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四二一年六月十五日,建文帝朱允炆在自己寝室中来回踱步,惶惶不安。头上是豆大的汗珠,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无力回天,他的皇帝生涯马上就要画上句号。而且这个为他画上句号的人正是他的亲四叔——朱棣。
此时的朱允炆是悲伤到了极点,想道偌大的天下,如今竟容不下了我这个皇帝。
寝室门打开,曹公公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壶龙井。走到朱允炆旁边说道:“皇上,喝杯茶压压惊吧!”朱允炆接过茶杯,一边把茶送入嘴中,一边又有泪水从眼里流了出来,其中伤痛自是不言而喻了。
曹公公说道:“皇上,奴才说句话您不要不开心。当今情势要想逆转难于登天,不如先保得性命,再从长计议,以皇上的文韬武略,将来定能再回此处,重坐龙椅!”说此番话曹公公是深思熟虑过的。一方面是念在自己服侍朱允炆多年,而朱允炆对自己也不薄;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作为朱允炆的心腹,如果此时不逃,他日朱棣打上门来,自己定然是逃不过千刀万剐的下场的。
朱允炆听了曹公公的话,心中又是烦乱又是失落。叹口气对曹公公说道:“我虽贵为天子,但现在想要出这被团团围住的应天城也是难上加难啊!”
曹公公服侍朱允炆多年,就像是朱允炆肚里的蛔虫早就料想到朱允炆会说这话,所以自然在早些时候就想好了解决的办法了。曹公公拍拍手,有一人走入朱允炆寝室之中,这人道士打扮,瘦骨嶙峋。朱允炆一怔竟是出了神,心中想到了朱元璋临死时嘱咐自己的话。问曹公公说道:“这位是?”说话没有任何的架子,因为他知道此时的他虽顶着皇帝的帽子,但对面的这个人却是能保住他这顶帽子的人。曹公公说道:“这位是唐朝神测子袁天罡之后人——恒一道人。”
恒一道人甩甩拂尘,算是对朱允炆介绍自己了。
朱允炆像是被什么东西刺激了一样又是一怔对曹公公挥挥手让他下去,自己单独有些话要和恒一道人说。
曹公公请退,朱允炆对恒一道人说道:“寡人先帝爷爷临终嘱咐于朕,说如若寡人遇险会有高人来助,想必所谓的高人就是恒一道人你了。”说完竟又落下泪来。
恒一道人又甩甩拂尘说道:“我来助皇上乃是注定之事,皇上万不用相谢。只不过皇上要记得太祖言训,护好真经,他日必可重掌天下。”
朱允炆点点头知道恒一道人所说的真经一定就是自己太祖爷爷临终时交给自己的四部《易镜玄要》了。所以对恒一道人说道:“高人放心,真经很安全。”
恒一道人点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贫道就放心了。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逃出这应天城,还请皇上选几个可信之人来护皇上出城。”
朱允炆听罢立马下了一道密旨要锦衣卫刘启凡,刘启明,白史,赵凡鸣,钱本一五人速来龙寝议事。
密旨由曹公公去送,曹公公知道这事也关乎自己生死安危,自然是不敢怠慢。一路上由走到跑,只恨自己不会飞了。找到刘起凡等五人,宣了朱允炆的密旨,和五人又马上折返回朱允炆的寝宫。
此时朱允炆镇定自若,没了刚才的落寞和悲伤,和恒一道人坐在俩把雕刻精美的儃木椅子上。
六人看到朱允炆连忙跪下向他请安,朱允炆自知自己的前途生死与几个人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亲自起身把这六个人一一扶起。说道:“如今朕被困龙穴,四面受敌,曹公公虽没向我说什么,但我知道整个皇宫,每个人都是人心惶惶,更有甚者,已经逃离了皇宫,朕向来宅心仁厚,一切心知肚明,但也不像再加无妄死伤任他们离去。而汝等六人伴朕多年,自是忠心耿耿,故今日宣你等前来,助朕逃离应天,再谋大事。”
