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俘换失地这事就这么你来我往的纠缠着。
跟英国人谈判光靠照会不行,因为洋鬼子翻译的汉语水平有限,大清政府这边的英语翻译更是稀松平常,人神共愤。两边的翻译都是二五眼水平,译出来的文件言不达意,漏洞百出。天真地设想一下,当年如果翻译水平高的话,鸦片战争能不能发生都不一定。
总靠书面交流不行,有时候必须得面对面谈,这样连猜带比划,群策群力地都瞎搀和搀和,相互理解的能更透彻点。
面对面的谈判,英国鬼子没有意见,但是大清官员可不行,依照大清的规矩,洋鬼子登门拜见可以接见,但是绝对不允许大清官员主动找洋鬼子说事。对伊里布这样的封疆大吏,钦差大臣来说,弯下身子到英国船上跟没有文化的洋鬼子谈判,这样忒掉价。再者说了万一被洋鬼子扣留了咋办?
历史上总是不乏一些非常可爱的小人物,让人觉得又萌又可爱,这些非常有意思的小人物卑微的跟根草一样,但是关键的时候却总能起到房梁的作用,伊里布的仆人张喜就是这号小人物。
小人物张喜在收复定海中开始粉墨登场,到后来跟英国人谈判签订《南京条约》时,更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嘚啵嘚啵一说,愣是把英国人咬紧牙关都不松口的3000万两白银给砍到了2100万两,给道光皇帝省掉了900万两雪花银子。
这个草根如果早生两千五百年就是管仲、乐毅,苏秦、张仪这类高手。晚生一个半世纪,再熟练的掌握点英语,就能西装革履地站在在联合国主席台上慷慨陈词,引起全球瞩目。
去英国人兵船上谈判,伊里布不便出面,好几次谈判都是由张喜代劳的。派他去之前,伊里布为了增加交涉中的官方色彩,让特意让张喜戴上了六品顶戴,这样英国人也乐意接受。
张喜鬼点子多,据说伊里布非常有创意的战俘换失地的伟大构想最初就是张喜的建议。
张喜后来写过两本很牛的回忆录,一本是《探夷说贴》,一本是《抚夷日记》,虚虚实实地描述了他当年如同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坦然自若地登上英国人的船,然后舌战群夷的非凡经历。如此丰功伟绩,够他的后人炫耀一把的了。
1840年10月25日,张喜第一次登上洋鬼子的军船上,坦然坐定,洋鬼子敬给洋酒,张喜接过来以后一饮而尽,很爷们,压根不管酒里面有毒没毒,船上的洋鬼子都鼓掌叫好。爽快人谁都喜欢,那些说话之乎者也,喜欢装逼摆谱的大清官员绝对没有这等派头,张喜夸夸而谈,丝毫不怯场,这点比动不动就说官场话的官僚们可爱多了,而且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压根不担心英国人下毒害了他。他这点赢得了英国人不少好感,加了不少印象分。
张喜两次渡海跟英国人谈判,英国人对张喜青眼有加,但凡他上了船就象招待贵客一样的招待,好吃好喝。张喜胆子大,有心计,在英国兵船上游览以后,对英国人的军事实力有所了解,他回去后告诉他的主人伊里布:最好别跟英国鬼子打架,打也没用。
听他这么一说,心眼子挺多的伊里布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伊里布不敢进攻,索性就跟懿律他们耗下去。
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伊里布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是这让一门心思赶跑洋鬼子,收回失地的人看着不顺眼:皇帝派你当钦差大臣是来收复定海的,你这么毫无期限地干耗下去成何体统?而且来不断跟舟山岛上的洋鬼子你来我往,难道想当汉奸不成?很快伊里布就成为众矢之的,就差万箭穿心了。
百姓不满意,同僚们也开始上书抗议,再加上道光皇帝喜怒无常,脑袋瓜子一会热一冷的,当初伊里布吹嘘的战俘换定海的计划一直没有结果,他对和谈没了耐心,尤其到了后琦善在广州跟英国人的谈判越来越不顺利的时候,敬酒不吃吃罚酒,道光皇帝决定给英国人点颜色看看。
道光皇帝在北京城一道一道地给伊里布下达圣旨,要求他赶快收回定海。可是,伊里布这里还是一片黎明静悄悄。
