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周淮也做出了决定,就将论文投稿给NeurIPS好了。
于是登陆了NeurIPS的官网,查看了一下要求的论文格式,最后便将论文投稿了出去。看着官网上面弹出的论文已被正式接收的消息,“嗯,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发表计算机方面的论文了。”
希望能够通过吧。
毕竟只有通过了,自己的任务才能够完成啊!
“不过,这件事情搞定了,接下来也该把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了。”
毕竞他还要完成毕业论文的嘛!
学校对于他的毕业论文条件放的其实还挺宽的,也没有像是大四的学生那样需要开题报告,还有中期报告什么的,只要他这边在六月份之前将论文搞定,通知一下学院里面,学院再给他开一个答辩,走完这样一个流程差不多就行了。
“那就……继续工作吧!”
“哦对了!”
周淮忽然又想起来自己还要根据小芙的这个程序写出一个软件来着呢。
或许做成一个日历类的软件不错?
这样一来,用户可以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事情记在这个日历上面,而这个日历软件也能够连接到用户手机的其他软件上面,比如说邮箱、短信等等,来根据通知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提醒。
“嗯……这个软件就之后抽时间再慢慢写出来吧,现在倒是也不用急着就搞出来了。”
不管如何,现在果然还是毕业论文更加重要一点啊!
时间很快过去了。
3月底,由《数学年刊》组织起来的对周淮的孪生素数猜想证明进行审稿的审稿小组,正式对外宣称,周淮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已经算是确认无误。
而这也代表着数学界已经认可了孪生素数猜想被证明的这件事实。
随后,这件事情也在整个数学界掀起了一番的浪潮。
虽然已经有相当多人预见到了这一幕,但现在的正式确认,还是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一次震撼。不管如何,这次被证明的也是孪生素数猜想啊!
于是乎,周淮便又一次得到了整个数学界的瞩目。
而随着这个消息得到确认之后,央台联播新闻当即就联系上了周淮,和他商量了一下之后的采访。这个采访倒是当初周淮从法国回来之后就已经说好的。
等到数学正式确认孪生素数猜想被证明之后,央台就会对周淮进行采访。
于是乎,几天之后,采访就开始了。
采访的倒都是一些很常规的问题,周淮全部正常回答之后,采访也就结束了。
不过之后央台也会继续采访一下其他的数学家,对这件事进行一个更加全方位的描述之后,大概才会播出。
当然,也要不了多久。
于是,又过了几天。
周淮收到了来自老爸的电话。
“周淮,你上央台了?”
听到这个问题,周淮就是一愣,嗯,根据央台那边告诉他的时间,好像确实就是今天在央台播出。只不过这几天,他在《流体不稳定性中的无限维哈密顿结构》这个课题上面的研究进入到了重点关头,一时间都没有太过关注。
于是他说道:“是的吧,前几天的时候央台的人确实过来采访过我。”
“斯””老爸的声音中充满了惊讶:“那你小子还真是可以啊!咱家这回也算是有人能上央台了,而且还是联播新闻。”
随后电话那边也传来了老妈鼓励的声音:“做的不错!又给咱家争光了!”
周淮笑呵呵地说道:“一般般啦"实际上央台本来还说要专门给我录一个纪录片出来,不过我没有答应,就是觉得太麻烦了。”
哪怕是前几天接受采访的时候他都觉得有点麻烦,毕竟当时正是他全力突破课题的时候,要不是陈岳劝说,不然的话他估计都想要把采访的事情继续往后拖了。
结束了和父母的通话,周淮又开始继续研究手上的课题。
只不过等到晚上八点多的时候,老姐又打来了电话。
“周淮,你上央台了?”
还是一样的问题。
周淮扯了扯嘴角:“爸知道这件事情是因为他有时候会看联播新闻,你一个不看的人又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
“谁说我不看的?我有时候也看的好不好!”周柔没好气地说了一声,然后道:“更何况哪怕不用看也能知道啊!现在网上都是在讨论这件事的,你没有看?”
