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章 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1 / 1)

晚清七十二变 梁二叔 3722 字 2014-11-19

扯完伊里布稀里糊涂收复定海的事,还得赶紧回到广州那边,新任钦差大臣已经到了广州,正在和英国人谈判。一场很扯淡的谈判!

先说说琦善这个人,他位极人臣,圣眷正隆,出身虽不及伊里布高贵,但也决不是草根出生,琦善的祖上被封过一等侯爵,他爹做过热河都统,正儿八经的满族贵族家庭出身。而且在道光的心目中,他的地位似乎比伊里布还要重些,因为直隶总督的含金量比两江总督稍微高那么一点点。

琦善16岁就成了大清朝的公务员,然后也是一路提拔,火箭般蹿升,鸦片战争打响的时候,此君满脑袋都是一圈一圈的光环,有什么一等侯爵、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等等,真是风光无限,亮瞎所有人的眼。

琦善这人敢闯敢干,有所担当,但是毛病也不是没有,做事太高调,好大喜功,不大按常规出牌,成绩和毛病一样多。难得的是道光皇帝喜欢他,这次又是因为他天津退敌有功,道光自然格外垂青他,所以派他为钦差大臣南下广东跟英国鬼子谈判。

花无百日红,有些事好到极致走向反面,继刚刚黯然陨落的政治明星林则徐以后,能人琦善的这次广州谈判,也成了他的滑铁卢。不得不说,有时候敢闯敢干是好事,但是敢闯敢干到不计后果的程度就麻烦了。

对道光皇帝来说,放低身段跟英国蛮夷们谈判,主要还是出于照顾照顾他们的情绪,有些要求可以满足,比如免掉林则徐的职务,重新恢复到以前做贸易。但是也仅此而已,对于巴麦尊在《致中国宰相书》里面提出来的什么赔鸦片钱;中英官员平等交往;割让沿海岛屿;赔偿商欠;赔偿军费等五项,道光皇帝认为这是胡扯淡,压根就没记在心里。从道光皇帝的角度来说,派琦善来谈判,任务就是安安稳稳地把洋鬼子们大发走。

可惜的是,道光皇帝低估了蛮夷头子巴麦尊的胃口。英国佬看着是憨大个,傻乎乎的,其实马瘦毛长,心里头鬼着呢。

英国这边参加谈判的不是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懿律谈判前就运回英伦老巢看病了,跟琦善谈判的是义律。巴麦尊跟义律发了份对华合约草案。这个草案比《致中国宰相书》里面的要求还苛刻,巴麦尊在里面拉拉杂杂的列了十项要求,比前面的要求翻了一番。内容罗列如下:一、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宁波为通商口岸。二、英国政府可在各通商口岸派驻官员,与中国政府官员直接接触。三、割让沿海岛屿。四、赔偿被焚鸦片。五、中国废除行商制度。六、赔偿军费。七、未付清的赔款以年利百分之五计息。八、条约为中国皇帝批准后,解除对中国沿海的封锁;赔款全部付清后,英军方撤离。九、条约用英文和中文书写,一式两份,文义解释以英文为主。十、条约在规定期限内由双方君主批准。

这个草案也算是给谈判设置了一个底限,义律无权降低英方的要价,义律需要做的是在这之上再给大英帝国争取更多的好处。

所以说,谈判的主角名义上是谈判桌前得琦善和义律,两个人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看着挺热闹,但是,真正有资格发言的是巴麦尊和道光帝,义律和琦善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牵线木偶,一举一动都应受操纵。实际上巴麦尊本人根本不相信谈判,在1840年2月20日训令中明确主张用大炮来说话,对方要么接受条件,要么动武,不必纠缠于交涉。

谈判中讨价还价本是一种战术,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谈判者有权做出让步。而主持广东谈判的英方代表义律和清方代表琦善,显然都不具备此等资格。广州谈判有点像事先没有经过排练的皮影戏一样,结局早就注定。我们来看看这场皮影戏错乱的过程。

