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袍哥小行爷(二)(1 / 1)

利箭 鸣喵王 5110 字 2015-07-16

茶碗阵摆完,茶水喝罢,头排的大爷跟一个伙计耳语了一番,那个伙计点头示意,然后便出去了。

杨思远再怎么机灵,也毕竟才有16岁的年纪,根本不在意这些细节上的东西,此时的他正沉浸在入会的喜悦里。

头排大爷对杨思远说道:“小行爷,既然都是一个码头上的,那我们也就按规矩来,您看您先排在第十排(最小的一辈),做个凤尾老么(有家资的年轻后生)可好?”

杨思远又是对着袍哥会的弟兄们一抱拳,朗声道:“各位大哥,小弟初嗨(加入)贵龙码头,还请诸位高抬龙袖,亮个膀子(多多体谅包涵)!龙凤旗,日月旗,花花旗,给兄弟我打个好字旗(与其他头排言一声)!”

头排的大爷又说道:“莫要小瞧凤尾么,一步登天海大哥。年轻后生多奇志,日后还需他张罗。”

其他袍哥会的弟兄们也纷纷点头,对着杨思远抱拳,伸手做了个请的手势,杨思远也不再客气,来到第十排,端端正正地坐下,双腿平放,不敢有其他动作。

书到这里,有明眼人一看,会有疑问,为什么明明是十排的椅凳,可却有一半是空着的,人没来么?

不,这恰恰便是袍哥会的规矩。

袍哥会的坐席都是十排,而二、四、七、八、九排却全都空着。二排空着,是因为“二”不敢僭越关二爷,当时的帮派都对忠义的关二爷敬仰之至;四排也空着,是因为赵云赵子龙为“四弟”,同“二”一样,莫敢僭越;第七排空着,那是因为当年瓦岗寨的第七位是罗成,罗成是为叛徒之辈;而第八排和第九排也都空着,是因为忌讳杨家将里的“八姐九妹”,莫要像婆娘一样。

杨思远虽然是老么(最小)的第十排,但是其他弟兄却对他极为客气。因为这第十排,也是有区别的。像是杨思远这种,老子是称霸一方的军阀,有后台,有家资,被称为“凤尾老么”,即年轻有为的后生。而其他的老么通常都是执行或者跑腿的,也就是说袍哥会干活的都是这些个后生。

一转眼,也快到了晌午,因为初入帮会,杨思远自然知晓人家是给足了自己面子,他也不想去妨碍各位前排商议其他要事,待了一会儿之后,便起身告辞。其他兄弟们也都客客气气地起身送他下楼。

一直看着杨思远出了茶馆,头排的一位大爷看向另一位,道:“捎了?”

另一位点了点头。

那位大爷笑了笑,自顾自地念叨:“蜀东有个小行爷,上蹿下跳不歇歇。非要嗨个龙码头,岂知都是怕他爹。”

其他袍哥会的成员听了也是跟着无奈地笑着,然后又一起入了大堂。

杨思远现在走在大街上,那腰杆子挺得更直了。边走边跟身边的小喽啰们说:“老子今天成了光棍(袍哥自称),日后你们跟着老子混,定当吃香的喝辣的!”小喽啰们自然喜欢看到小行爷开心了,纷纷上前簇拥着,你一句我一句地谄媚。

杨思远也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领着小喽啰们转向城东的一处器匠铺,他令小喽啰们都在外面等着,自己一人走了进去。

“呀,小行爷来了,快坐,快坐。”

器匠铺里一个老倌一个年轻后生,二人看到杨思远后都放下了手里的活,招呼杨思远坐坐。

“川大丁首(顺天行道),特来取宝。”

杨思远也不客气,坐下之后便来了这么一句。

那器匠铺的老倌闻言后眉头一皱,接着有些犹豫地问道:“小行爷,莫是真嗨了码头?”

器匠铺的那个小后生闻言后惊奇地望着杨思远。

杨思远嘴角一撇,微笑道:“同扶汉室,造福永昌!”

那器匠铺的老倌似乎是欲言又止,只能无奈地笑了笑,继续道:“那要恭喜小行爷了!”

杨思远一摆手,道:“哎,哪里话。袍哥胞弟是一家,莫要见外撒!”

老倌只能顺着他点了点头,心里却想这小行爷真得成了第二个杨森嘛?

杨思远是猜不出他在想什么的,而是又有些兴奋地问道:“诸葛老倌,老子的宝贝咧?搞好了撒?”

