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肠百结的道光皇帝开始怀念身在张家口军台的伊里布,半夜三更嘱咐内阁还没有下班的大臣们赶紧发上谕:“伊里布著改发浙江军营效力。”
道光皇帝的诏书下到张家口,这个时候正在此卧薪尝胆的前红人伊里布,收到听说道光皇帝再次启用他,兴奋异常,泪涕横流。伊里布赶紧着急忙慌地收拾收拾行李,急匆匆地回了北京城,进了北京城,就打算奔向圆明园,打算着亲自见见道光皇帝磕头谢恩。
还没到圆明园,伊里布就遇到来迎接他的仆人张喜。伊里布重新被皇帝召见北京城,主仆情深也好,投机取巧也罢,反正张喜兴冲冲地来迎接伊里布了,并愿意再鞍前马后地伺候着。
别看张喜这人出身贫贱,但心思缜密,眼光独到,能把事情琢磨清楚。伊里布告诉他正要去拜见道光皇帝。张喜反复叮嘱伊里布,见了道光皇帝,一定要把英国佬的情况跟皇帝说清楚,不然的话,收复定海的悲剧还得重演一次。
张喜这说话,伊里布也深以为然。他也打算见了皇帝以后,泪涕横流地谢皇恩,表决心,然后献良策,抚英夷……
等他一腔热血地到了军机处,并没有得到道光皇帝召见,只是接到冰冷的一纸文书:赏给伊里布七品衔,随耆英去浙江听候差遣。估计道光皇帝是不好意思再见他,重新启用被打倒的大臣本来就意味着推翻了自己先前的结论,当皇帝的不能不顾忌自己的脸面。
道光皇帝操蛋的地方就在这里:你既然已经决定重新启用伊里布了,就该听他好好唠叨唠叨退英国兵的办法,然后再从全局出发搞搞部署,可是因为顾忌他那点可怜的面子,再一次错过了采取针对性政策的时机了。王权统治很大的一个毛病也在这里,凡事不经过辩论,深思熟虑,都跟着皇帝的想法往前走,跟神经病似的,奇思妙想不断,朝令夕改成风,干事的大臣也只能跟着瞎糊弄。临南下浙江前,伊里布本来想再见见道光皇帝,结果还是没有见着,只能在二宫门外磕头谢主隆恩了。
无论是新任钦差大臣耆英还是伊里布本人都没有跟英国佬打交道的直接经验,找洋鬼子谈判,还得靠能说会到的草根能人张喜。耆英和伊里布去浙江之前邀请张喜跟着一起南下,结果张喜一口回绝了。
不能不佩服这个草根能人的先见之明,他好像比这些皇帝跟前的红人更了解道光皇帝的性格秉性,他知道道光皇帝并没有完全放下身段,下决心跟英国佬谈判,政策还得变。他先前已经受到过惊吓,身陷囹圄不说,脑袋还差点掉了,他没有必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果然不出张喜所料,新任钦差大臣耆英到了浙江前线没几天,道光皇帝脑门子一热,又决定跟英国佬动动刀枪了!
道光做事首鼠两端,他派耆英去本来是冲着和谈去的,不然也不会重召伊里布,但是也不知道他的闷葫芦里卖的啥药,他给耆英的指令是边打边谈。估计他首先是不服气,在自己地盘上被打的满地找牙面子上过不去,另外一个理由估计是打个胜仗可以在谈判桌上捞取足够的砝码,这样谈起判来有分量。
耆英到了浙江以后,他跟先前到的扬威大将军奕经不对付,两个人都不断给道光皇帝上折子,都是各自说各自的。奕经报告给道光皇帝的全部是好消息,按照他的意思,再有个把月,英国佬就彻底认栽服输了。可是耆英的折子里全部是悲观失望。
人都喜欢听好消息的毛病。当奕经和耆英两种完全矛盾的说辞摆放在道光皇帝跟前的时候,他潜意识中就倾向于相信奕经的精心包装过的好消息。
道光皇帝重新沉浸在奕经给他编织的美梦当中,然后他又开始后悔派耆英去浙江,启用罪臣伊里布更是欠考虑。道光脑门子再次发热,他感觉耆英呆在浙江只会碍手碍脚,给剿灭英逆添乱,于是他再次把先前的决定推翻,又下了一道圣旨,把耆英打发到广州,担任广州将军。至于伊里布,先让奕经留着,用得上就用,用不着的话就把他打发会北京。
所以说,这些都暗合了草根牛人张喜的判断,跟大清皇帝这种喜怒无常,翻脸不认人的货色配合工作,难着呢!
集权统治下的大清皇帝任性惯了,横着说竖着说都是自己有利,举止轻率,说话信用度不高,大臣们倒是习惯了,可是强调契约精神的洋鬼子不大吃这一套。十二年后,大清国重新和英国开战,这次法国人也跟着凑热闹,英法联军还攻进北京城,跟强盗一样抢劫,然后跟畜生一样火烧了圆明园。今天学院派光扯着嗓子跟祥林嫂一样哀叹英法两个王八蛋拳头大胳膊粗欺负人,却没很少考虑这事很大程度上跟刚接班的小皇帝咸丰不遵守他老爹当年跟洋鬼子签的合同有关。
再后来,大清国和小日本打甲午海战,晚晴的肱骨之臣李鸿章臊眉耷眼地去日本马关谈判,当时小鬼子们的首相伊藤博文还奚落李鸿章说大清国签了条约也不遵守,说话不算数。
不管怎么说,耆英调离以后,道光皇帝基本上把和谈这条路给堵死了。英国佬那边也没有和谈的兴趣了,尽管几个月前,面临困境的濮鼎查还有跟大清朝廷谈判的想法,但是他的困境随着冬季过后也慢慢解除了。这个时候已经是春暖花开之际,英国佬结束了冬眠状态,跟饥饿的狗熊一样渴望战争刺激。
不仅如此英国佬继续调兵遣将的增援中国战场,很快就会有两万多英**队被派到前线。很多英国兵从英伦三岛老巢出来,还有更多的印度红头阿三盘踞在新加坡,等着一声令下就驾着他们铁甲船开过来。
这一次他们筹划着把事情搞大,英国鬼子改变了原来封锁沿海港口城市的天真想法,他们决定深入腹地,然后切断大清帝国内陆交通线。
战火继续往内地烧,战场也开始逐渐从浙江的杭州湾摆到扬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