又是网上……
周淮一阵头疼。
虽然之前倒是也有预料,只不过没想到这联播新闻才播放没多久吧,居然在网上就已经火到了连他姐都能够知道的程度。
“好了好了,网上那些消息就不要太操心了,我现在还在搞毕业论文呢。”
听到周淮的话,周柔就来劲了:“哦?难道说你的毕业论文还没有完成?那就不好意思了哦,你姐我的毕业论文老早就……”
“啪!”
周淮直接挂掉了电话。
愚蠢的周柔,虽然马上就要成为国内法学第一人的学生了,但依然是改变不了那种愚蠢啊。她的毕业论文又怎么能和自己的相提并论呢?
周淮摇摇头,低下头,看向自己面前的那堆有些凌乱的草稿纸。
他已经将《流体不稳定性中的无限维哈密顿结构》推进到了一个惊人的深度,远超了当初与张文飞合作时所触及的范畴。
简单来说的话,他几乎完成了这个无限维哈密顿系统的“几何化公理体系”的构建。
而现在,他只剩下了最后的目标,这个目标被他称之为谱几何猜想,这个猜想的核心是:一个流体哈密顿系统的谱不稳定性,即算子特征值的分布,完全由其相空间的辛几何性质所决定。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最后一步的难度,同样高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
“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周淮有些头疼的挠了挠脑袋。
算了,慢慢来吧。
时间,再度过去了。
四月底。
美国,斯坦福大学。
克里斯托弗·曼宁教授揉了揉因疲惫而酸痛的太阳穴,端起桌上已经凉透的咖啡灌了一口。作为NeurIPS的领域主席,并且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顶尖专家,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他的审稿地狱。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越发火热,每年往NeurIPS投稿的论文数量也是水涨船多。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他们NeurIPS的截稿时期提前十几天,主要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投稿越来越多,对于他们这些审稿人的压力也越来越高的情况。
像是现在,甚至都还没有到截稿期,审稿系统今天就已经给他分配了十几篇论文。
“真是越来越疯狂了,感觉要不了几年别说一万篇投稿了,两三万篇都不是不可能。”
他叹了口气,而后熟练地点开一篇,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
【论文ID:7351
标题:《一种基于前瞻性因果推演的计算架构:从被动识别到主动预测》
作者:周淮】
“好大的口气。”曼宁教授的嘴角浮现出一丝苦笑。
每年他都会看到无数这种标题党论文,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掩盖内容的空洞。
作者的名字很陌生,至少他的印象中对这个华国人的名字没有什么印象,显然,这个人没有任何著名的AI实验室背书。
他已经做好了直接拒稿的想法。
“话又说回来,也不知道这篇论文是怎么通过AI判定的……”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会,NeurIPS当然也要展现一下自身的实力,所以在审稿的时候也就用上了AI审稿功能。
这个功能主要是在一开始对所有投稿进行一次快速筛选,然后迅速地将一些明显存在格式之类的错误,或者是过于夸张、作者没有什么名气之类的论文直接给拒稿了。
虽然有时候也会出现错误拒稿,不过整体错误率也就在6%左右,因此他们也一直都使用着。只是不明白这篇论文为什么会通过。
想了想,于是曼宁又点开了AI审稿的参考评价。
结果他就震惊了。
【该作者在数学领域发表过多篇顶尖论文,其中包括在《数学年刊》上发表过《存在无穷多孪生素数对》、《通过间隔模空间的算术几何与素数有界间隔的谱筛法》……等论文,故通过。】
“存在无穷多孪生素数对?”
看着这篇论文的名字,曼宁顿时就想起了前段时间在学术界闹出的大新闻,也就是孪生素数猜想被证明这件事情。
那个证明者好像确实就是一名华国人,而他的名字,好像也确实就长得像现在这篇投稿的作者?原谅曼尼也不是很清楚这些中文读音的名字到底都是怎么读的,所以他也只能用“长得像”来形容。不过,现在这件事情也不是关键了。
曼宁将目光重新转向了这篇论文的标题。
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者,现在居然突然给他们NeurIPS投来了稿件,而且这稿件的标题还是这样的夸张。预测性计算?