1840年11月29日,神采奕奕的钦差大臣琦善到了广州。他到了广州以后,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谈判环境,他先是裁剪水勇,拆除木排铁链,还破例英国佬的小艇驶入内河水道。

12月初,中国首席谈判专家琦善和英国首席谈判代表义律在广州开始谈判。

刚谈判的时候,琦善先是大大咧咧地答应赔偿500万元的鸦片钱,而对英方的其他要求都回绝了。琦善本来以为,制造事端的林则徐已经被革职查办了,算是替洋鬼子出来了口怨气,如今又多捞了500万元的银子,他们还不赶紧找个地方偷着乐去,他压根不理解英国人为什么还要这么没完没了?

架不住义律的不依不饶,他又作出一些退让,赔偿英国商人的鸦片钱在增加100万。然后,他帮着去劝说道光皇帝,在广州之外再开个一口岸,但是未来的口岸只准在船上交易,英国人不得不上岸居住。

总之,在琦善左右和稀泥的情况下,道光皇帝只答应了英国人要求的皮毛,但是道光皇帝的答应的这些对英国人毫无吸引力。首先惩罚不惩罚林则徐他们不大在乎,他们压根就没要求这一条;恢复通商只是重新回到过去而已,英国人的要求远非这些,他们已经提出来中英贸易除了重新开放广州以外,又增加了四个,恢复一口有点扯淡。道光皇帝答应赔偿部分鸦片损失,英国人也不高兴,他们压根就没想打折,要的是全部鸦片钱。第四项虽说解决了平等文书的问题,但是没有确立两国官员交往的其他程式。

后来道光皇帝见这些英国蛮夷这么难打发,慢慢也失去了耐心,几次都下旨给琦善,终止谈判,布置兵马炮台,给这群不识抬举的洋鬼子们点颜色看看。

道光皇帝不满意,跟琦善谈判的义律也不满意,为了琦善和义律之间的谈判一直靠笔谈,双方你来我往打了一个多月的笔墨官司。中间好几次义律要求琦善当面会谈,但琦善一直拒绝。

到了1841年1月5日,义律实在坐不住了,他搬出巴麦尊训令中的杀手锏,照会琦善,在不面谈,就用枪炮说话。

过了两天,英军攻占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清军大败。

琦善如果平庸点的话,就干脆听道光皇帝的意见,直接也撂挑子不谈了,马上组织广州军民,协调道光皇帝派来的增援力量,跟洋鬼子拼个你死我活,如果战死了,没准今天还被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学习,轮到什么纪念日之类的反复宣传宣传。

能人琦善这次倒霉是因为没有摆正位置,真把自己当成了只手擎天,拯救大清王朝于危难之际的英雄了,脑子一热,忘记了自己只是平庸皇帝道光手中的牵线木偶。琦善操了不该操的心,固执地认为如果不至于动刀动枪,就尽量避免。结果他脑子一热,他竟不顾自己的身份和权限,擅自做主,照会义律,作出重大让步:由他向道光皇帝提出建议,争取给英国人找块停船居住的地方。

义律这次也没了所谓的绅士的风度。他明明知道琦善答应的事,都只“代奏”,八字没一撇,不能算真正同意,最后成与不成还得等着道光皇帝的批准,但是他这次玩了个不高明的流氓手段,硬是把生米当成了熟饭。

1841年1月20日这天,义律把琦善发来的照会中“代为启奏”这类含义不确的话统统删掉,这样一下子意义就全变了,然后忙不迭地宣布已与琦善达成四项初步协定:一、割让香港;二、鸦片赔款600万元;三、中英平等外交;四、1841年2月2日恢复中英广州贸易。

没过一星期,英国人就凭借这个所谓的初步协定占了香港。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还装模作样地给清军将领写信,说已经达成协议,香港已经是英国人的地盘了,清军赶快滚蛋。

这样一来,琦善的麻烦可就大了!广东巡抚怡良乘他不在广州,于2月11日出奏弹劾他“私许香港”。道光接到奏折以后,马上下旨,把能人琦善绳捆索绑,押回北京,接受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