白凡等三人听完,再扣,谢过皇上的赏识信任之恩。说道:“为了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其实他们三人有相同的打算,其一和曹公公一样,作为皇上的亲信,朱棣入主自己必死无疑。其二,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以后的大业不成但依靠皇上逃跑时所拿的宝贝过个富足生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刘起凡和刘启明兄弟俩没有表态,因为他们二人已经婚配,并育有子女,想要他们二人放弃自己的家人那是难上加难。朱允炆看到如此情形,说道:“罢了,俩位爱卿既然不愿助朕,朕也无话可说,二位爱卿就此离去吧!”说完挥挥手让他们二人离去。刘起凡,刘启明二人见皇上如此宽宏仁义,连对皇上磕了三个响头,之后起身就要离去。
此时曹公公拦住二人说道:“二位大人不可离去。”然后向朱允炆跪下说道:“二位大人今已知皇上大事,难免他日朱棣打来,为了自保而出卖皇上。”
兄弟二人中的刘启明是个暴脾气,指着曹公公的鼻子就骂道:“你个烂阉人,我兄弟二人对皇上忠心耿耿,今日不助皇上,只是想与家人死在一起罢了,又怎会出卖皇上,你不要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曹公公冷笑一声说道:“早知皇上会宣你二人,也猜到了你二人会如此托辞。所以鄙人已为你二人解去了后顾之忧,如果真想与家人死在一起,只管买一根白绫回家就是了。”
刘起凡,刘启明二人听到此话,如雷轰顶。火爆脾气的刘启明一掌就向曹公公打去,但被刘起凡给拦住。刘起凡把刘启明拉着跪下对皇上说道:“我兄弟二人愿意为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说完又连磕三头,以示忠心。
朱允炆对曹公公的做法很是反感,但一想曹公公也是为了自己,也就原谅了他。之后八人商量逃跑的计策,等到把各个细节都捋了一遍,感觉计划已经十全十美的时候才停下了讨论。这时已是傍晚,多呆一晚就多一分的危险,八人决定今夜就行动。
恒一道人带着六人离开寝宫,一方面为他们去易容,另一方面给朱允炆制造个单独的空间,好让他拿一些重要的东西。朱允炆看着眼前的鎏金仙鹤,把它轻轻一转,一道暗门打开。门中空间不大,是一个个的储物小格。上面摆放着朱允炆最喜欢的宝贝,其中就有朱元璋临终时托付给他的那四部《易镜玄要》朱允炆小心翼翼的把它们包好,又拿了几件自己最心爱的物件。一个时辰之后,天已经黑尽,恒一道人带着其余的五人这才回来,朱允炆看那五个人,竟是一个都认不出来。五人一一说话,朱允炆这才从声音上听出来他们分别是谁。
恒一道人又为朱允炆易容,不多时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朱允炆照照镜子竟是自己都不识得自己。感叹恒一道人的手法之后,白凡和钱本三从屋外拿回具尸体,朱允炆定睛一看,这死人面貌和自己竟是一模一样。不用多想,这自然也是出自恒一道人之手用来迷惑朱棣。就算朱棣发现其中端倪,但也会为八人赢得一些时间,这时间对于逃跑中的八人无疑就像是黄金那样宝贵。
五人在寝宫房梁上拴上三尺白绫,再把尸体挂上去,制造朱允炆上吊自杀的假象这才离去。临走之前朱允炆忍不住多看了俩眼,心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回来??????或许永远不会了吧!
