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民国风物之北平壹(1 / 1)

话说3月12日“发了财”的江明、孙治勇、周祺当真是领了钱铭去北平就医了么?

本来不通医理的他们是的的确确以为钱明病了,因为自打看到整整一箱银元,钱明就开始不正常了起来。先是担心这银元来得这么容易,会不会是假的。

“我擦,话说我家祖上传来的银元也不是没有哇!可不是长这样,银元,也称袁大头,印的是袁世凯那个大光头。这,这,这是谁?国父孙中山?有这种银元吗?”钱明一只胳膊还吊着绷带,另一只还能完好动着的手拿起一块银元,眼镜片后边的眼睛瞪得老大,反复摩挲、仔细端详这块崭新锃亮的银元。

其他三人压根没见过真银元,更不能确定,不过江明想法单纯得多,说:“这可是发下来的犒赏,咱们拿命拼回来的,要说这银元是假的,我们倒是无所谓,那别人下回谁拼命去啊?”

正在这时王小莹走了进来,看到钱明的样子不禁“扑哧”一笑,说道:“江明说得对啊,这银元肯定是真的。你们最近在打仗,可能不知道吧,政府在今年3月10号就登报了,说是“废两改元”了,以前做买卖时不是论几钱几两银子的吗,以后这法子不用了,就改为用银元了,听说上面正面的图案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反面图案是大帆船。咦,这就是吗?我也没见过呢!”

周祺一听心目中的女神王小莹同学居然一块新式银元都没有,立刻就想送她一些。但是又想到这是大伙一起卖命换回来的,怎么分怎么花还是得先商量商量。反正到时自己那份送给她一些便是。于是便没立即开口。

钱明一听王小莹说得这么肯定,立即就要激动起来,追问道:“这年头,银元应该还值钱吧?”

王小莹解释说:“我家本来住在密云,我父母亲因为想要照顾我和我弟在北平读书,特地在北平租了处小院子,一家四口,一个月连吃饭加上房租也就是15块钱”。

“房?对哟!房子!”钱明接下问的话语调都哆嗦了,不但他激动,江明、孙治勇也激动,周祺更激动,虽然今年大学还没毕业,可是当初就已经立志去首都闯一闯的,他最关心这个,于是四人就支楞着耳朵听王小莹怎么个说法。

王小莹想了想,要说买房这事,她之前还真没太留意过,因为她家虽然就住在密云,可家里也就只有些旱地、果林,勉强也算是个小康之家,为了出人投地,父母将老家的地都租了出去,又在北京城找点活计贴补,其实也就将将够吃饭和租房的,买房这种事情,说实话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还有些遥远。那时的老百姓都比现在的百姓实在,对于遥远的事情,根本没有太多想法,对于房价没有太多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就象是现在在城市中打拼的年青人,居然不知道所在城市的房价反而令人感到奇怪是一样的。

王小莹合计了一会儿,不太确定的说道:“我们家租住的房子在北平阜成门里西三条胡同(鲁迅故居就位于此处),有一回我出门上学,正碰巧我家隔壁的东家在领人看他家闲置不住的四合院,他那四合院有二进院子,十二间瓦房,我好象记得他开价是1500块大洋。只是当时买家觉得那房子房顶都漏了,没看上。”

且不说钱明听完激动得快创口迸裂,江明听完如五雷轰顶作声不得,周祺听到如得了失心疯狂笑不止,连最为冷酷的以富帅自诩的孙治勇都激动得冒汗了。想当年,人得是有多有钱,才敢说在北平城内置业啊?(那时城墙还没拆呢,说北平城,就是指现今二环以内)何况是四合院乎?得一、二个亿吧?

四人齐齐上前一步,紧紧盯着王小莹,齐声问道:“真的假的?没搞错吧?”

王小莹被四人的眼神吓了一跳,怯怯的回答道:“应该没记错的吧?”

钱明突然惨叫一声,捂着肩膀上的创口缓缓倒在炕上,脸上却是诡异的笑意,嘴里不停念叨:“发达了,发达了…这就发达了…”

钱明的创口终于是迸裂了,雪白的纱布上殷红一片。本来几人还要想找个什么去看看刘连长之类的由头去趟北平城,这下也不用麻烦了,直接给过家芳营长汇报,过家芳一瞧,哟,是得去北平看看保险。反正现在217团从一个团打得只剩下一个营,接下来的战斗如果不是特别特别紧要的关头,他们这支编制严重不足的部队应该会休整很长一段时间,正常情况下得等到补充到部分兵员后才会再拉上战场。

就这样,他们一行五人随着运送伤员的人流进入了北平城,在北平的兵站报到后,就近在兵站给钱明的伤口换了个药,然后就在钱明的强烈要求下,立即就要出门去“看房”。

出了兵站的大门,周祺问道:“诶,小莹,从这去你家那个阜成门里西三条胡同远吗?”