器匠铺的老倌这才想起了与小行爷的约定,急忙回答说:“好了,好了!”然后急忙命后生伙计去取小行爷的“宝贝”,后生立刻到了里屋噼里啪啦地找了一通,然后端着个木匣子走了出来。

杨思远看到木匣子就像是饿虎看到了肉一样,一把抓过来,二话不说就打开了,而在木匣子里面的,竟然是一个奇奇怪怪的玩意儿。

这玩意怎么说呢?说是护腕,却不像护腕,说是弓弩,却又小的可怜,黑漆漆的,只有露出的一点箭头闪着点点寒光。

杨思远小心翼翼地把那玩意儿取出来,然后慢慢地套在自己的手腕处,接着不停地活动了几下手腕,感觉还不错,然后又将长袖往下拉了拉,将其遮盖住,完全看不出来。

“巧得很,巧得很!你个老倌蛮厉害的咧!”

器匠铺的老倌听了杨思远赞不绝口地夸奖,却没有一丝高兴,而是装作笑呵呵的模样,嘱咐着杨思远说:“小行爷,小行爷,还请您听我一言,这玩意儿虽小,可是力气大得很!还请小行爷莫要拿它撒豪(胡作非为),戳(射)到人可要不得,防身可以的咧!”

杨思远不耐烦地一摆手,道:“你这老倌,紧到说(真啰嗦)个没完咧!”

这个玩意儿,放在古代,那叫手弩,是防身或者行刺时用的暗器,可以绑到手腕上,然后用衣袖遮掩,待到近距离后,以另一只手按住,催动机关发射小型箭矢。照理来说这玩意儿在现在已经不行了,因为人家洋人有了大枪大炮,拿这小玩意儿根本干不过。

可是,杨思远却偏偏就好这口。因为他老子虽然有自己的军队,却从不让他拿枪,怕他拿了枪之后胡作非为,伤了别人。没有枪,没关系,还有箭。于是杨思远又开始鼓捣起来什么弓弩箭矢之类的,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也不知是谁传出来的,说达州城城东有个器匠铺,里面的那个工匠老倌姓诸葛,带着个小伙计也姓诸葛,街坊邻居都戏称爷俩为“老诸葛”和“小诸葛”。虽然姓诸葛,却没有孔明的才能。不过老诸葛却是心灵手巧,无师自通,就喜欢捣鼓些奇奇怪怪的玩意儿。

自从洋人破关,洋人的物件也跟着进来,什么怀表钟表的,大家都是好奇却不知道怎么弄。可是这老诸葛却能捣鼓得像模像样,他自己也是真好这个。杨思远听闻以后自然笑开了花,提着一堆东西上门拜访,非要让老诸葛和小诸葛给他造个防身用的手弩。

本来手弩这东西已经是失传了的玩意儿,而且加上“小行爷”的名声跟他爹的差不多,老诸葛是想推脱的。可是,这老倌人老心不老,杨思远这瓜娃子一说手弩如何如何的厉害,他竟然被说服了,觉得能够重现古代的利器是个本事,脑子一热便接下了这个活。

虽然有些后悔,但是爷俩二人的态度可一直都是尽心尽力的,一遍不行两遍,一次不行两次,爷俩就这样试探着,竟然给捣鼓了出来。

杨思远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手弩,然后突然想到了什么,瞅着挂在墙上的那顶草帽,眼珠一转。他端起手弩,瞄准了一下,然后另一只手按在上面催动机关,只听“嗖”地一声,一支短箭飞了出去,直接将那草帽给洞穿。

“我的个仙人板板!”

杨思远惊呼一声,然后跳起来跑向那顶草帽,他轻轻地将草帽摘下,然后需找箭矢,只见箭矢直直地插进了土墙中,没入了三分之二。杨思远试着拔了拔,竟然拔不出来!看着这手弩虽小,可是力量蛮大的!

杨思远更加高兴,也不再去拔那根没入的箭矢,而是转头问老诸葛:“这玩意儿,能戳几发咧?”

老诸葛恭恭敬敬地伸出了一个巴掌,杨思远点了点头,道:“嗯,可以咧。”

杨思远也没有将手弩拆下来,继续戴在手上,然后从口袋里掏出来一包大洋,也不去数是多少,直接丢给了老诸葛。老诸葛一掂量,知道不少,急忙说道:“小行爷,使不了这么写的!”

杨思远一挥手,继续说:“没事,你只管拿着。对了,给老子再做几百支箭,隔天老子让人来取。”

话刚说完,杨思远拿起木匣子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老诸葛与小诸葛爷俩相视苦笑,都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闲逛完了,杨思远也觉得饿了,便告别了他的那些小弟兄们,独自回到了家中。

杨森的府上,那可是相当的阔气,即使不复当年,可毕竟还是称霸一方,敛财无数。

杨思远进了大院,仆人们都毕恭毕敬地喊他少爷,他也不在意,只是径直地朝着自己的房间走去。

“思远,你站住,为父有事跟你说……”

怀揣着木匣子的杨思远,一听后面是父亲杨森的声音,顿时汗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