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宽的话,让刘宏沉默了。
“陛下!如今国家衰微,内忧外患不断。值此风雨飘摇之际,若是不能早定太子,稳定国体,只怕将来..”刘宽苦心道。
“好了,老师。”刘宏皱眉道。“太子之事,事关重大,不可不慎重啊!”
刘宽道:“正因为事关重大,老臣这才斗胆谏言,早立太子,外安天下之心,内息萧墙之祸。”
刘宏一愣:“萧墙之祸?怎么会有萧墙之祸?老师言重了。”
“陛下,曾子曾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请陛下听老臣一眼吧。”刘宽哀求道。
刘宏沉默片刻,沉声道:“那老师以为,朕之二子,谁可为太子?”
“史侯!”刘宽不假思索道。
刘宏脸色一沉:“为何?”
“陛下以为,老臣为何要将子奇寻到府上?”刘宽自问自答道。“老臣将他寻来,就是要了解史侯。”
“子奇教授史侯课程,将近两年了。这一年多来,史侯的课业如何,想来陛下也清楚,聪慧过人。而且,老臣也多方打听,这两年来,史侯礼仪从不缺省,每日在陛下和皇后娘娘面前晨昏定省,每旬日到永乐宫问安,从未断过一次;对待董侯,从来是爱护有加..”
“再者,我大汉,从来都是以嫡长传承。史侯即是陛下嫡子,也是陛下长子。若是不立史侯,于祖制不合呀。”
“而最重要的是,自肃宗皇帝以来幼年天子的教训,殷鉴不远。陛下,我大汉若要再度中兴,陛下千秋之后,必须要有盛年储君继位啊。史侯今已十岁,再合适不过了。”
“老师,必须是刘辩吗?”刘宏沉声问道。
刘宽点点头:“陛下,老臣知道陛下钟爱董侯。但是,董侯如今年方四岁,不太合适。陛下若是真要立董侯,董侯也聪慧过史侯,可以效仿孝景皇帝立世宗皇帝事。”
当初,孝景皇帝在位时,遇到储位之争,他本想立王美人所生刘彘,但是为了保护幼子,听从窦婴的计策,先立了栗妃所出庶长子刘荣。后来,他废掉了刘荣太子之位,迫使栗妃自杀,最终得以立刘彘为太子。
刘宏沉默片刻,点点头:“朕知道了。难为老师卧病在榻,还操劳国事。老师暂且休息吧,过几日朕再来看望老师。”
“老臣恭送陛下!”
刘宏点点头,而后匆匆离了逯乡侯府。
————————————
刘宏离开之后,众人走了进来。
看到刘陶,刘宽歉然道:“子奇啊,老夫已经尽力了。”
“陛下莫非不愿立太子?”刘陶问到。
刘陶之所以有此问,倒不是无事放矢。自刘辩出生以后,尤其是刘协出生以后,朝臣中曾有多人上疏,请求天子立太子,都被天子以自己春秋鼎盛无须担心为由推脱了过去。今日刘宽再次提及此事,刘陶就担心天子再次推脱掉。
刘宽道:“陛下到没有推脱,只是询问老夫为何一定是史侯。”
“叔父如何回答?”刘陶紧张问道。
刘宽笑了笑:“老夫回答说,史侯为嫡长子,董侯太小。纵然陛下钟爱董侯,但是如今并不合适。陛下立太子,可仿效孝景皇帝立世宗皇帝故事。”
刘陶失声道:“叔父你怎么能这般说?”
刘宽看向杨赐,笑了起来。
杨赐也笑了笑,冲刘陶道:“子奇,你可真是当局者迷啊。”
刘陶一愣:“君侯为何这般说?我如何当局者迷了?”
杨赐道:“子奇啊,就算陛下是孝景皇帝,难道董侯就真的是下一个世宗皇帝不成?再者,你当皇后是下一个栗妃吗?史侯是下一个栗太子吗?还是说,你刘陶是下一个魏其侯?”
“怎么可能?”刘陶当即道。“董侯身后,可没有王皇后和馆陶长公主。我更不可能是魏其侯。”
“呵呵,这不就行了?”杨赐道。“陛下若是真立了史侯为太子,难不成还真能如孝景皇帝一般,成功废立不成?”
刘陶摇头道:“史侯非栗太子。”
“既然如此,那你还担心什么?”刘宽说到。
刘陶恍然大悟:“对啊。多谢叔父和君侯指点迷津。”
刘宽看向杨赐,沉声道:“伯献,我行将枯木,史侯之事就拜托你了。这是我大汉最后一次的机会了。若史侯是雄主,则我大汉如周室那般;若史侯是暗弱天子,则我大汉合该灭亡,为他人多替代。”
刘陶闻言,感觉毛骨悚然。
汉室亡,他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这样的结果。
杨赐则点点头,上前握住刘宽的手,沉声道:“文饶放心!”
“那就好!”刘宽笑了笑,而后闭上了眼睛,嘴中还喃喃着。“汉室啊汉室,汉室啊汉..”
“走吧,文饶累了,让他好好歇息吧。”看到刘宽睡熟,杨赐悄声道。
————————————
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人,太祖高皇帝十五世孙。先祖最后一任城阳王刘俚,父崎,孝安、孝顺皇帝时位列九卿,后为司徒。
刘宽知识渊博,号为“儒士”,少年时宴席《欧阳尚书》、《京氏易》,尤擅《韩诗外传》。为人宽和,从不发怒。
孝桓皇帝时,大将军梁冀征辟举高第,拜侍御史,迁梁令,会旧君丧去职。后太尉举有道,徵拜议郎、司徒长史。延熹八年,为南阳太守,处理政事,仁厚宽恕。
建宁元年,为太中大夫,与杨赐、张济侍讲华光殿,教授天子,从此为帝师,后来天子刘宏屡次下诏,向他请教学问。后历任侍中、屯骑校尉、宗正、光禄勋、卫尉,更两任太尉。
光和七年,因揭发黄巾有功,再加上杨赐上疏,封为逯乡侯,食邑六百户。
中平元年二月丁卯,逯乡侯、特进、前太尉刘宽薨,年六十有六。
刘宽逝世后,天子刘宏哀痛不已,身着孝服,下旨罢朝三日,以示哀荣。又下旨,以皇子刘辩为正使,右中郎将张良持节临吊。
诏书一出,朝野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