Barn连夜离开皇宫,出城有四个城门,在平时这是最安全的出城方式了,但在此时这却是最危险的了,因为城门外就是朱棣的重兵。八人找了个偏僻的地方从城墙上出去,城墙高三尺,对于常人自是不易上去,但有五个锦衣卫在加上恒一道人这位高人,一切便简单了许多,八人就这样出了城。出了城没有遇到敌人,但是八人总感觉不安去,故连夜赶路,从黑夜一直走到黎明,这才放慢脚步。也赶了个巧,正好来到一个小镇。朱允炆自生下到现在就没这么累过。自然是承受不住,赖着不走了,众人没有办法只好找客栈休息了。
虽然叫了间上房也是远远不及自己的寝宫的。,但此时的朱允炆只要给他一张床他就已经十分满足了。朱允炆躺在床上,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已是晌午,感觉腹中空空,呼唤上其余七人,来到楼下,这个时候正是吃饭的点,店中已经有了不少人了,八人坐定点了几个菜。
等上菜的过程中,八人听到旁边的人七七八八的都在议论一件事。事情就是在今天清晨的时候,应天守军开城门投降了。朱棣是不耗一兵一卒就进了应天城。不过在众人的谈论中没有一个人谈到朱允炆的死讯。这让八人深感不安,不知道是朱棣识破了那具死尸还是朱棣有其他的目的而故意封锁了这条消息。为保万无一失,八人还没吃饭就离去了,在小镇上买了八匹马,又买了些干粮就上路了。一路向西,朝着天府之国四川而去。路线是恒一道长提供的,应该自有他的目的,其余七人也没多问。
此时此刻朱棣在龙椅旁徘徊,看着龙椅上的五爪金龙,过一会儿再伸手摸摸。就这样有段时间才坐下。本以为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实际上感受到的是忐忑不安。不安原因之一是偌大天下,自己并非正统以何让天下人信服。而之二就是那四部《易镜玄要》了。他知道自己父亲朱元璋当年举大义之所以成功,和这四部书有莫大的关系。是自己父亲在当和尚的时候,有一日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仙人指路。等醒来后沿着仙人所指的路而去,果然遇到一人,这人道士模样,看到他后赠他四部书。他拿过之后,低头看了看书名,抬头正想要感谢的时候,那道士已经不在了。不过地上倒是多了一首诗。
诗曰:是龙终究会是龙,
化作泥鳅染凡尘。
我自助你一番力,
送书来为龙点睛。
朱元璋自知得了宝贝,赶快收好,回到寺庙潜心研读。最后真的登了天化了龙了。
可惜这四部书现在不知道在哪里,本来入皇宫的时候就下了命令,除自己外不准其他任何人进入。原本以为会很顺利的得到这四部书,可惜看到的只是一具尸体罢了。朱棣也在杀场官场多年了,虽然尸体和自己的侄子是一模一样,但他知道这一定是假的。原本就奇怪为什么应天守军这么轻易就投降了,原来是以为朱允炆自杀了。
朱棣坐在龙椅之上,宣上开城门投降的降将牛同。问道:“你是在发现朱允炆自杀的情况下投降自杀的?”牛同此时只想保命,心想说实话活下来的可能性应该大些就回道:“吾皇明察秋毫,正是如此。”这话说的倒是有些讲究,承认的同时还拍了朱棣的马屁。朱棣对这马屁倒是很受用,但自己还是不会放过他的毕竟到过现场的人都有拿到《易镜玄要》的可能。朱棣又问道:“除了你,当时还有谁和你一起发现的我侄儿的死。”牛同当然不知道朱棣问这话的意思。老实的答道:“还有我的副将张伸,还有军师刘用。”朱棣又问道:“再无别人?”牛同认真想想说道:“没有了。”
朱棣面部立马冷了下来,命令下属把几个人都斩了。牛同在下面鬼哭狼嚎,苦苦求情。但朱棣就像没听到一样,因为他知道彻底的毁灭会解决一切问题。
时间过了俩个月,朱允炆一行八人终于到了目的地——四川。这一路上虽然是在逃窜,但朱允炆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从没想过民间是这样的有意思,比皇宫要强上千倍万倍。甚至产生了就这样隐藏在民间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念头。这一切自然是被其余的七人感受到了但都没有说什么。
等来到了成都,朱允炆就像是到了天堂。一开始还小心翼翼怕自己被捉被杀,但过了一个月没有任何关于追捕自己的消息,自己也放松了警惕,整日在留恋在风花雪月之地。其余几人几次督促他按照书上的记载,寻找说中所说的龙脉。好在天府之地,拥地利,守天时来夺回他的龙位。但都让他已各种各样的理由拒绝了。