这个词让曼宁教授的眉心拧成了一个疙瘩。
在没有知道这名作者的身份之前,他已经准备好“摘要拒稿”了,意思就是说看完摘要就直接拒稿。但现在知道了这位作者的身份,就让他不得不重视了。
然而实在是对方搞出来的这个概念,有点超出了常规机器学习的范畴,听起来更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
一位刚刚在纯粹数学之巅证明了千年猜想的天才,现在突然跨界到应用领域,声称要实现“预测性计算”?
“还是先看看吧。”
哪怕这篇论文行不通,他此时也很有兴趣想要看一看。
于是乎,他点开了这篇论文,迅速将鼠标滚轮往下滑动,来到了摘要部分,然后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摘要的第一句话是标准的学术体,与他预想中的夸张完全不同,反而显得异常沉稳:【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型,旨在解决传统人工智能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缺乏深度上下文理解和优先级判断能力的难题。该模型通过构建动态因果网络,并对事件的未来潜在影响进行高速模拟,从而实现对信息的主动式、预测性处理……】
“嗯……听起来像是一种复杂的世界模型和规划算法的结合。”曼宁在心中评价道。
摘要写得滴水不漏,但类似的大话他见过太多,真正的价值,要看引言和核心方法。
他耐着性子往下读,进入了引言部分。
然而,只读了第一段,他的表情就变了。
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论文一样,先罗列自己模型的优点,而是用一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数学家口吻,直接向当前所有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大模型开火一
“它们是基于统计学的模仿者,而非基于逻辑的推理者。”
这句话让曼宁眉头一皱,但却又不得不认可对方的这个断言。
基于统计学的原理,也确实是他们这些处在领域最前沿的学者们,在内部讨论中反复提及却又无力解决的痛点。
也没有人能够说,自己能够改变这一切。
毕竟这确实是他们当前技术下,所能想出的最好方法了。
就像是当初写出那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一Transformer模型的诞生论文一一如今的引用次数已经超过了6000,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这个领域越来越火热,这篇论文的引用量大概也只会越来越多。
说起来,这篇论文当年也是发表在他们NeurIPS上面的,只不过的是,这篇论文当年甚至没有得到NeurIPS的Oral,即口头演讲,甚至连任何奖项都没有得到一一当然,或许再过那么一些年,就能够得到NeurIPS的“时间检验奖”,这个奖项就是颁发给那些经过了长久时间检验的论文,一般都是五年乃至更久起步。
不过,基于统计学的原理已经是公认的目前最适当的方法了,这篇论文又凭什么做出这样的评价呢?曼宁越发想知道这位孪生素数猜想的证明者,到底要在这篇论文中提出怎样的高论了。
于是他继续往下面看去。
接下来,这位作者没有引用海量的文献来证明那个观点,仅仅只是引用了几篇关于Transformer和RNN的最核心的奠基之作,然后用一系列严谨的逻辑推导,论证了为什么这些架构在本质上就无法避免“事实幻觉”。
其论证过程充满了数学的优雅和力量,仿佛不是在写一篇计算机论文,而是在证明一道几何题。简直完美符合了对方数学家的身份。
当然,曼宁倒是也算得上一位对于数学很重视的学者,或者说,能够做到他这种程度的计算机科学家,在数学上面肯定也不会太弱。
看到这里,曼宁教授已经完全收起了轻视之心。
虽然对方可能从来没有在计算机领域发表过什么论文,但是光凭这份洞察力,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AI专家。
而接下来,他也已经看向了这篇论文的第三章。
大概也是这篇论文的核心。
前瞻性因果推演架构,【The Proactive Causal Etrapolation Architecture】。而这一章,一切的核心,都在于一个数学模型上面。
而随着曼宁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个看起来和他印象中不同于其他任何他所见过的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架构模型,他从一开始的些许疑惑,到最后逐渐理解开始理解时一
整个人顿时就呆住了,如遭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