伊里布为了稳住道光皇帝,他就跟街头上打把势跑江湖卖艺的一样,忙活着在镇海又是铸炮,又是造船,修筑防御工事,招式摆的很足,光说不练就是不出手。
山高皇帝远,伊里布这套把戏骗的了道光皇帝,却骗不了他跟前的浙江巡抚刘韵珂还有闽浙总督颜伯焘,这两个主战派一番密谋,给道光皇帝打了个小报告。道光皇帝接到报告以后,下旨把伊里布的钦差大臣的差事给免了,赶紧滚蛋,这次派江苏巡抚裕谦来接替他,裕谦乃坚定的主战派,十足的愤青一个。
大清官员玩权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伊里布本来都准备收拾收拾行囊,愤青裕谦来了,他就回江苏闲着看热闹。风云突变,琦善那边忽然来消息了,说英国人决定让出定海来了。
英国人让出定海的理由有必要先说一说。随着时间拖延,占据定海的英国人麻烦越来越多,首先是因为水土不服,英国鬼子军营里闹起来大规模的传染病,短短的五个月,超过五千人住进了战地医院,448人丧生。这个看似不大的死亡数字,但是已经是他们在整个鸦片战争中直接死于战火人数的5倍。瘟疫严重,英国鬼子已经不太愿意在定海硬撑下去。
这个消息的到来,让伊里布一下子兴奋起来,如同一个被套牢的散户突然获得解套的机会。脑子一热,慌着抓住这个解套的机会,伊里布却万万没有想到,他非但没有解套,反而被套的更牢了。
对于伊里布来说,他的主要任务是收复定海,现在既然英国人同意撤出定海,那么在裕谦到了之前,只要他把定海弄到手里,他就完成任务了。任务完成,道光皇帝对自己的各种不满就变成伪命题了。
接到消息以后,他赶紧给道光皇帝写奏折,一边派家人张喜带着英国战俘去舟山,实践他的战俘换失地计划。
1841年2月22日晚,伊里布决定先派张喜先携带部分英俘去舟山释放,劝英军退出舟山,然后再派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三总兵率兵3000人,押解英方最看重的安突德,随后跟进,收复舟山。
2月23日晚,小人物张喜按预定计划出海,第二天早晨到了舟山,释放了部分战俘。英国人问为什么安突德没带来,张喜牛气哄哄地说:还了舟山,马上就放了安突德,如果不归还舟山,就杀了安突德,大军准备打仗。
然后张喜连蒙带吓唬的一通胡诌八扯,唾沫星子两丈高。让张喜哭笑不得的是他正口若悬河的时候,洋俘虏安突德突然自己摇着船晃着橹回来了,而那两个负责押运他的清军臊眉耷眼地也回来了。原来船走到中间的时候,英军把安突德给抢回来了!
张喜一下子傻眼了!
张喜运气不错,英国鬼子坚持了他们令人钦佩的契约精神,他们没有为难张喜,同意撤退。小人物张喜领着两个下级军官完成了这场意义非常特殊的接收。
搞笑的是英国人都快撤退干净了,说好的3000大清水师到了第二天才慢悠悠地赶到。
伊里布接到张喜的好消息以后,赶紧忙不迭地给道光皇帝添油加醋地吹嘘接收定海的过程。他本想借此挽回点道光对自己的不良印象,结果他犯了个很要命的错误。
伊里布不知道这时候广州已经打起来,对于这个时候的道光皇帝来说,伊里布应该在定海把人数不多的洋鬼子统统干掉,没想到他竟然堂而皇之地把这些蛮夷给放走了。如此一来,洋鬼子兵合一处,那广州的日子岂不是更能难过了?
道光皇帝本来给他的处分是光撤掉他钦差大臣的差事,这下可好,因为接收定海,顺带着把协办大学士也给免了,脑袋后面的双眼花翎也给拔掉了,好歹暂时留任两江总督,革职留任,考验期八年,才能开复,以观后效。
更要命的还在后头。没过多久,接替他的裕谦就给道光皇帝写折子,弹劾他遣派家丁张喜与英国人私自来往,收受洋鬼子的礼物,故意达成不战默契。头脑简单的道光皇帝火冒三丈,既没调查,也不经研究,革除掉伊里布的所有职务,下令把他拿押北京,然后关进大牢,最后流放张家口。
小人物张喜也被送交刑部审讯,逼问是否收了英国贿赂?幸好,他人轻罪细,一番惊吓后,无罪释放。
很快,到鸦片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伊里布被重新启用,小人物张喜再风光无限,那是在南京下关,跟英国人的谈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