这日他又来到风花雪月的场所,听说是今天换了新人,是个才女卖艺不卖身。朱允炆很是好奇所以就来看看。这不看还好一看竟是不得了。朱允炆对这个才女是一件钟情。原本以前当皇帝的时候,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女人对朱允炆来说只是一个数字罢了。但这么大的一个数字也从未让朱允炆有过今天的感觉。朱允炆想道这就是爱了吧。
之后朱允炆展开了强烈的攻势,虽然有无数的竞争者,但依靠自己从皇宫中拿出的宝贝换的钱财,还有自己的真才实学气质等,再加上风流倜傥的样貌最终是抱得美人归了。整日沉迷在二人世界中不能自拔。
与此同时其余七人也是越来越散。尤其是曹公公和刘氏兄弟。刘氏兄弟见朱允炆无心复位,商量着杀了曹公公然后离开去浪迹天涯。曹公公在宫中多年识人无数,自然是察觉到了异常。趁夜来到朱允炆的房间中,想要偷几件宝贝离开,过快活日子去。
朱允炆和义女睡的很熟,所以曹公公很容易的就盗了几件东西走了。第二天起来,朱允炆发现曹公公失踪了,才去想起去看看自己的宝贝,一看的确是少了几件东西,别的少了倒也无妨,可偏偏还少了部《易镜玄要》的人篇。这事可不得了,赶紧找来恒一道人商量,恒一道人虽然神通,但却也算不出这曹公公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也只是个无可奈何。不曾想本来是叫恒一道人来解决问题的,问题没解决到时让正好来找朱允炆的刘氏兄弟听个正着。刘氏兄弟此时本来就是来和朱允炆辞行的,准备去追杀曹公公。但听到了这话,兄弟二人当即改变了主意,准备和曹公公一样盗点东西再走,尤其是朱允炆和曹公公所说的那几部书。
这天晚上,兄弟二人没有睡觉,在那一直等。待到子时一过,二人先是来到恒一道人门外,向里面吹了迷香,毕竟发生了曹公公的事,恒一道人现在一定很警惕。再来到朱允炆房间,也向里面吹了迷香。然后进入。把房间翻了个遍,找到了一些宝贝,但惟独没有朱允炆和恒一道人所说的那几本书。
兄弟中的哥哥刘起凡灵机一动,料想经过曹公公的事件,朱允炆一定把书放到了最安全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安全?那一定就是自己的身上了。兄弟二人来到朱允炆的旁边,在他身上摸摸,果然有书。正高兴的时候,门口有人对他俩说话。定睛一看正是钱本一和赵凡鸣。刘起凡心想俩位也是锦衣卫的高手,如果发生冲突,兄弟二人是绝对不易逃走的,再加上吵醒了恒一道人等人,我兄弟二人更是没有丝毫的机会了。当机立断拉着刘起明就给二人跪下,痛哭流涕,说道自己的家人是如何的惨而朱允炆又是如何的不思进取。求俩位放自己的自己兄弟二人一条命。
其实钱本一和赵凡鸣来的目的和刘氏兄弟是一样的,看到这情况,将计就计。说道:“放过你二人可以,但你二人必须把偷得宝贝一半分给我俩。”刘氏兄弟只能认栽,把东西分给钱本一和赵凡鸣一半,但惟独没有说书的事。不过钱本一和赵凡鸣也不是什么简单人物,早就看到了刘氏兄弟在朱允炆身上摸来摸去。把手一伸示意还有东西没给。刘氏兄弟没办法只好从朱允炆身上掏出书,正好俩本,给了钱本一和赵凡鸣一本,自己留了一本。
之后刘氏兄弟离开了,钱本一和赵凡鸣看到刘氏兄弟离开了。俩人也随即朝着刘氏兄弟方向相反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早上,朱允炆起来只觉得昏昏沉沉就像是一夜没睡一样。意识到不对,在身上摸摸,大叫一声,俩本书又没了。不过不幸中的万幸,还有一本在。这本是朱允炆藏在自己下体位置的,昨日晚上的刘氏兄弟来偷东西的时候,自然是没有摸这里了。
朱允炆赶紧去找恒一道人。没想到恒一道人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一封信。朱允炆打开信一看,上写道“一切贫道已知,或许这是天注定,料想皇上所余的财富足过此生,自不需贫道。贫道先行一步,回归山野去了。”
朱允炆看完很是失落,想着一个个都弃寡人而去真是无情无义。这是那个才女过来了,安慰朱允炆几句,朱允炆便好了大半心想过这种日子要比做皇上好千倍万倍了。这时白史也赶了过来,朱允炆向白史说了所有事,意思就是如果你想走我也不烂你。白史心想离去自己还的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而在这每天和主子吃吃喝喝,顺便保护一下主子,是何等的轻松自在。再说一切都没定数,万一哪天朱允炆又上台了,自己定能捞个大官当当。当即表示绝不离开主子半步,誓死保卫主子。朱允炆听到这话很高兴。心情倒是全好了。
就这样八人各分东西,后事倒是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