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此句出自《诗经·邶风》第一篇《柏舟》,是全诗的最后一句。《毛诗序》曰:“言仁而不可遇也。卫倾公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遂有仁臣做《柏舟》。
当然,此诗也有认为是女性所作,《鲁诗》就认为是卫宣夫人所做。
郭嘉此信,用的自然是毛诗之意。
郭嘉与戏忠,性趣相投,亦是好友,经常一同饮酒作乐。郭嘉如此态度,戏忠的态度可想而知。
“也罢。待入京之后,面见陛下时,代他们二人辩护吧。到时,再请太傅与公达从中周旋。”荀彧唯恐郭嘉、戏忠两人因为此事在天子面前落下不好的印象,若是今后因此不能入仕,以二人才华未免可惜。思索良久,这才想出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事情果如荀绲之言,下午时作为天子使者的刘磐就到了颍阴。
“卑臣叩谢陛下。”刘磐宣读完任命诏书,荀彧当即叩谢。
在任命诏书中,荀彧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兼守宫令。
守宫令,属少府,秩六百石,主御用纸笔墨与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属官有丞一人。可以算得上是天子近臣。
历史上,荀彧是在今年举孝廉,任守宫令。而现在,刘辩知道荀彧之才,有心亲近,就加了黄门侍郎一职。
“请荀侍郎收拾行状,遂本使入京赴任。”荀彧接过诏书后,刘磐对他拱手道。
荀彧道:“请天使入寒舍稍候,我去去就来。请——”
“荀侍郎自便。”
——————————
洛阳,大将军官署。
正堂之上,人才济济。
主薄广陵陈琳、大将军府掾泰山王匡、议郎南阳何顒、侍御史河南郑泰、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侍中武威周毖、骑都尉泰山鲍信、部将陈留吴匡并车骑将军何苗。
所有人,不是何进心腹,就是何进家人。
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年龄大约与孔融相当。历史上,何进欲诛十常侍,何太后坚决反对,何进欲召董卓进京,他坚决劝阻。何进死后,他避难冀州,入袁绍幕府。袁绍失败后,被曹操俘获。曹操爱其才,任命为司空军师祭酒,管记室,后迁丞相门下督。建安十二年,染病而亡。和他有关的一件著名时间就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前,替袁绍写了一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当时曹操正苦于头风,卧病在床,读完檄文之后,惊出一身冷汗,当即惊起,不久即病愈。
王匡,字公节,泰山人。历史上,奉何进命令,回乡招募壮士诛杀十常侍。后官至河内太守,是关东讨伐董卓联军诸侯之一。
何顒,字伯求,南阳襄乡人。年轻时,与郭泰、贾彪相好,显名太学。也和陈蕃、李膺友善。后受第二次党锢之祸牵连,隐姓埋名逃亡隐匿。中平元年党锢解禁,征辟司空府,三公会议皆推为长。历史上董卓秉政后,威逼他为自己的长史,不就。后来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谋诛董卓。不就荀爽病逝,他被董卓以它事下狱,在狱中忧愤而死。第一次见到曹操时,他曾说“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而对于荀彧的著名评价就是“颍川荀彧,王佐之才。”
郑泰,字公业,河南开封人。少有谋略,好交豪侠。中平元年被征辟为尚书侍郎,迁侍御史。历史上,何进欲召董卓进京,他当场反对,何进不听为弃官。董卓征拜为议郎,与荀攸、何顒谋诛董卓,事泄东逃,归袁术,死在前往扬州就任刺史的路上。
周毖,自仲远,武威人。历史上袁绍为渤海太守就是他举荐,后来袁绍起兵反卓,被董卓杀害。
鲍信,字允诚,泰山平阳人。历史上他也是关东讨董联军诸侯之一,官至济北相。后来在曹操与青州黄巾大战时,救曹操而死。
“见过何公..”
何顒是最后一个到的。见他到来,众人纷纷起身向他问好。
何顒也一一回礼。
曹操最后上前,向何顒行了一个大礼:“曹操见过何公。”
“请起。”何顒扶起曹操,问到。“尊君可好?”
“家君安好。”曹操道。
何顒笑道:“安好就好,他日定然到贵府拜见尊君。”
“家君与操荣幸之至。”曹操笑道。
“呵呵..”何顒笑了起来,二人寒暄片刻后,曹操返回自己的位置上。
只有何苗,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为起身。
“见过车骑将军。”何顒最后来到何苗跟前,向他行礼。
何苗拱拱手,神情倨傲。
何顒不以为意,笑了笑,转身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何进出来时,所有人都结束了寒暄,拱手道:“见过大将军。”
何进回礼后,将所有侍者赶了出去。
众人颇有些奇怪,只有袁绍心中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过他却故作不知。
所有人都出去后,何进扫了众人一眼,道:“我欲诛杀十常侍,荡涤陛下左右,诸位有何意见?”
何进说完之后,看向何顒。
何顒却道:“大将军欲诛十常侍,乃是天下幸事。不过,急切之间,顒尚未有完策。”随即他扭头冲众人道。“诸君若有良策,尽管讲来。”
这时,袁绍起身道:“前番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是因为言语泄漏。五营将士皆惧怕畏服中官,窦氏不及思量反而用之,自取灭亡。现在将军兄弟并领精锐,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事在掌握,天时也。将军应该为天下扫除祸患,以名垂后世,机不可失啊。”话说完,他冲何苗拱拱手。
何苗也冲他拱拱手,笑了笑。
陈琳道:“袁校尉所言极是。大将军当顺应天时,扫除祸患。不过,更应引窦武之教训为诫,首在之要,在于掌控五营。务使五营将士不畏中官,而为大将军所用。而掌控五营,关键之所在是北军中候。”
何进点头道:“本初、孔璋之言在理。只是,诸君以为,谁可为北军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