发。老板交到霍城手里的煤油有一百斤,但等到霍城全部卖出去之后,才发现销售额不足一百斤的量,结账时有短款,老板是不会替霍城买单的,霍城只得赔钱,没钱便在粮饷里扣除。客人每次买油都是半斤半斤地买,油桶揭揭又盖盖,一天下来挥发多少霍城就该赔多少。久而久之霍城受不了了,老板教他以后卖油时记得把挥发的量也计进去,让客人来买单。霍城不得不应允,此后的买卖都短斤少两,硬是把损失补了回来。可客人骂他不老实,年纪轻轻的就这般吃人。霍城不敢解释和辩驳,郁闷透了,只好去找从众诉苦。从众说不如别干了。挣的钱比预计少了就得自己赔;短斤少两吧,一天积累下来多赚了些钱,却都给了老板,自己揽了一身罪名。还替他打工做甚?惹得顾客火大,到时候走在街上无故被打都不知道是谁打的。霍城说不想走,从众问不出什么原因,只有谢堂捕到了霍城的思绪,说:“城哥仔想着老板他闺女呢。”

“没什么本事,老板的闺女能嫁给你吃苦?别妄想了!”从众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便随从众的意思离开煤油店去了木工店。谁曾想一天看不见那小女孩,霍城的心里就像火烧似的烦躁。对她朝思暮想,无处可言。有一日得知从众离开了县城,便又回去了。

今日,煤油店的生意特别红火,顾客拥拥挤挤的抢着买油,霍城忙的不可开交。

他才十一岁,娘亲却把他打扮成成年人的模样,让尚有稚气的霍城在社会上混饭吃时能给别人一副自己很能吃苦的模样,留些好印象。

眼下,他的脸被熏得油油的,汗滴流下来,清晰可见油与汗的分层。特别是他的头剃得很光亮,只在脑根处留下一条尾指粗的辫子,正好穿过铜钱中间的小孔。这是大清剃发留辫的标本。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霍城是这般模样:眉骨前凸,浓眉大眼;颧骨下无肉,眼神显深邃。鼻长脸短,下巴尖,额头阔。显得十分霸气,像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