王小莹答道:“也不算近了,如果我步行的话,得大半个小时吧。钱明还带伤呢,最好雇个洋车去。”说完王小莹两边望了望,指着马路对面说道:“诶,那儿就有呢,咱们过去吧。”

洋车就是人力车,解放后就没有了,现在首都倒是还有人力蹬三轮游览一些老胡同。因此几人心底里倒也是很新鲜了一下,因为之前周祺在泡王小莹时吹过牛,说他同是北平师范大学同学,所以几人现在虽然心底好奇,却并不敢表露出来。

是年此时,北京城还是由东北军掌控。东北军由于在九壹八事件中非常窝囊的丢了东三省,士气低落,张学良其实也并不以治军闻名,所以东北军当时的军纪,实话说,与民秋毫无犯是谈不上的,有许多旧军队的不良习气。东北军当时的状态,从喜峰口一战中望风而溃的情形中也可见一斑。一般在军站附近拉活的青壮人力车夫是极少的,他们正值壮年不愁活计,这年头当兵的活可不好拉,说不定就是白拉了这一趟!这都算好的,万一起个争执,连人带车给你扣兵营去,还带狠揍你一顿。北平城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知书达礼的小姐,待人和气的商客,都多了去了,这些青壮的人力车夫脚程快,车也拉得稳当,好多都是在宅院门口拉的包月活儿,犯不着来伺候这些兵大爷,

因此,王小莹领着四人走近一看,全是些老的少的。这距离可不近,这些车夫似乎都不太合适,王小莹一时有些犹豫。其实犹豫的也不只是她,一旁的几个年纪大的人力车夫也犹豫得很,因为江明等人虽然长像斯文,身上那身行头瞅着也有些古怪,还刚从兵站出来,肯定是军人不假,背上还背着枪呢,眼瞅着杀气腾腾的(这完全是这几位人力车夫的脑补),这趟活谁爱去谁去!

周祺等四人对这个行情却根本没概念,潜意识里都只是想:这与穿越之前打个的又有什么分别?只在一旁等着王小莹去谈妥价钱,边等边打量这些人力车夫和人力车,新鲜劲还没过呢。

30年代,由于公共交通并不发达,而北平城内好多地方都是宽窄不一的胡同,汽车、骡车(骡子驾辕拉的一种载人的车)通行不便,而先生小姐们,西装革履、旗袍长裙的,骑自行车穿行过市,风天一身沙,热天一身汗的也觉得不雅,这可不是现代,观念不同,所以轻便、廉价、迅速的人力车便流行起来。据统计,1934年北平人力车54393辆,人力车夫108786人(拉车是个力气活,一般一辆车得两个人以上轮换拉)。

北京人力车夫多,有犹豫的,也就有不犹豫的,王小莹正在这犯愁呢,突然一个稚气未脱的声音在她的侧背怯怯的响起:“大姐姐,您这要是去哪儿?您看我们兄弟拉您去可好?您别看我们兄弟岁数不大,对北京城可熟着呢!您只消说个地方,准保给您送到!”

王小莹转身低头一瞧,哟,这哪家小孩儿?才8、9岁模样,就算现在穿着大褂袍还是显得瘦弱,但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活泛劲。周祺也看到了,不解问道:“小弟弟,你这么小,也来拉车?你能拉得动吗?”

那小孩儿指了指离着十来步远的一辆人力车,说道:“兵爷,您看,我家的车在那边歇着呢,主要是我哥拉,他壮实着呢,我只负责在后边推把手。”

周祺一脸黑线:哦,你管王小莹叫做大姐姐,搁着叫我了,就变成了“爷”?

众人走了过去一看,哪里有什么壮实小伙,撑死了就一半大小子,能有十六就不错了,还得是指虚岁。那少年也是一脸菜色,身上衣服虽旧,但却收拾得利利索索的。当年的北平人都这样,因为北平历元、明、清三朝国都,这里曾经居住的大官、富贾多如过江之鲫,间接的影响到这里的下层民众,无论条件再苦,出门谋个生计,都得讲究个精神体面。

王小莹心里一阵痛怜,自己弟弟不也就是这般大么?可一个在学堂读书,一个在大街上拉车,太苦了。于是便问道:“好吧,就定你的车走,去阜成门里西三条胡同,多少钱?”那小孩儿答道:“哟,您这可不近啊,一般别人都收您7个大枚,我就收您6个大枚就成,咱哥俩的脚力一般,您别嫌慢就成。”

王小莹点头说道:“成!但脚力钱就不必少了,还是给你7大枚。反正你们拉的我们这位是伤员,时间咱们不赶紧,稳稳当当的拉到地儿就好,可别颠着了。”

那小孩儿喜道:“大姐姐您人真好!您放心,准保随您的意!”

王小莹转头对周祺、江明和孙治勇说道:“咱们就不坐车了吧,跟着洋车慢慢走,也可以省下一些钱。”

周祺等人对北平的物价一概不懂,比如刚才说的7个大枚是个什么意思,就完全不明白,又怕穿帮不便问,只得依言而从。

这个时期,一块银元,相当于10角钱,1角钱可以兑换23枚代表二十文的大铜元,铜钱一般来说外圆内方,有孔,民国以后发行的铜元有点像今天我们使用的5角硬币,是没有孔的,上铸有“贰拾文”字样。既一块银元,相当于4600文。

7大枚的脚力钱,相当于140文钱。也就是说,1块银元,这么远的距离坐上将近33趟。